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仪礼·丧服》是研究丧服制度的基本文献,郑玄《丧服》注与贾彦义疏,是《丧服》阐释的基本资料。当前通行的《仪礼注疏》整理本有彭林先生点校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①、王辉先生整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②,《仪礼》向称难读,这两个本子的整理,为学界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然而《仪礼注疏》的整理,实在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整理本在标点方面难免有一

  • 标签: 丧服贾公彦 仪礼丧服 志疑
  • 简介:关源里是福州闽侯县的一处重要区域。该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间信仰兴盛,并拥有自唐以来绵延千年的龙文王三尊神崇拜和明代兴起的郑仙师崇拜。每年农历正月廿九,当地都会为龙文王的神诞日举行隆重的祭天祈福仪式。这种当地特有的民间村落神信仰,是当地人共同参与筑就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研究闽地民间信仰变化的一个缩影。

  • 标签: 龙文王 郑公仙师 庙宇 信仰
  • 简介:宋末元初北方地区的道佛之争,为广裕法师从山西走向大都提供了便利。广裕法师佛学修为精深,口才弘辩,一心弘扬佛法,不恋俗世繁荣,对于佛教的传播兴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元世祖忽必烈特赐封其为"弘辩兴教大法师"。因其声名远播,所以其圆寂之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才肯为其道行碑撰文书篆。也因为主人及属文者的特殊性,此碑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书法价值、文化价值,堪称国宝。

  • 标签: 佛道相争 裕公和尚 赵孟頫 道行碑
  • 简介:洪汝奎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之刊行及其得失问题,学者讨论者鲜见。从公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之编刊过程言之,《大唐开元礼》在付梓前,洪汝奎广泛搜罗所见众抄本,并延请朱绍颐,委以校勘之役,洪汝奎搜罗泉抄本,具体属何人所藏,今多可推知,原书则不知所归,而朱绍颐等原校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据此校本,可知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在光绪五年朱绍颐汇校众抄本之後,又经王幼斋、晓亭等覆校,历经此两次校勘,由此形成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之文本依据。但朱绍颐所据诸本并非最佳抄本,且无论朱绍颐汇校众本,抑或王幼斋、晓亭等人覆校,在具体文字择定上,均不乏失校、误校之例,故善堂刊本作为校勘性文本,其具体文字并非尽然可从。《大唐开元礼》虽无宋刊本传世,而从目前国内图书馆所藏相关抄本言之,汇整精抄本而详校之,进而形成校勘性善本,仍具一定可行性。

  • 标签: 《大唐开元礼》 洪汝奎 朱绍颐 编刊过程 中古礼书
  • 简介: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感人至深,有无数伟大的功绩被亿万人民所牢记所传颂,也有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折射出不平凡的思想和精神,感动并教育着当今和后世。其中包括他学习外语的故事。

  • 标签: 学习外语 故事 东学 毛泽东
  • 简介:清代嘉庆著名学者沈钦韩学问淹博,识见深广,所作大著《王荆诗文沈氏注》,广引群书,旁采众说,是研读王安石诗文的极佳注本。然而其中也间或评说不当,偶有疏误。后学之人于此自当不需为其避讳,而应正本清源,以作补苴之说。

  • 标签: 诗文 沈氏 指瑕 著名学者 正本清源 王安石
  • 简介:钱大听对避讳的贡献不仅在于揭示了大量避讳之例,更在于他把避讳当作治学的工具,运用避讳知识解决了大量的校勘、版本、考定年代等文史考证问题。陈垣《史讳举例》及其避讳研究直接受到钱氏的启发和影响,因此,钱氏于现代避讳的形成,有开启之功。

  • 标签: 钱大昕 避讳学 考据学
  • 简介:赵意空是科甲出身的清末县令,宦海沉浮八载,历任六县,辛亥革命中几乎殉清;他也是民国间山西诗、书、画、印、医、等各界不可或缺的人物。对其一生,特别是清亡后寓晋26年间治学、教学,乃至悬壶济世等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晚清"士大夫"阶层思想转型研究之不足,而且对于研究民国山西文化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晚清遗民 民国学人 赵意空
  • 简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的这本《与社会同游》(英文原名InvitationtoSocialogy,即社会的邀请)是一本社会入门读物,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这本书就像一张请柬,邀请你进入对社会学问题的探究中。社会是理解人与社会的一种觉悟,一种知识,一种人文修养。与许多社会著作类似,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著作。我为什么要读社会著作?作为一名老师,我什么要读社会著作?我的第一批学生,也已工作二十年。有一次聚会,他们

  • 标签: 修养读 具备社会学 应该具备
  • 简介:组织、政策、地域、安全、经费、特色、总结按照教育部开展中小学生研旅行试点工作的部署,西安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从2013年开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西安市中小学生研旅行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工作模式。

  • 标签: 陕西省教育厅 接待单位 教育综合改革 秦岭北麓 地域文化 省情
  • 简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侍坐》这是孔子的教育理想,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一直坚持和践行的方式,也是世界各国都一直非常重视的教育形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旅行的意见》,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旅行。这是让学生融入自然、走向社会,增进学识、学会生存,拓展视野、感受时代,锤炼意志、

  • 标签: 教育理想 学会生存 在路上 春服 冠者 万卷书
  • 简介:2016年1月30日,我的导师、原《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林钢先生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无需再为新闻而奔走了。天地之间,除父母家人,老师是天下学子心目中尤为亲近、尊敬的人。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师者以道相传,尽心授业,点燃薪火,照亮后来者的前程。我在新闻道路上的领路人林钢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导师。他将我领入新闻之路,送进记者队伍,又看着我在这条道路上跋涉30年,时常为我指点迷津。不仅如此,他身为典范,离休之后将'官帽'一抛,执记者之笔,热诚而坚韧地当了一回专业'汽车记者',而且当出了名堂,佳作迭出,遂有综合性

  • 标签: 导师林钢 新闻学导师
  • 简介:本文搜集唐宋时期编写的蒙书,对其书名、卷数、作者、写作年代做了考证,以时代分,中唐1种,晚唐7种,五代1种,北宋15种,南宋63种。从数量看,宋约为唐的十倍,南宋是北宋的四倍多,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唐宋时期接受启蒙教育的人群在不断增加。更具体说,初、盛唐接受启蒙教育的人数甚少,中、晚唐有所增加,北宋比唐多,南宋增幅最大。由此出发,重新审视唐宋历史,有两点新的认识。其一,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历来传为美谈,其实,在它的辉煌背后,存在着苍白的一面。从初唐、盛唐没有编写一部启蒙书看,它是不关心广大庶民的教育的,再结合这一时期较高层次教育存在的严重缺陷,必然影响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之后的发展。其二,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全面衰退,昔日辉煌,不再重现。为什么?以往,人们多把这一切全归咎于安史之乱。合理吗?金宋战争延续的时间更长、涉及地域更广,但南宋中兴了,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它与北宋同登华夏文化的最高峰。个中原因与宋比唐更关注教育的普及、素质的提高,唐代的国民素质不如宋代有密切关系。它不是唯一的原因,也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标签: 唐宋 蒙学书 重新审视历史
  • 简介:由于受到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清初朱子在批判王思想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以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李光地作为清初朱子融摄王的突出代表,在理学心性论方面对朱、王两家的心性观作了调和,并提出“理即性”的重要命题,试图以性本体改造传统朱子的理本体,使得作为本体的性与人的情感、意识等经验内容和感性因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再被理解为外在、异己的纯客观原则,进而主张“人欲非恶”,以此缓解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通过对李光地心性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清初朱子融摄王的原因、思路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 标签: 李光地 清初 朱子学 王学 心性论
  • 简介:本文按时间线索对中外《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概观性讨论。从蒙古语文本的发现到后来的翻译和评介,俄罗斯、蒙古国及其他地区的西方学者围绕《格萨尔》史诗开展了早期研究;1900年前后,在印度周边地区和我国藏族地区陆续发现的藏语文本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界的持续性研究,一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专门学科——“格萨尔”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相继面世,进一步奠定了“格萨尔”在国际人文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国内的格萨尔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门学问也开始引起新中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中心已从西方学界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 标签: 《格萨尔》 史诗传统 格萨尔学 学术史
  • 简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主开展了系列性的党内教育实践活动,“两一做”蕴藏着诸多法治要素,成为政党治理的重要方式,既有依法治国的宏观法治原则,又有依法治党的党建法治原则,还有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实践,共同汇集出若干代表性的法治原则。其中,诚信道德构筑法治基础原则,四个意识和中共领导结晶出法治核心原则,政党治理定位出法治治理原则,主动遵循规则形成法治程序原则,自觉、主动和自律共筑法治内涵原则。

  • 标签: 两学一做 政党治理 依法治党 全面法治 法治原则
  • 简介:楚,湖北省蕲春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随即入伍,在空军院校任教50年,从事飞行力学和装备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现为空军工程大学教授。编著的《航空维修工程》、《现代飞机战伤修理概论》、《装备系统工程》、《维修基础理论》、《现代维修理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等,体现了使用、维修特色。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军队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被评为空军优秀知识分子、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人员、空军优秀教学人员标兵、全国优秀教师、首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国家授予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 标签: 播洒蓝天上 蓝天上事业 陈学楚播洒
  • 简介:在一次培训学习中有幸听张克云教授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教育哲学视野及校长的哲学人生。张教授认为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对教育哲学问题的探讨。通过学习和反省自身教育实践,使笔者对学校教育管理有了新认识和感悟。校长应有思想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以,校长必须有思想。要思考把学校带向何方,把教育做成什么样,怎样做才能走出学校的发展之道。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细节,抓要点,

  • 标签: 做善于 哲学思考 善于哲学
  • 简介:此文从哲学视角来思考民族教育的基本问题,即民族教育的出发点——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逻辑终点的问题。这是建构民族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我们认为民族教育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其中介范畴,核心范畴则是民族教育;逻辑终点是民族教育实践,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

  • 标签: 民族教育学 理论建构 民族教育 逻辑起点 逻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