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般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和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做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直是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叠纪古海洋里。叠纪牙形石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沉积环境,所以根据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丰度,不但可区分叠纪不同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和恢复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 标签: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认识和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次强烈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幕重要表现形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
  • 简介:孔喉特征是储集层研究核心,厘清储集层孔喉在维空间中展布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文中借助微纳米CT立体成像技术和数字岩心技术对川东北飞仙关组残余鲕粒白云岩孔喉特征进行刻画描述,建立了微纳米级孔喉维空间展布模型,并计算了孔喉半径、形状因子、空间连通性等表征参数。此外,结合扫描电镜、压汞曲线等传统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了有益探讨和补充。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残余鲕粒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溶)孔、晶间缝和微裂隙等。其中,晶间孔和微裂隙为连通喉道,其最小值可达20~30nm。样品重结晶强烈,受重结晶晶体生长及后期压实等改造作用影响,喉道堵塞,储集层渗透性差。

  • 标签: 孔喉结构 微纳米CT 数字岩心 空间展布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布、属种分异度和特征属种丰度,将中国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叠世,进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文献,对全新世长江角洲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河口湾向进积角洲环境转变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工河组以扇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1823年(清道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黄河关系密切,经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次大改道期间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四川盆地东部下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不同程度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时间早以及白云岩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

  • 标签: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岩化作用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砂脉研究现状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些相关工作,但砂脉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地震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分析,认为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阶段是广义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边缘裂陷槽(或盆地)边界;在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华北地块碰撞,成为两地块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性质,属广义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发展成为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环太平洋构造域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叠世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扬子地块华北地块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地块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期郯庐断裂带是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缓‘S'形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斜向逆冲推覆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上部构造层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狭义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