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大剂量输血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输血成分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少白细胞组(n=26)与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法,少白细胞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出血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差,疾病复杂,内部屏障系统遭到破坏,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该种技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患者94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7例)和观察组(n=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输血方式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输血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少白细胞 常规 输血 不良反应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成分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纠正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紊乱等,在各种出血性疾病、手术、创伤及纠正贫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使得输血者有可能发生多种输血性不良反应。本文就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 标签: 临床输血 不良反应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患者术中输血安全。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6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1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副作用。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手术室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病特征,探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月---2015年6月4109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结果9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均为变态反应或非溶血性反应。结论临床输血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健全制度,合理用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输血的5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5000例输血患者中,不良反应0.06%,过敏反应76.67%,发热23.33%;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红细胞悬液、血浆以及冷沉淀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过敏史以及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存在过敏史以及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未成年、有输血史或过敏史以及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要谨防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可以采用白细胞滤器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室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20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0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其中,7例(30.43%)过敏反应,16例(69.57%)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集中于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中,发生率依次为2.77%、1.42%;不同性别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18岁、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年龄≥18岁、无输血史及无过敏史者(P<0.05)。结论输血疗法具有一定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于未成年、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者,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干预。

  • 标签: 输血疗法 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 过敏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986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分析。结果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血液替代制品输血不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输血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结论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血液替代制品<自体输血<滤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 标签: 血液替代制品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术 白细胞滤除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输血的1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免疫意外抗体进行筛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6例(4.0%)。其中非溶血性38例(2.7%),发热11例(0.8%),过敏20例(1.4%),头痛及胸闷共7例(0.5%);溶血性18例(1.3%),产生最多的是IgG类抗体。女性免疫意外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意外抗体的检出率与输血史和妊娠史有关,不同人群意外抗体检出率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加强意外抗体筛查,合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意外抗体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情况,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重要性和高危科室。方法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需要输血的2500例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结果2500例申请输血的患者不规则抗体总阳性率为1.0%;微柱凝胶检出的敏感度为100%,聚凝胺法敏感度为88.0%,2种方法的敏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科、肛肠科以及肾病科不规则抗体检出阳性率占了总阳性率的80.0%。结论微柱凝胶法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筛检敏感度高,更有利于保证临床上的输血安全;对于肝病科、肛肠科以及肾病科等出现反复输血的科室,在输血前更应该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以减少输血风险。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胶法 输血安全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中运用凝聚胺技术与其它的输血技术使用的异同之处,从而找出凝聚胺技术的优势及实际应用价值,并为日后进行该技术的改善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5年度内我院接收的需要输血治疗的500名患者,并将其各分为人数250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组则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将两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我们发现实验组进行交叉配血后的相合率(P<O.05)高于对照组。结论凝聚胺输血技术优势显著,灵敏度较高。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其他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方法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另外查阅本省相关的一些制度,依照本省医疗临床用血统计法对血液用量进行计算。结果2014年全血使用量较2013年明显减少,2014年浓缩红细胞使用量明显增加,成分输血率增加;2014年3季度和4季度的输血申请单以及输血回报单合格率明显高于1季度和2季度。结论通过对医院输血科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使临床输血工作质量逐步提高,用血工作更加的科学合理,保证了临床输血工作的安全,也使得接受血液输送的患者健康得到真正的保障。

  • 标签: 医院输血科 规范化管理 临床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输血科(血库)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的效果,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以卫生部的《临床输血技术规》为依据,2012年-2015年我院输血科参与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检测,对输血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质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12年-2015年,本输血科一共进行了12次卫生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合格率100%。结论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能够对实验室检验工作进行规范,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输血安全性提高。

  • 标签: 医院输血科 相容性检测 室间质量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输血技术是临床上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安全输血是指输血能够达到预定的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及血液传播疾病等,输血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临床输血工作是医疗工作中风险较高的工作,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途径,输血技术虽然不断的进步,但对于临床输血安全不能够完全做到,仍然存在一些必然的风险。

  • 标签: 输血风险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输血的相关技术规范问题。方法:选取某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100例,按临床输血规范要求,对从收集血液样本到血液输注完成之后的护理操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和研究。结果:按照临床输血规范进行输血,会使输血的效用得到很大提升。结论:输血技术越规范,对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提升血样的利用率等的作用越显著。

  • 标签: 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 护理
  • 简介:摘要在输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输血故障,如果不及时观察与排除,不仅使血液成分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并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医疗纠纷,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要高度重视,及时观察与排除,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输血故障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体输血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相关应用及保护机制。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及患者身体状况分为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采用的是自体输血技术,主要包括回收式自体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及稀释式自体输血,对于异体输血组则采用常规的异体输血方式。根据患者术后的各项生理数据及输血费用,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对两种输血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自体输血患者的输血费用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其他生理数据显示也基本优于异体输血组。因此自体输血能够在血液保护中起到积极作用,且具有较高性价比,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自体输血技术 血液保护 应用对象及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2013年4月20日在雅安地震中严重受伤被四川人民医院ICU收治的病人探讨输血应用、输血相关并发症及预后。方法通过随访观察雅安地震中严重受伤群众1个月的预后的横断面回顾性研究,对象为ICU142名住院病人(62名男性和80名女性)。其中接受输血的有75人(52.8%,55名非活动性出血患者,20名活动性出血患者)。结果75名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血红蛋白平均在80.8±14.7g/l,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13.0%(14个并发症/108次输血),接受输血的患者在进入研究的第1、7、28天没有发现APACHEII评分的不同,包括平均动脉压、AST肌酐值氧合指数或者血红蛋白值。结论1、ICU医生输血策略选择比外科医生更严谨2、当更严格的输血指征被采用时,就不会出现器官功能受损,并发症的发病率上升或预后恶化,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优输血指征。

  • 标签: 输血 重症监护室 icu 特护病房 地震 输血指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