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5 个结果
  • 简介:被认定为社祭遗址的新郑中行遗址的青铜器实际上晚于马,青铜器当是窖藏,窖藏的青铜器可能是郑国用于纾国难的贿赂之器。马则与青铜器铸造过程中的祭祀或巫术有关。

  • 标签: 新郑中行遗址 青铜器坑 祭器 马坑
  • 简介:袋状[1]是田野发掘中经常碰到的一种遗迹现象,相对于直上直下的筒状壁而言,袋状所呈现的遗迹现象有一定的"迷惑性"。正确认识袋状,不仅有助于我们发掘好一座灰,亦有助于对其它遗迹现象的处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

  • 标签: 袋状坑 发掘 思考
  • 简介:1999年以来.《中国文物报》连续刊登的数篇关于灰用途和性质的探讨文章,不能不说是对中国考古学最常见的遗迹现象进行的反思。

  • 标签: 灰坑 中国 考古学 文化遗迹 文物考古
  • 简介:新郑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重器,是春秋中期郑国特殊祭祀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遗址出土器物组合的差异,从器物层面体现了当时郑国高等级贵族间的微妙关系,轮流执政的卿大夫已经掌控了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多项国家权力,拥有和国君同等级的礼器、乐器使用权,仅在用鼎数量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祭器的祭祀出土青铜礼乐器和同时期墓葬出土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明当时祭祀礼仪仍然严格遵循着传统礼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将遗址出土青铜乐器与“郑卫之声”简单地等同分析。

  • 标签: 郑国 礼乐器 祭祀
  • 简介:即墨县衙为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三堂老县衙遗址,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2011年9至11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遗址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了房址、路面、灰、水渠、过道、水井等各类遗迹,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铁器等大量遗物,是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近年来明清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其中,清理的一个灰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经过拼对修复,可复原瓷器标本近300件,基本都是产自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碗,时代从明万历时期延续到清康熙时期。该灰对本次发掘划分地层及断代具有重要作用,灰内出土的瓷器对了解当时县衙起居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即墨县衙 明清时期 青花瓷器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婴少儿瓮棺以腰形式与成人进行合葬的墓例情况,并对该地区史前腰材料进行了系统梳理,推断这些腰原奉应是瓮棺的载体,并通过对我国史前瓮棺葬的具体特征的辨析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然后,本文对汉水中游地区这类特殊合葬墓的形成作了初步解释;并从腰的形态与功能角度,对史前和夏商时期出土的腰材料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证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腰葬俗的独特性,同时认为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广泛流行的腰葬俗属于另一个系统,其源头应与汉水中游地区无关。

  • 标签: 汉水中游地区 腰坑 瓮棺
  • 简介: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Cl质量比为1∶1混合盐掺入重塑土样中,经气候箱老化后,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盐胀面积判断土样被破坏的程度,结果表明含盐超过0.1%,就会导致盐胀面积突然增加,这一指标的获得以及本次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土壤表面盐胀面积评估盐害的方法,为土遗址开展进一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初步依据和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土遗址 秦陵陪葬坑 易溶盐 安全含盐量 盐胀 超景深显微镜
  • 简介:作为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遗迹现象,是直接透视古代社会生活的较好材料。本文通过对海岱龙山文化灰的研究,来探讨龙山文化礼器以及龙山文化居民的饮食方式情况,并对龙山文化礼器的性质以及礼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海岱龙山文化灰等个案的研究的深入有赖于考古发掘方法的改进及发掘思想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整体研究的深入。

  • 标签: 海岱龙山文化 灰坑 礼器 饮食方式
  • 简介:<正>1974年秋,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约300米处的杜岭张砦南街地下土坑内,出土了两件商代大铜鼎和一件铜鬲(以下简称“张砦铜器”)。这些青铜器究竟是墓内的随葬品还是窖藏品的问题,当时未能搞清楚。1982年夏,在郑州商城东南城角的外侧约54米处,即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地下,发现了一个埋置有13件商代青铜器的窖藏(以下简称“城东铜器”),这是目前在郑州商城附近出土数量较多、器形较大的另一批商代青铜器。从上述两座土坑的形制、深度和青铜器在坑底的放置方法,以及出土青铜器的品种来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张砦铜器也应该是属于当时的窖藏遗迹。至于这两个窖藏青铜器的形成问题,我们初步认为可能与商代某种祭祀活动有关。现就这个问题,我愿意谈一些看法,不当或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 标签: 青铜器窖藏 商代青铜器 郑州商城 形制 二里岗期 祭祀活动
  • 简介:<正>1986年夏,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两个内共出土人立像、头像、跪坐人像、面具、兽面、罍尊等铜器,戈、璋、凿、瑷等玉石器,以及象牙等文物七、八百件。这两个祭祀的发现,使人们对商代蜀文化的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出土众多的青铜面具,引起了一些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许多同志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不少同志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见解。笔者将青铜面具出土情况、型式划分、使用方式、宗教寓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

  • 标签: 青铜面具 祭祀坑 广汉三星堆 跪坐人像 土青 青铜立人像
  • 简介:全南渡田古窑址,早在五十年代初省文物部门就有所发现。并有实物在江西省博物馆陈列、收藏。去年,经赣州地区文物科派员勘察,认为该窑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据此,在文物普查中,我们对此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情况简述如下:渡田位于全南城东约三百五十米处(即今南全南造纸厂所在地),属丘陵山岗,座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北距全龙公路干线,南临桃江流域。渡田,顾名思义为渡工者耕。相传从前这里有一处较大的渡口,水陆交通颇为发达。故为发展瓷业提供了运输的有利条件。

  • 标签: 古窑址 田坑 江西省博物馆 文物普查 全南 鼓腹
  • 简介:1986年三星堆二号出土一件铜鸡(如图,报告编号为K2③:107),体长11.7厘米,通高14.2厘米;造型与现在常见的红公鸡没有多大区别,令人一望而知。铜鸡站立在2.5厘米见方的方座(已残断)上,推想下边应当有长杆或其它构件来支承,使之高高在上。

  • 标签: 三星堆 公鸡 1986年 出土
  • 简介:举世注目的洛阳周王城车马博物馆于10月1日对外开展。周王城车马博物馆是今年8月由洛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它是在东周车马原址上修建的一座以文物原址保护展示为主的现代化博物馆。其结构为下沉式,主要建筑位于地下,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分两个展区。

  • 标签: 洛阳市 周王城车马坑博物馆 展览活动 对外开放
  • 简介:湖北枣阳九连墩M1、M2祔葬车马(CHMK1、CHMK2),是东周时期楚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车马之一。车马与主墓呈东西分布,主墓墓主头东足西,车乘是衡西舆东。2号车马陪葬8乘车,16匹马。车乘为南北横向并列式一排摆放,马匹侧卧于辀的两侧,一侧的马一律顺向。从结构上看,车乘可分为格軨舆、格軨棚架舆、格栏舆三种,其中8号车为无輈车,车型为格軨棚架舆。车乘的摆放方式应与当时车马出行的阵列有关。这些车马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古代车乘的结构、制造工艺、阵列的摆放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九连墩 东周时期 楚国 车马坑 车乘 车马阵列
  • 简介:太原市南郊区金胜村春秋晋卿赵氏大墓及车马的发掘报告业已完稿。作为分工撰述其中车马部分的笔者,有机会比较深入地探讨古代车制的一系列研究课题。由于发掘报告体例所限,一些问题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因而再为此文,作为补充。关于古代车马制度,目前的研究状况并不理想。现代学者的研究文献篇目有限而且

  • 标签: 车马坑 发掘报告 金胜 考工记车制图解 车舆 《考工记》
  • 简介:<正>四、三星堆器物性质的问题三星堆两个器物从一发现起,就被称之为祭祀,以后发表的两个简报以及一些论文还就祭祀的方式、祭祀的对象作了推论。三星堆器物为祭祀之说于是就几乎成为定论,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不过,三星堆器物为祭祀之说,由于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因而一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了异议,有的研究者更对三星堆器物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解释,如墓葬陪葬说,亡国宝器掩埋说、失灵神物掩埋说、火葬墓说

  • 标签: 器物坑 三星堆 祭祀坑 火葬墓 墓葬 文物
  • 简介:一、三星堆祭祀向鱼凫靠拢1986年三星堆祭祀器物出土时,我有幸参加了年底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会上放映了两器物出土的录象。当黄金杖的特写镜头显示出杖上镌刻的带冠人头象和一对鸟、一对鱼时,鱼鸟掠过的印象,使我一闪念想到了鱼凫氏。这种感觉并非我一个人所有,大家会后小议,都有这种意想,只不过出自慎重,谁也没有提出内器物属于鱼凫氏的主张。

  • 标签: 三星堆祭祀坑 学术讨论会 鱼凫氏 文字资料 考古学
  • 简介:<正>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再次发掘,又一次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国内史学界、考古界许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上村岭虢国墓地是目前我国两周之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贵族墓地,无论是墓葬的数量及其形制,还是车马的数量及其形制、规模,都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近几年来,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工作,特别是参加了车马的清理工作。本文拟根据五十年代以来的发掘资

  • 标签: 车马坑 五十年代 发掘 三门峡 虢国 形制
  • 简介:<正>1978年5月至1979年5月,我们在固始县侯古堆发掘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古墓和它的陪葬。主墓为“甲”字形,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5、深17米。主墓上边为高7米的封土(当地群众俗称侯古堆)。墓坑内均为积沙积石,并掺少量青膏泥。斜坡墓道筑于墓坑东端,内填花土。墓坑下部置单棺双椁,棺内有墓主骨架一具,头东足西,经鉴定为成年女性,其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椁内除随葬部分铜器、陶器和玉器外,还有

  • 标签: 陪葬坑 春秋战国时期 成年女性 底座 固始县 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