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据2012年6月6日KitzmanJO[SciTranslMed,2012,4(137):137ra76]报道,用从1例孕妇及12例即将成为父亲的人身上获取的DNA样本重构了一个人类胎儿的全部基因组序列。

  • 标签: 人类胎儿 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序列 MED DNA
  • 简介:探索以扩增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为种子细胞、以液态胶原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片层的可行性。体外分离并规模化扩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以Ⅰ型液态鼠尾胶原为支架,按自然子宫内膜的结构在体外重建具有两层结构的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体外培养14天时进行H.E.染色与免疫组化鉴定。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再造子宫内膜片层在胶原材料中能够较好地维持双层结构,上皮层呈CK18阳性,在某些部位还能够形成极化的柱状上皮。利用体外扩增培养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片层具有子宫内膜组织的双层结构与极化上皮特征。

  • 标签: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子宫内膜 胶原 组织工程
  • 简介:胎儿小脑幕下囊性病变较为常见,但由于胎儿小脑幕下解剖结构复杂,常规扫查准确率不高。文章应用三维超声对与小脑蚓部相关的Dandy-Walker综合征和Joubert综合征、Blake’spouch囊肿及颅后窝蛛网膜囊肿4种囊性病变的诊断做了详细的阐述,对诊断与鉴别诊断胎儿脑部畸形的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胎儿 小脑幕 超声 囊性病变
  • 简介:目的研究缺氧、缺血诱导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神经导向因子Slit2表达的变化,证实缺氧、缺血诱导可促使其表达增加,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生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1只,鼠龄4-6周龄,体质量在120-160g,清洁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用10%胎牛血清达氏修正依氏培养液(DMEM)进行培养,至第3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取第3代细胞通过缺氧预处理不同时间(12、24、48h)进行分组,缺氧预处理后进行缺血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lit2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氧预处理组缺血培养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及Slit2蛋白表达形态。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成功;缺氧预处理后BMSC对缺血耐受能力增强,缺氧预处理48h组细胞存活率较高(80%);ELISA结果显示,缺氧预处理24h组Slit2分泌水平是(422.66±24.42)ng/L,缺氧后缺血培养24hSlit2分泌水平是(521.10±20.16)ng/L;与相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Slit2分泌水平[(279.63±14.91)ng/L,(326.70±14.85)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示,缺氧预处理组BMSC较正常对照组BMSC细胞形态大,且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当缺氧、缺血诱导后,BMSC分泌Slit2增加,为进一步体内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导向因子Slit2 缺氧预处理 缺血培养
  • 简介:对比分析胎儿脐静脉与大脑中动脉的力学特性,为大脑中动脉损伤以胎儿脐静脉移植修复提供生物力学特性基础。取正常人新鲜尸体大脑中动脉与新鲜胎儿脐静脉各15个试样进行拉伸实验。分别将大脑中动脉和胎儿脐静脉试样装夹在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夹头内,以0.3mm/min的实验速度对试样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胎儿脐静脉的弹性限度应变值、最大应变值大于大脑中动脉组,差异显著(P〈0.05),胎儿脐静脉组最大应力、弹性模量值小于大脑中动脉组,差异显著(P〈0.05)。胎儿脐静脉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大脑中动脉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相似。胎儿脐静脉的拉伸力学特性有利于移植大脑中动脉损伤的修复。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胎儿脐静脉 拉伸 力学特性 对比分析
  • 简介:采用挤出工艺制备了吲哚美辛缓释系统。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释放量测定。结果提示,第五天释放量相对平稳,可作为释放量检查依据。

  • 标签: 吲哚美辛 缓释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目的检测Clinprot系统中2种磁珠对于同种样品的蛋白分选能力,初步探讨磁珠选择的步骤、指标。方法分别同时利用Cu^2螫合(IMAC-Cu)磁珠和弱阳离子(WCX)磁珠检测同样30例血清标本,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其他良性卵巢肿物10例,健康人10例。比较2种磁珠分选后的蛋白质谱图基本参数、组内一致性和2种磁珠寻找差异的能力.结果①对于该实验样本,WCX磁珠在蛋白质谱图中总峰数量、峰面积均优于Cu^2+磁珠(P〈0.001)。而在峰高度上.Cu^2+有一定优势;②比较3个组的质谱图组内一致性,WCX与IMAC-Cu均有良好的一致性:③初步了解2种磁珠寻找差异的能力,WCX磁珠与IMAC-Cu磁珠均能区分疾病组与正常组.相对WCX磁珠构建的模型更为稳定。结论在Clinprot实验开始前,选择合适的样本量,综合多个衡量指标,结合多个选择步骤评价不同磁珠抓取蛋白的能力.选择一种磁珠扩大样本量,可以为进一步实验中寻找差异蛋白奠定良好基础。就该实验样品.WCX磁珠更利于扩大样本时应用。

  • 标签: Clinprot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磁珠
  •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K2α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人子宫内膜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其患者年龄44~67岁,中位年龄57.5岁。子宫内膜腺癌按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19例(其中肌层浸润≤1/2为11例,〉1/2为8例),Ⅱ期9例,Ⅲ、Ⅳ期8例。组织学分级按2000年FIGO子宫内膜腺癌3级分类法: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标本和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K2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K2α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CK2αmRNA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而CK2α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亦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CK2α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结论CK2α表达或活性增加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密切相关,CK2α可能是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潜在分子靶点。

  • 标签: CK2α 子宫内膜腺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