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电与机械活动相关的阻抗信息作为诊断依据,建立新的、更准确的动力评价方法.基于阻抗法设计了获取动力信息的系统,通过小波变换技术分离与电同步的蠕动信息.结果表明系统通过了调试,实现设计功能,采集到了阻抗和同步电信号.小波变换提取的信号排除了干扰,获得了蠕动信息.基于阻抗技术的方法可检测蠕动状态,联合同步电分析技术为临床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 标签: 胃动力 生物阻抗 胃电 小波变换 信号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PMP)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9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PMP的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病例均为超声首先发现,7例提示为PMP.超声对腹膜假性黏液的诊断符合率为77.8%(7/9)。超声和CT均误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误诊为腹腔结核1例,误诊率为22.2%(2/9)。结论超声作为PMP的首选检查方法,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笔者认为影像学表现在对该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假性黏液瘤 腹膜 影像诊断
  • 简介: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占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比例较高,成人Ph+ALL对传统化学治疗方案效果不好,近年来,伊马替尼作为一线药物联合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得到应用,提高了该病完全缓解率及预后。但由于ABL基因的突变,伊马替尼耐药等问题成为治疗中的又一挑战。几种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望成为较伊马替尼更有潜力的抗肿瘤活性药物。

  • 标签: PH染色体 成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
  • 简介:体表电图(electrogastrogram,ECG)具有幅值小,频率低和窄带宽的特点,并且极易受到心电、呼吸以及运动等干扰.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从体表记录到电信号,采用低功耗设计,可长时间进行电测量.将MMC卡作为电的存储器,通过在MMC卡上创建FAT文件系统,可使记录的电数据以标准文件的格式存储在MMC卡上,保证了后续的Windows环境下数据的处理.

  • 标签: 胃电 单片机 慢波 便携式 多媒体卡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发现右侧睾丸肿大1周”于2006年8月7日收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右侧睾丸肿大,无明显疼痛及坠胀感,无会阴部不适,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肉眼血尿,乳房不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侧睾丸大小4.2cm×1.9cm,其内见1.4cm×1.2cm×1.1cm实性肿物,边界清,形态不规整;内呈中低混合回声,可检出较丰富血流信号。

  • 标签: 睾丸支持细胞瘤 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睾丸肿大 无肉眼血尿 临床资料
  • 简介: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内放置水囊记录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min过程中,最初2min内的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min内)的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min内与松开前2min内相比,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min的运动与松开前2min内的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 标签: 大鼠 颈内动脉 WILLIS环 脑供血不足 胃运动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肿瘤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肿瘤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而CD8^+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流式细胞术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对于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243例血液标本,其中男性123例(平均年龄61岁),女性120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32~82岁。其中肺癌43例,肝癌30例,胃癌31例,结直肠癌40例,乳腺癌41例,肾癌20例,妇科恶性肿瘤38例;经治疗后复查患者197例,其中肺癌31例,肝癌26例,胃癌29例,结直肠癌30例,乳腺癌33例,肾癌18例,妇科恶性肿瘤30例。另外,收集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分别比较正常对照组同全部治疗前恶性肿瘤患者组、正常对照组同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组及治疗前全部恶性肿瘤患者组同治疗一个周期后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患者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3^+、CD3^+CD4^+、CD3^-CD19^+三类细胞百分数均降低(P〈0.05);CD3^+CD8^+及CD3^-CD16^+CD56^+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而且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组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197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研究发现,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进展、扩散有一定的相关性。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应加强免疫功能监测,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 标签: 恶性肿瘤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治疗 免疫功能 功能评价
  • 简介:四肢骨巨细胞是一种潜在恶性病变,以往采用刮除植骨术或骨水泥填充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磷酸钙骨水泥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对于肿瘤巨大,保留关节困难者采用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使局部复发率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方面,双膦酸盐类药物和狄诺塞麦的使用使其治疗出现巨大进展。狄诺塞麦作为一种最新上市药物,对于骨巨细胞的治疗效果良好,使用该药有望进一步控制骨巨细胞手术前后复发,提高治愈率。对于肿瘤巨大,难以保留关节者,今后是否可采用刮除植骨+狄诺塞麦治疗的方式,保留关节,减少人工关节的使用,提高效费比,值得期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以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肠系膜淋巴结在薄层螺旋CT图像上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5岁。用SiemensDefinitionASl28层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成像参数:120kV,280mA,128iX0.6mm,0.5s/r,螺距0.6,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8mm。由3名放射学工作者应用同一图像贮存和传输系统(PACS)32作站阅读所有CT图像.记录所有短轴大于3mm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位置(肠系膜根部、周边肠系膜或右下腹肠系膜区)。结果有54例检测到短轴直径大于3mm肠系膜淋巴结,其中12例(22.2%)检测到10个以上淋巴结.31例(57.4%)检测到5个以上淋巴结.其余11例(20.4%)检测到5个以下淋巴结。同时所有体检者都检测到多个短轴直径小于3mm的肠系膜淋巴结.短轴直径多为2mm左右。在所有检测到的淋巴结中,最大淋巴结直径范围为5.4-9.2mm,平均直径范围为3.5。6.5mm。54例中。肠系膜根部发现较多淋巴结者25例(46-3%),右下腹肠系膜区22例(40.7%),肠系膜周边部7例(13.0%)。结论128层螺旋CT能检出更多、更小的肠系膜淋巴结。这些淋巴结直径可小于3mm。在健康人群中发现这些淋巴结,无临床意义.不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

  • 标签: 肠系膜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 简介:选择Navier-Stokes方程作为颅内动脉三维重建模型的不可压缩血液流动的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的方法对颅内动脉模型进行非牛顿(non-Newtonianfluid)模型的非定常流的数值模拟。计算3个心跳脉动周期的数值,认为第三个心跳脉动周期为稳定周期并选择第三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稳定周期内不同时刻血液动力学特性参数分布情况对颅内动脉的形成、生长和破裂的影响。并将此结果与牛顿(Newtonianfluid)血液模型的流线、壁面剪切力、壁面压力分布特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比牛顿血液模型更有可信度,比较符合真实血液的流动特性,在血液流动的心跳脉动周期内,非牛顿流体的(速度、压力、壁面剪切力等)分布更加平滑。过高的壁面剪切力会直接造成动脉区域处破裂,过低的壁面剪切力会使血液的营养成为和代谢物遗留在血管区域导致血液粥样化的形成。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计算流体力学 非牛顿血液模型 数值模拟 心跳脉动周期 壁面剪切力
  • 简介: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CT影像特点。结果6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以轻、中度强化为主,病灶中央部分强化程度低于边缘部分;1例呈门静脉期边缘轻度环状强化,1例显示不明显轻度分隔强化,另1例合并有门静脉左支闭塞,并于周围可见侧支循环产生。结论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仍需与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肝穿刺或手术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在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序列的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的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组有42例,非脊柱转移组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组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在引起脊柱病变的多种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在MRI常规序列上的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核磁共振常规序列 病变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微创外科住院的5例乳腺癌(年龄38~61岁,平均年龄51岁)行保乳根治术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术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例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根治术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术均获成功,所有切除乳腺标本经术中冰冻病理证实切缘肿瘤细胞阴性。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保乳根治术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术治疗乳腺癌能够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且更安全。

  • 标签: 乳腺癌 保乳治疗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
  • 简介:研究不同结构形状的血管支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针对同一个体化颅内动脉模型,设计了三种网丝截面相同、通透率近似相等、结构形状不同的支架。将这三种支架植入颅内动脉模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的变化情况。三种支架中,螺旋型支架对动脉腔内的血流旋涡改善效果最佳,对动脉颈和顶部分较高的壁面切应力削弱也最明显;周期型支架的柔顺性优于其余两种类型的支架。螺旋型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的治疗效果最佳,但不适合几何形状复杂的血管,本研究也可为进一步优化支架结构提供依据。

  • 标签: 血管支架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流固耦合 壁面切应力
  • 简介:目的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方法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256iCT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显示动脉病灶。对3D-CTA检查未发现动脉患者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核对。对诊断为前循环动脉的48例患者在72h内进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术。术后复查CTA检查夹闭效果。结果前循环动脉患者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岁。急诊3D-CTA从59例SAH患者中共检出前循环动脉49个,手术证实前循环动脉50个,漏诊1个。手术证实动脉形态、大小、指向、颈宽度与3D-CTA所见基本相同,准确率98%。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0~18个月进行随访,预后良好(GOS4、5级)42例(87.5%),严重残疾(GOS2、3级)4例(8.4%),死亡2例(4.1%)。结论急诊3D-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迅速、便捷、相对经济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筛查的最佳方法。并可在早期或超早期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残端预防痛性神经形成的效果。方法取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左侧坐骨神经用高频电刀切断并焦化,右侧坐骨神经用锋利刀片切断处理,于术后2、4及8周各取大白兔6只观察神经残端大小并做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标本大小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神经残端大小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上对照组有明显的体结构形成,而实验组只存在轻度的增生改变。结论利用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预防残端神经形成的是一种效果好,操作简单快捷的优良方法,本实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高频电刀 神经残端 痛性神经瘤
  • 简介:目的探讨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及样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骨肿瘤及样病变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骨填充材料(金骨威、金世植骨灵)应用方法:病灶刮除术骨缺损填充;灭活术后骨缺损填充;病灶切除后在骨干-假体结合部或骨干-同种异体1/4关节结合部植入骨填充材料.肿瘤及样病变类型包括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骨肉瘤、骨囊肿、动脉样骨囊肿、内生软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非骨化性纤维、骨母细胞.观察患者术后全身及局部反应和影像学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全部患者均无全身不良反应,除1例创口二期愈合外,余病例未见明显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3~6个月即有填充材料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在骨肿瘤与样病变手术中应用含BMP的骨填充材料代替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不增加创伤,并发症少,术后基本无不良反应,且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是理想的骨缺损填充材料.

  • 标签: 骨肿瘤 瘤样病变 骨移植 骨形态发生蛋白
  • 简介:目的介绍一组因股骨上端恶性肿瘤行段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自1984年10月至2003年12月57例股骨上端恶性肿瘤采用段切除及人工关节置换来修复和替代切除的股骨上段及髋关节,作者介绍了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假体设计的要点,手术方法和术后治疗的要点等.结果57例中生存的46例,假体置换后功能评定优良率达87.7%.结论对股骨上端的原发性中低度恶性肿瘤或孤立存在的转移,如无禁忌症,可考虑行段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功能较满意,根治效果也较好.

  • 标签: 股骨上端 恶性肿瘤 人工关节 手术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