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卵巢是妇科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晚期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卵巢导致的患者死亡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卵巢复发和转移,是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而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对CTC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拟对卵巢CT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鉴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细胞 循环 卵巢肿瘤 肿瘤标志物 CellCollector系统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Id-1,-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C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CIN与CSC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为22例与6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检测标本组织中Id-1,-3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CSCC的临床分期标准进行CSCC临床分期。本组CSCC患者中,FIGOⅠA、ⅠB、ⅡA、ⅡB期分别为4,29,28及6例。本组CIN标本中,CINⅠ-Ⅲ级分别为3例,5例和14例。结果在CINⅠ-Ⅲ级标本中,CINⅢ级(n=14)较CINⅠ-Ⅱ级(n=8)的Id-1,-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CSCC标本来源于年龄≤40岁、FIGOⅠ-Ⅱ期、有脉管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时,则Id-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40岁、FIGOⅢ期、无脉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SCC标本中组织分化程度、肌层浸润与灶直径对Id-1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若CSCC标本来源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则Id-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CSCC的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及灶直径等对Id-3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结论Id-1,-3在CIN、CSCC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与CIN级别及CSC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Id-1,-3或许可作为CIN、CSCC基因治疗的候选靶基因位点。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肿瘤 鳞状细胞 宫颈肿瘤 原发性 子宫颈 ID-1 Id-3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确诊为重症肺炎的52例患儿,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及Treg于CD~+_4T细胞所占比例,以及Th17与Treg比值(Th17/Tre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6、-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统计学比较2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及Treg于CD~+_4T细胞所占比例,Th17/Treg,以及血清IL-17、-6、-10与TGF-β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均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研究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于CD~+_4T细胞所占比例为12.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2,P〈0.001)。(2)研究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reg于CD~+_4T细胞所占比例为3.4%±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4,P〈0.001)。(3)研究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Treg为0.49±0.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3±0.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71,P〈0.001)。(4)与对照组受试者相比较,研究组受试者外周血的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显著下降,IL-17、-6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58、26.746、34.312、42.145,P〈0.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外周血中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下降,Th17/Treg显著升高,这提示Th17/Treg失衡在重症肺炎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Treg检测对于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

  • 标签: 肺炎 重症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 细胞因子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儿童
  • 简介:20世纪70年代就已知肿瘤与病毒相关,如EB病毒(epstein-barrvirus)与鼻咽,疱疹病毒与宫颈,白血病毒与白血病,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al,HPV)感染与宫颈等。1992年WHO宣布,超过2/3宫颈患者由HPV16型及18型引起。一项对22个国家1050例妇女的研究证明,在印度、菲律宾、印尼、泰国,90%以上宫颈忠荇感染HPV,主要是16型及18型。中国香港对332例阴道涂片异常妇女的研究证明,

  • 标签: 宫颈癌 性传播疾病 HPV16型 人乳头状瘤病毒 EB病毒 疱疹病毒
  • 简介:患儿1男性,13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1+个月,发热10+d”于2006-06—30入本院。病史采集:入院前1+个月,发现左侧腹股沟一串蚕豆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未就医。入院前20d,包块进行性增大至约4.0cm×2.0cm×2.0cm,伴精神差,四肢乏力,于当地基层医院诊治(具体不详),无好转。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腹股沟包块 儿童 左侧腹股沟 进行性增大
  • 简介:在2008年4月27日举行的第6次全国宫颈协作组工作会议暨HPV疫苗与宫颈防治研讨会上,中国基金会公布了由中国基金会领衔,多个宫颈防治协作组参加,历时5年的“中国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一迄今我国最大规模的人群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均较高,

  • 标签: 城乡妇女 宫颈癌 HPV疫苗 病因 流行病学调查 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筛查中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宫颈"三阶梯"筛查方案,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宫颈筛查的8463例女性个体的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8463例受试者的宫颈细胞学结果≥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检出率为3.06%(259/8463),≥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lesion,HSIL)检出率为0.67%(57/8463).1380例接受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检测受试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为32.17%(444/1380),其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率为27.32%(377/1380),低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low-riskhumanpapmomavirus,LR-HPV)为4.86%(67/1380)HPv-16,-58,-52,-53和-33型等5种最常见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分别为33.16%(125/377),21.22%(80/377),20.16%(76/377),10.61%(40/377)和9.55%(36/377).760例接受阴道镜检查的受试者中,阴道镜检查异常检出率为42.50%(323/760).371例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者,结果正常为10.24%(38/371)慢性宫颈炎及鳞状上皮化生为34.77%(129/371)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Ⅰ为21.02%(78/371),CINII为13.48%(50/371),CINm为14.82%(55/371),宫颈为5.66oA(21/371).其中宫颈前病变检出率为44.20%(164/371).其中,高度上皮瘤变(≥CINⅡ)检出率为31.54%(117/371).结论按照"三阶梯"方案进行宫颈筛查,应制定个体化筛查方案.

  • 标签: 宫颈癌筛查 新柏液基细胞学试验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型 阴道镜
  • 简介:患者女性,77岁,因“肿物外阴脱出半年”2007年12月4日入院。病史采集:常便秘、头晕,无腹痛、肛门坠胀等不适。术前常规超声提示:左侧盆腔内探及一69mm×66mm×56mm液性为主的混合回声,暗区内见散在分布的短条状及团块状回声。CEA,AFP检查均正常。妇科检查:外阴老年式,阴道畅,阴道前、后壁均有膨出,宫颈光滑,脱出于阴道口外,

  • 标签: 卵巢畸胎瘤 类癌 妇科检查 病史采集 肛门坠胀 常规超声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目前严重困扰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疾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未阐明,以及其易种植、复发等类似肿瘤的特性,迄今尚无确切诊治手段。最新研究发现,EMs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T细胞免疫密切相关。CD4+T细胞的2个重要亚型,辅助性T细胞(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Th17/Treg)失衡及其所致的腹腔内环境稳态失衡,均与EMs发生、病变程度及其导致不孕等临床特征有关。笔者拟就Th17/Treg与免疫内环境失衡在EMs中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自身免疫疾病 T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 免疫内环境失衡
  • 简介: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近年来,PC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PCM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常无明显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作者就PCM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分型、病理学表现、细菌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PCM提供帮助。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 治疗
  • 简介: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物三氧苯胺(他莫西芬)有可能诱发子宫内膜。作为乳腺癌主要治疗药物而被广泛使用的三氧苯胺,虽然在乳腺组织中显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活性,但在子宫内膜中却表现出雌激素模拟作用。据统计,服用三氧苯胺的乳腺癌妇女,其子宫内膜发病率为正常妇女的2~3倍。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苯胺 三氧 分子机制 诱发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 简介:患者女。51岁,子宫次切术14年后,因发现盆腔包块半年于2004年5月28日入住本院。查体:下腹扪及-12cm×10cm×10cm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之包块,移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正常大小,于盆腔扪及-12cm×10cm×10cm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之包块,双附件未扪及,与腹部检查系同一包块。

  • 标签: 富于细胞型 术后复发 平滑肌瘤 盆腔包块 子宫次切术 妇科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年轻(≤35岁)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57例宫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年龄,分别纳入≤35岁组(n=82)及〉35岁组(n=75)。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宫颈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宫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对≤35岁组患者随访5年,采用存活和死亡作为其预后判断指标,对可能影响宫颈年轻患者预后的16项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宫旁转移、脉管浸润、治疗方式、肿瘤复发及宫颈家族史,进行单因素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宫颈年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1)≤35岁组宫颈患者初次性生活年龄[(21.1±2.6)岁]小于〉35岁组[(22.9±2.1)岁];HPV感染率,接触性出血、腺癌、肿瘤宫旁转移及脉管浸润发生率(92.7%、78.0%、19.5%、56.1%、37.8%)均高于〉35岁组(77.3%、45.3%、6.7%、36.0%、21.3%),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45,χ2=7.381、17.775、5.888、6.360、5.067;均为P〈0.05)。(2)采用存活和死亡作为其预后判断指标,对可能影响宫颈年轻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宫旁转移、肿瘤脉管浸润、治疗方式、肿瘤复发及宫颈家族史共计13项因素,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1、

  • 标签: 宫颈肿瘤 预后 危险因素 女(雌)性
  • 简介: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转录因子Foxp3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治的35例IM患儿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每例患儿分别采集2个)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标本采集时期分为IM急性期组(n=35)和IM恢复期组(n=35)。选择同期于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35例健康儿童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每例儿童采集1个)为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分别检测3组血样标本中CD3+,CD3+CD4+,CD3+CD8+,CD4+CD25+Treg表达率及Foxp3mRN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IM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IM急性期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和CD4+CD25+Treg测定结果分别与IM恢复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急性期组Foxp3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与IM恢复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急性期组CD4+CD25+Treg与Foxp3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823,P〈0.05)。结论IM急性期存在明显免疫失衡,即CD3+CD8+明显增高,CD3+CD4+及CD4+/CD8+明显降低,其免疫失衡原因可能是由于CD4+CD25+Treg数量降低及其转录因子Foxp3表达下调导致的免疫抑制功能不足所致。

  • 标签: FOXP3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估临床病理因素对局部晚期宫颈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62例宫颈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5-82岁,中位年龄为50岁。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宫颈鳞癌。按照宫颈新辅助化疗是否有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7,75.8%)和无效组(n=15,24.2%)。两组患者的年龄、化疗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宫颈肿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研究分组及化疗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行新辅助化疗的62例ⅠB2-ⅡB期宫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化疗后的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局,探讨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有效组新辅助化疗术后宫颈深间质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低于无效组[25/47(53.2%)vs.13/15(86.7%),12/47(25.5%)vs.9/1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4.254;P=0.020,0.039);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与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和化疗方案无相关性(P〉0.05),但与化疗前血鳞状细胞抗原(SCCAg)水平明显相关[OR=0.135,95%CI(0.027-0.667);P=0.014]。结论化疗前血SCCAg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局部晚期宫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 标签: 宫颈新生物 化疗疗法 辅助 治疗结果 鳞状细胞 阻力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CD105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在宫颈(cervicalcance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9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手术切除的宫颈标本80例,将其按临床分期分为宫颈原位组(n=30,0期),宫颈早浸润组(n=15,In期),宫颈浸润组(n=35,ⅠB~Ⅲe);按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将其分为Ⅰ级组(n=5),Ⅱ级组(n=35),Ⅲ级组(n=10);按浸润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呈阳性组(n=8),淋巴结呈阴性组(n=4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原位组、宫颈早浸润组和宫颈浸润组患者肿瘤间质中新生血管内皮标志物CD105表达水平,同时观察用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肿瘤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相关性。结果用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间质的微血管密,在宫颈原位组、宫颈早浸润组和宫颈浸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浸润中宫颈癌病理分级各组间微血管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淋巴结呈阴性和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进一步行L-S-D检验显示,宫颈原位组与早浸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528)。微血管密度分别在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间无相关性(r=-0.200,P=0.863;r=0.353,P=0.12)。结论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宫颈的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可为宫颈原位和宫颈早浸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宫颈癌 血管生成 CD105 微血管密度
  • 简介:小儿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也称为成神经管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脑肿瘤。近期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同时公布了“Subgroup-SpecificStructuralVariationAcross1000MedulloblastomaGenomes”等2篇文章,报道了1087个独立髓母细胞瘤样品基因组,从中发现亚型特异性结构及序列存在差异,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Online。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癌基因组 小儿 成神经管细胞瘤 恶性脑肿瘤 特异性结构
  • 简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指呈典型树突状或伪足状突起、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次级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Tcells)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antigenpresentingcell,pAPC)^[1]。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抗原递呈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临床意义 免疫应答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MHCⅡ类分子 特异性表面标志
  • 简介:目的探讨中华墨汁在宫颈前哨淋巴结(scentinellymphnode,SLN)识别中的作用。方法术前在官颈周围正常黏膜3,6,9,12点处注射消毒的10%中华墨汁1ml,共计4ml。待中华墨汁进入腹腔后,打开阔韧带及后腹膜,观察宫颈旁、闭孔区、髂血管区的淋巴脂肪组织。结果注射中华墨汁至观察到淋巴组织染色的平均时间为150min。18例宫颈患者中,可识别SLN为16例,成功率为89%。这16例可识别SLN为79枚,平均每侧可识别为2.4枚。每例可识别SLN为1~8枚,2处以上可识别SLN为14例;单侧可识别者为3例,双侧可识别为13例。其中2例淋巴结转移,预测准确性为100%,假阴性率为0。未能识别SLN的2例,为术前行放疗所致。18例患者示踪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华墨汁作为淋巴系统示踪剂,效果可靠、染色持久、经济方便,是宫颈SLN检测的理想示踪剂。

  • 标签: 宫颈肿瘤 示踪剂 染色法 前哨淋巴结 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在人类上皮性卵巢(epithelialovariancancer,EO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经手术切除的56例上皮性卵巢患者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将研究组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合并肝实质转移)+大网膜、阑尾转移,n=37],无淋巴结转移组(n=19);按患者年龄分为年龄〈50岁组(n=27)和年龄≥50岁组(n=29);按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FIGO)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标准,分为T1,T2期组(n=15),T3,T4期组(n=41);按照恶性肿瘤病理学分级原则分为Ⅰ级组(n=16),Ⅱ级组(n=25)和Ⅲ级组(n=15);按照不同组织学类型分为浆液性组(n=30),黏液性组(n=16)和内膜样组(n=10)。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的22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为14例,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为8例)患者标本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采用x^2检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标本的黏着斑激酶阳性表达率。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研究组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组、不同临床分期组、不同病理学分级组、不同年龄组上皮性卵巢标本黏着斑激酶阳性表达率,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黏着斑激酶阳性表达率研究组为76.9%(43/56),对照组为9.1%(2/2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黏着斑激酶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