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影像学脑电图对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对照及意义.方法:对65例缺氧缺血性患儿作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结果:脑电图正常6例(9.23%),轻度异常13例(22.03%),中度异常37例(61.03%),重度异常9例(16.94%),脑电图异常率为90.77%.脑电图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增多和局限性癎性放电.影像学异常44例,异常率为67.69%.结论:影像学脑电图检查对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电图 影像学 脑电图检查 检查结果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晕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十六导联动态脑电图分析仪连续监测24小时的脑电活动。结果:242例晕厥发作患者中AEEG结果示:28例为正常脑电图,95例为轻度异常脑电图,97例为中度异常脑电图,22例为重度异常脑电图,中、重度异常脑电图的异常率为49.2%。而REEG结果示:191例为正常脑电图,38例为轻度异常脑电图,13例为轻-中度异常脑电图,有异常表现者51例,异常率为21.1%。结论:AEEG较REEG在对脑源性晕厥患者的中有明显的优势,对临床诊疗有很大的价值。

  • 标签: 晕厥 动态脑电图(AEEG) 常规脑电图(REEG)
  • 简介:α波是指8~13Hz范围内的电活动,又称基本波;α节律是指重复而有节律性地出现的8~13Hz的波活动,又称基本节律。α波节律波幅的范围为50~100μV。α波以枕区为主,亦可见于顶、颞后区,其数量因人而异,其指数可多达90%以上,或少至10%以下。

  • 标签: 临床意义 Α节律 节律性 脑震荡 血管性头痛 脑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分析癫癎病人加做睡眠诱发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在常规脑电图检查基础上加做睡眠诱发试验。结果:在清醒状态下未记录到异常的患者,约40%可以在睡眠中记录到癫癎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常规检查合并睡眠诱发试验既安全无痛苦,又经济可靠,可在基层医院常规作为癫癎病的辅助诊断。

  • 标签: 癫癎 睡眠诱发 临床意义
  • 简介:在应用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基础上加做转颈试验,检测了32例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VB·TIA)间歇期患者。发现BAEP异常率由46.88%提高到81.25%,两者相比差导显著(P<0.05)。而对照组转颈前后检查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BAEP转颈试验能显著提高VB·TIA的检出率,且方法简便,值得临床采用。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转颈试验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
  • 简介:具有心室长间歇的患者的自然病史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指征,目前仍是一个在争论的问题。为了检验这个问题,本文复习了1990至1993年间463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发现有1.5秒以上心室长间歇者共21例,男19例女2例,平均长间歇时限为2.1秒;其心电图改变依次为ST—T改变12例,窦性停搏8例,心房纤颤伴长间歇3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21例中仅2例有头晕,而且晕厥与长间歇有关;有1例患者安置了永久起搏器。全部患者经随访均存活。因此可认为1.5秒以上心室停搏并不少见,这些长间歇多为无症状性的,长间歇的存在不一定指示予后不良,对那些无症状的患者也不需要安置起搏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长间歇 起搏器
  • 简介:基因转录因子NF-κB由诺贝尔奖得主Baltimore于80年代中期发现以来,在短短10余年间就召开了3次国际专门研讨会,说明其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中的重要性。NF-κB分子家族已成为理解细胞外信号如何诱导高等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一个焦点。本文就NF-κB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激活机制及其信号传导、在医药学中的意义、检测方法的进展,作一概要综述。

  • 标签: NF-κB 基因转录 医药学 研究进展 中期 信号传导
  • 简介:目的:探讨失张力发作病人的临床与EEG特征.方法:对符合失张力发作分型的7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长程VEEG监测.结果:7例患者均儿童起病,以突然短暂全身肌张力丧失伴意识不清为唯一临床表现,不伴智能损害及其它类型的癫癎发作,发作期EEG:4例呈全导2~2.5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3例为广泛快节律.发作间期EEG及MRI均正常.结论:该7例仅表现为失张力发作的患者临床特点有别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Doose综合征.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term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LTVEEG)对失张力发作患者的监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此7例病例可否独立诊断为“失张力性癫癎”或“失张力性癫癎综合症”,值得探讨.

  • 标签: 癫癎 失张力发作 长程视频脑电图(LTVEEG) 监测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诊断尿毒症血透患者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分别进行ECG与DCG检查,另外对28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进行DCG检查,分析比较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同时比较尿毒症血透患者、健康体检者DCG中HRV观察指标。结果:尿毒症患者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常规心电图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P〈0.05);尿毒症患者HRV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了解尿毒症患者心脏状态,对临床尿毒症患者及时诊断治疗心脏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电图在脊髓灰质炎麻痹早期的应用方法及诊断意义.方法麻痹早期(平均4.2天)行神经及肌电图检查,采用肌电图、MNCV、SNCV、Hr、Fw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联合检测,复查时间为发病后平均5.8周.结果:早期的肌电图改变同文献;SCV均正常;Hr、Fw分别46.15%38.46%的异常,为出波率的减少;MCV出现65.38%的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缺失;股神经100%异常亦为波幅降低或缺失,与MNCV结果相比有显著意义(P<0.005).复查结果均支持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改变.结论:神经电图配合肌电图检查可在早期为诊断脊髓灰质炎提供依据,股神经运动潜伏期检测在脊髓灰质炎疾病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 标签: 神经电图 检查 脊髓灰质炎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依据结石成分的健康教育对泌尿系结石复发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云南省昭通地区的治疗后的泌尿系结石病人327例进行研究,所有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163例,研究组1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包括:多饮水,适当活动,膳食均衡,少食牛奶及豆制品等一般性结石复发预防指导。研究组患者的预防措施包括对照组实施的一般性结石复发预防指导措施,同时,依据结石成分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预防指导,如草酸钙类结石注重均衡营养,尿酸类结石限食嘌呤丰富食物,磷酸铵镁结石防止尿路感染等。定期随访6个月至2年,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复发率。结果:对照组研究组2年内结石复发率分别为25.24%7.69%,研究组结石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不同结石成分的复发率均小于对照组相应成分的结石复发率(P〈0.05)。结论:根据泌尿系结石的组成成分,为结石患者提供个体化健康指导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与复发率。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结石成分 复发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EEG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进行了EEG检查,对其结果与临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EEG异常16例(34.8%),EEG异常主要见于伴有面、舌部感觉异常的中、重型面瘫病例,异常程度主要是轻、中度异常,异常特点是以面竣对侧为主的低、中波幅θ活动。结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重型急性中伴有脑电活动异常。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脑电图 急性期 EEG
  • 简介: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抑郁症患者50例,将其作为试验组;并选择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溴甲酚绿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来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Alb、TF以及PA水平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与Alb、TF、PA呈负相关。结论:对于抑郁症伴急性期反应患者来讲,部分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存在异常,所以临床中在诊断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应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相关指标进行及时检测,进而对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详细了解掌握,并准确判断临床疗效预后。

  • 标签: 抑郁症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咬肌EMG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MND患者均进行常规EMG检测,包括上肢、下肢、胸锁乳突肌及咬肌,测定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多相波、时限及波幅,募集相。比较患者咬肌EMG与胸锁乳突肌EMG相关性及差异。结果:咬肌EMG病变程度与胸锁乳突肌EMG比较,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波幅异常表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多相波、募集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时限增宽幅度分别为66.44%、58.8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ND患者咬肌EMG检查所见异常表现与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异常表现具有可比性,在MND患者伴有颈椎病,尤其是患有高颈段颈椎病时,进行咬肌EMG的检查更具有鉴别诊断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咬肌 胸锁乳突肌 肌电图
  • 简介: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是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闭锁综合症.昏迷是指急性脑损伤早期的不睁眼、无睡眠一觉醒周期之昏迷,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自动的无目标的周期性睁眼,脑电图见睡眠-觉醒周期(开始极不规则,以后则逐渐接近正常的昼夜规律).觉醒时病人无任何自我认知的表现,这种睁眼昏迷称之为植物状态.昏迷植物状态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大慢波,一般波幅甚高,其慢波周期长短与意识程度相关: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波幅下降,甚至成为平坦波型.

  • 标签: 意识障碍 脑电图 睡眠一觉醒周期 脑死亡 网状激活系统 1993年
  • 简介: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闭锁综合征。

  • 标签: 意识障碍 脑电图 脑死亡 网状激活系统 闭锁综合征 大脑皮质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骨科手术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对术后精神状态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均分为A组B组,每组各39例患者,A组患者行椎管内麻醉,B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对比A、B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评分情况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药剂量、语言陈述时间、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同全身麻醉相比较来说,椎管内麻醉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佳,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并且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很小,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 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 精神状态 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