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虽已逐渐展开,但发现以往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根据今日保护之需要引入监控的概念,通过实时了解其存续期间变动及其趋向,搜集大量动态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案,这样更有利于风貌保持及优化发展。同时提出传统村落的监测体系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

  • 标签: 传统村落 保护 监控
  • 简介:“援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支撑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针与政策。“文化援藏”是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在多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注重西藏的文化建设,90年代中期“文化援藏”概念形成。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市“文化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为“文化援藏”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在“文化援藏”工作中增加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并以“文化援藏”配合西藏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认识西藏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下,合理使用内地文化资源,促进西藏文化的发展。

  • 标签: 西藏 文化援藏 边疆治理
  • 简介: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愿,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目标之一,因此,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通勤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通勤时间对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对于个人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个人通勤时间的增加,个人幸福感也随之降低。通勤时间与生活满意度也同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也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通过进一步考察通勤时间负面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通勤时间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差异,对于个人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居民而言,通勤时间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通勤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交通效率。

  • 标签: 通勤时间 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 简介:瑞应寺本是内蒙古东部基层社会寻常喇嘛庙,因为寺主经常给京城皇帝念经祈福与向西藏教主贡献资财和叩拜,获得广泛的社会权力,升为喇嘛游牧单位。这时国家是柔和的,有求必应的;蒙古民众只是旗的或者寺院的属民而已。民国建立以后,社会动荡,喇嘛与国家的关系无法稳定地建立,这时国家是粗暴、无感知的。本文拟考察清代和民国西藏佛教寺院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彼时国家的观念、喇嘛的社会行动。

  • 标签: 社会权力 皇帝 西藏教主 国家 寺主
  • 简介:蜂虎科是佛法僧目的一科,嘴细长而尖,稍向下弯,羽色艳丽,因嗜食蜂类而得名。蜂虎科的分布几乎遍及东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常见于非洲、欧洲南部、东南亚和大洋洲。

  • 标签: 野生动物保护 收藏作品 协会 中国 大洋洲 东南亚
  • 简介:新型城市化增长模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战略,老城区成为城市发展战略非常重要的一环。与城市发展战略背景相平行,新时期国内城市面临重要转型,以北京、广州、武汉、济南、景德镇等城市为例,阐述新时期城市遗产保护发展的模式与面临的主要任务。

  • 标签: 新时期 城市遗产 保护 任务
  • 简介:以时间线索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认识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就文物原则、历史界定、空间风貌、原真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既有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系统化、动态化、人本化、多元化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

  • 标签: 历史街区 保护 公识性 文献 趋势
  • 简介:将名城保护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是全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经30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法规体系,在依法保护古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相关立法的梳理,阐述立法保护对于名城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苏州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立法
  • 简介:回顾了自1986年《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开创中国历史城镇保护先河以来30年的水乡古镇保护实践,明晰了“江南水乡古镇”所蕴含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归纳了顺次出现的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活原真性”为不同取向的三个典型阶段。通过对古镇商业旅游负面效应的再思索,和对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认知,提出古镇保护工作要立足长远、多方参与,建立常态化的过程管理机制,根据特定环境不断调适、积极实践,才是中国特色江南水乡城镇发展之道。

  • 标签: 江南水乡古镇 价值 保护与发展 实践
  • 简介:在阅读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北爱尔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整体情况和个别案例分析,总结出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经验。第一,建立多方面的合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民间团体和公众的优势和作用。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三,拓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渠道,形成长远稳定的资金来源。

  • 标签: 北爱尔兰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经验借鉴
  • 简介:近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环境冲突屡有发生,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大连高新园区两个街道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责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连市在环境问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面貌有所改善,但还存在若干不足,如不同特征社会人群环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问责渠道缺失,问责制度供给不足,公众环境问责参与意愿不足,环境补偿不合理和环境公正弱化等。提出相关对策:进一步加强居民环境教育,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强化环境救济和生态补偿,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 标签: 城市化 环境责任 环境问责
  • 简介: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对其保护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现状问题的研究,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规划思想和'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规划思路,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更新。

  • 标签: 传统乡村 地域文化基因 保护 更新
  • 简介:简述了欧洲城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以欧洲城垣保护先驱——爱尔兰及其德尼城垣为例,分析城垣遗产保护的理念、对象构成、法律法规、管理模式、保护管理规划等。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爱尔兰城垣遗产保护的经验,结合我国城垣保护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城垣类遗产保护的若干建议。

  • 标签: 城垣遗产 保护 利用 爱尔兰
  • 简介:基于CPTED(crimepreventionthroughenvironmentaldesign)和社会失序(socialdisorganization)理论,本文利用2012年在广州进行的入户调查数据,从内部环境角度对广州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小区的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都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都有影响,小区正式控制机制、小区开放度和功能混合度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小区环境形象和流动性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CPTED和社会失序理论的监视性、小区组织结构、出入控制等概念对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有非常强的解释力;由于门禁小区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流动性、领属感、异质性等思想未体现出与理论假设一致的结论。

  • 标签: 门禁小区 入室盗窃 环境因素 广州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代胶东渔场的资源保护政策,反思了中国环境史学界的"破坏——保护"取向。很多资源保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往往伴随着高度规范性的政府权力。渔业机构为保护海参而采用了设置禁捕期、限制规格和设置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办法,这些手段并非对资源危机的回应,也不能阻止稚参的大量生产,它们旨在避开低效的生产季节、截断非法的交易链条以及占据产量最高的参场。本研究表明,环境史学者应该走出"衰败论"的怪圈,揭示隐藏在资源保护政策背后的开发秩序与利益体系。

  • 标签: 资源保护 政府权力 胶东 海参 衰败论
  • 简介:从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段义孚而言,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学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学态度"。

  • 标签: 段义孚 环境经验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简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同样需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拆旧建新"现象入手,对遗产保护、文脉延续、功能运转、舆论引导四个方面分析了"拆旧建新"的大规模复古行为对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的负面影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理论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都存在一些困境,需要辨析和廓清造成困境的若干认识偏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抓住十八大以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契机,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突破名城保护面临的困境,从理论研究、技术体系、监督机制、民生改善、公众意识等方面系统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遗产保护 拆旧建新 城市发展规律
  • 简介:在1999年历经921地震后的台湾,公共工程重建的主流论述引导建筑设计思潮巧妙地与'地域主义'结合,在思维逻辑上,反省并接纳早期现代主义所拒绝的'地方性'环境因子,尊重长久被忽略的常民生活模式路线;在空间形式的表征向度上,'地域主义'与城市遗产保护所追求的原真性课题不谋而合。城市遗产是台湾社会的缩影,具有多元并陈、复杂与矛盾的本质,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讨论决策过程中,核心议题是原真性多元化修护层级的判断,此与规划设计准则的决策伦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整理归纳近十五年来台湾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探索方向,逐步建构城市遗产调查研究方法论与保护决策之层级性思维,为城市遗产保护与再生活化效益价值评估时,从中发掘具有保存价值与规划伦理决策意义的讯息,一同建构兼顾地区人文性与永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

  • 标签: 原真性 城市遗产保护 保存伦理 再生活化效益
  • 简介: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中文化遗产资源"孤岛化"现象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空间整合策略问题。城市空间整合是对影响制约城市空间的相关要素的研究,西安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分布的城市,其空间发展当中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如何与旧城居民居住空间自然融合与共生是其文化特色得以传承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理念引入到西安旧城区城市空间发展中来,通过对西安东关地区的历史演变分析及现状研究,提出当前片区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以文化遗产资源为导向的空间整合方法,从而提出了道路交通空间的慢性步行系统、遗产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渗透融合以及辅助空间一体化利用的整合策略,以传承地域文化、改善居住环境,从而使老城特色与文脉得以延续。

  • 标签: 旧城改建 文化遗产保护 空间整合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