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2001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墓葬壁画》是一本资料翔实,图版精美的好书.值得推荐和介绍。

  • 标签: 十六国 嘉峪关 壁画 墓葬 魏晋 资料
  • 简介:作为魏晋十六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釉陶作品,绛釉小罐代表了这一时期北方陶瓷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考古材料,着重对这一特殊随葬品的用途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探讨。

  • 标签: 魏晋十六国墓葬 绎釉小罐 用途 历史文化背景
  • 简介:在目前所见魏晋十六河西墓葬壁画中,有榜题者共64例。这些榜题均在1--4字之间,简明扼要地说明指代内容。根据榜题指代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七种,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有人名与身份、农牧生产场景、器物名、建筑名称等四种;第二类两种,即历史人物榜题和以奇禽异兽为代表的祥瑞和神话传说榜题;第三类一种,是书写于作为墓葬建筑构件的龙头之上表示方位的榜题。这些榜题广泛分布于敦煌、嘉峪关、酒泉、高台等地的魏晋十六墓葬之中,书写灵活,书法多样,并且反映了丰富的魏晋十六时期河西社会历史信息,为研究该时期河西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 标签: 魏晋十六国 河西 墓葬壁画 榜题
  • 简介:几年前,曾偶露端倪,编码为"86712"的双十铜元蚌埠流通券,即贰佰文蚌埠流通券,数月前,为我所见,并收入囊中。其版式为竖版,尺寸105×56mm。正面蓝绿色调印刷,主图

  • 标签: 民国蚌埠 流通券考略 蚌埠流通券
  • 简介:“孙币”铸于民国十六年说质疑傅为群“孙币”即孙中山开国纪念币,俗称“小头”,有多种版别,其最常见者之明显特征为“六角星”花纹(图一)。钱币界一般多认为此币“铸于民国十六年”基本已成定论。但是,笔者近来查阅20年代上海银行公会档案,发现此说有误,故提出商榷意见。1927年,北伐胜利,6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饬令停铸袁头币,改铸孙中山头像币。据南京造币厂厂长汤钜呈称:“职厂遵饬改铸孙先总理像新式国币,因绘样镌模种种手续尚需时日,在新模未成以前奉准暂用民国元年先总理开国纪念币旧模印铸,以济金融,成色重量仍照旧例办理,现在业经出币,已分运中国、交通、中南、盐业、大陆、金城、四明各银行分别销售,除将新模督促进行,一俟成就,立即更换所有现铸纪念新币。”①以上史料说明:1927年(民国16年)开铸的“孙币”用的是旧模,即民国元年(1912年)开国纪念币的旧模。此币于1912年3月由南京造币厂铸造,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中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面为英文“中华民国”及“壹圆”,当中则为中文“壹圆”字样,“五角星”在下面两旁,钱币界称“下五角星”(图二)。所以此种“下五角星”有铸于1912年的,亦有铸于1927年的。又据南

  • 标签: 开国纪念币 版别 南京造币厂 民国元年 侧面像 新模
  • 简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四日,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停止使用银币,但在现存实物中,却有民国二十五年、民国二十六年银币,共三类六种。第一类: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孙像帆船图案币。分一元(图一),(中元即半元)(图二)两种。一元币直径3.2厘米,厚0.175厘米,成色80%,重13.5克;中元币直径2.6厘米,厚0.15厘米,成色80%,重6.7克。

  • 标签: 半元 造币厂 日本帝国主义 孔祥熙 总统罗斯福 戴老
  • 简介:<正>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天然物的开端;人类懂得了如何控制和利用物理、化学变化,把柔软的粘土加工烧制成坚硬的器物。这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认识的飞跃。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某些民族及其共同体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从陶器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古代保留至今的文化遗存中,以陶器为最多,因而考古学把陶器作为衡量文化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陶器 遗址 典型器物 夹砂 红陶 大溪文化
  • 简介:商代甲骨卜辞里的牢、■分别指经过系养的牛和羊。西周以来牢字取代了■。为了区别经圈养的牛和羊,在牢前加上大小,用大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羊要大的经圈养的牛,用少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牛要小的经圈养的羊。《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关于"太牢""少牢"分别是牛、羊的说法更贴近周代社会实际。

  • 标签: 商周时期
  • 简介:<正>商周时期有没有青铜农具;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哪些器类属农具;铜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都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一些地区铜农具的先后出土,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近年来对上述问题作了点探索,

  • 标签: 商周时期 农具 东周时期 考古学 遗址 青铜铸造
  • 简介:三国时期,一般指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即自曹丕代汉称帝,立国号为魏,改纪元为黄初元年(220年)起,到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吴亡为止的61年间的时期。但是,史学界一直把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5万人,隔江相持;孙刘联军利用曹兵长途疲惫和不习水战等弱点,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兵,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后,到三国建国前的那段历史,也划入三国时期

  • 标签: 三国时期 钱币 三国鼎立 史学界 建国前 东汉
  • 简介:由花东甲骨文和作册般鼋铭文的记载可知,射牲礼起源不晚于商代中晚期,最初其举行的地点通常在自然形成的河流沼泽等水边,射牲结束后多伴随有祭祀活动。之后射牲礼逐渐发展完善,由麦尊和伯唐父鼎等青铜器铭文记载可以推定,至晚到西周早期,天子在辟雍乘舟射牲的仪式已明显区别于习射及以“择士”为目的的大射,其不仅与祭祀相关,且已具有象征天子亲自射猎以“示亲杀”的特点。

  • 标签: 金文 射牲 祭祀 辟雍
  • 简介:阐述了关于日本玻璃技术的变迁,尤其是详细介绍江户时期(1600—1867)的玻璃技术。那时期的玻璃铸造是由在长崎的荷兰人学了西洋的制作方法而来的。另外以铅玻璃为主体的玻璃融化技术,被认为是来源于中国宋朝的技术。江户时期的玻璃一般是透明的铅玻璃,较多的是雕花玻璃。江户末期的萨摩藩(即今鹿儿岛)发展的萨摩玻璃具有红玻璃的特色。用高级的深雕技法来烘托、涂红的这种独特的雕刻玻璃大部分采用国内原料。因它的漂亮与精致而受到称赞、萨摩雕刻玻璃受萨英战争(1863)的影响而衰退,最终未达到工业化程度。

  • 标签: 雕花玻璃 江户时期 玻璃制造法 有色玻璃 玻璃制品 红玻璃
  • 简介:汉代以来,佛教东渐。到了东晋十六之“五凉”时期,武威佛教传播至于兴盛,高僧辈出,人才济济,寺院遍布凉州各地,一时成为北中国的佛教盛地。一批批高僧从这里走向四方.一本本佛教经典从这里传到各地,使“五凉”文化中融入了浓浓的佛教色彩。本文就五凉时期凉州佛教的发展状况做以略述。

  • 标签: 五凉时期 凉州佛教 传播发展
  • 简介: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反复出现的从分裂割据到全国统一循环进程中最后一个分裂时期,也是地处宋、金政权与甘青草原藏族部落势力三方交界地的宕昌地区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历史意义来说,这一时期是宕昌国之后宕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宕昌在宋、

  • 标签: 割据 部落 中国历史 政权 历史意义 藏族
  • 简介:邺城是魏晋北朝时期的名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交通便利,有七途,易守难攻,西凭太行滏口陉,南有黄河黎阳津,北拒漳河,“山川雄险,原隰平旷”。……

  • 标签: 北朝时期 都城 魏晋 山川 漳河 初探
  • 简介:中国佛教源于印度。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后。佛教传人中国。凉州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佛教传人中国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僧人等驻足其间。推动了凉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发展。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一批中外高僧曾在这里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凉州本土也造就了许多佛教高僧,如竺佛念、释智严、释宝云等,他们东来西去,

  • 标签: 中国佛教 凉州 高僧 魏晋时期 中西交通 丝绸之路
  • 简介:陶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山东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通过世世代代的劳动,不仅发明了陶器,同时也创作出一些优美的陶塑艺术作品.据考古资料介绍,在距今大约8000多年以前的后李文化遗址中就有许多陶塑艺术品的发现,这些陶塑艺术品不仅形体较小,且造型简单,制作粗糙,有的仅具轮廓,表现出滥殇时期的一些特点.

  • 标签: 陶塑艺术 山东 史前时期 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1980年9月18日,呼和浩特市士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了一批北魏时期的文物,其中金器十件:1神兽纹带饰,二件。平面呈马蹄形而较长,一件圆头在右,方底在左,主体纹饰作凸纹神兽,面向右方;另一件方向与此相反,纹饰相同,雕刻都比较精细。以前一件为例,神兽头作猫头或豹头形,眉额凸起,双目凹入;宽鼻,鼻尖已被压扁,原形略似

  • 标签: 北魏时期 神兽 带饰 凸纹 土默特左旗 压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