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60年前,中国私营银行业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这在共和国历史上,当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件。笔者曾亲历那一过程,唯当年只是20岁左右的银行低级小职员,对党的政策和银行内情几乎一无所知。本人“五反”后入党,不久便奉调离开银行去做专职的青年团干部,几经变动,1990年从天津师大教师岗位上退休,如今已年逾八旬。出于“怀旧”和对文史的爱好,近期搜集、阅读了一些史料,得知了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史实,遂整理了这份文字,算作为对银行业公私合营60年的纪念。

  • 标签: 银行业 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 公私合营 党的政策 “五反”
  • 简介:居所的起源三天神造出的人开口说道:非凡的神灵你们是谁/你们是谁我们不明了/我们在此已形成/要去哪里不清楚/要想走路没有路/要想居住没处住/请三位神灵下旨意!天王神说:呀,你们要去哪里不清楚,这不怪你们。现在跟我到上部的白土山脚下去,我先教你们怎么住。到白土山脚下,天王神从腰间取

  • 标签: 土族神话 神话研究
  • 简介:中国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祖先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经历汉代墓祠,到唐代发展成为家庙。“家庙”一词是唐代法制上用来称呼官人依唐制所建立起来的宗庙。适应唐代统治集团巩固统治的需要,唐代《开元礼》对家庙礼制、家庙建筑、家庙地点、家庙祭祀礼仪以及家庙继承相续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唐代“家庙”对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家庙”,标志中国祠堂发展到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 标签: 唐代 祠堂 家庙
  • 简介:自19世纪末以来,李维史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60-70年代,对李维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他所用史料的比对、考证,以及写作体裁的考察。这些基础性的研究成为后来李维史学研究的基石,但同时,李维作为历史学家的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其著作的历史价值被质疑。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80年代至今。研究的特点是回避对李维史料的研究,着重探讨李维写作的政治、社会象征意义,特别是与奥古斯都时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在李维的写作具有现实暗示意义方面达成共识,但是,李维是否完全服务于奥古斯都政权则有不同观点。

  • 标签: 李维 《建城以来史》 研究述评
  • 简介:根据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的历史生态与人文环境,吐蕃户均人口系数约为4,少于中原地区;吐蕃王朝时期在军事部落制度下大致每3户出1士卒。利用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除去新占领区所控制的人口,吐蕃王朝本土人口当在350万左右。此外,吐蕃社会中亦存在“不在籍”人口,其具体情况与中原地区有差异。在这些人口中,战争移民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强,而战争移民所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对后世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口及分布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 标签: 吐蕃 人口 唐代 历史 民族关系
  • 简介:清代著名政治人物鄂尔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长期关注。本文搜集整理了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学术界对鄂尔泰的研究成果,并按其侧重点不同.从“改土归流”,“地方管理”,“少数民族统治”,“水利、经济、整顿人口贩卖、社会改革”等四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同时,对收录鄂尔泰奏折的《朱批谕旨》、《宫中档雍正朝奏折》、《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进行了对比和说明。虽然此前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富,但侧重点多集中在政治方面特别是“改土归流”上,同时对鄂尔泰奏折的利用还不充分,因此今后的鄂尔泰研究仍有余地。

  • 标签: 鄂尔泰 “改土归流” 综述 政治人物 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
  • 简介:2011年的郑和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出土材料的研究和相关的遗迹考证,成果丰厚;二是对郑和及其时代若干历史事实的辨析,不乏新意;三是对“文化郑和”的研究与相关领域的拓展,内容丰富。

  • 标签: 明史 郑和研究 综述
  • 简介:海外汉学专指中国本土(包括港澳台)之外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的研究,它有别于现今所称的"中国学"。而国学则专指中国学者对本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的研究。由于身处中国本土之外,使得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与理解,有着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视野、角度和方法,这就为中国本土学者的国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新认识、新观念。我们从日本和美国的汉学研究个案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海外汉学 国学 日本 美国
  • 简介:高昌鲁氏家族崛起于元朝前期,因其家族成员或精通西域诸国语言文字,或在地方为官,造福百姓,渐次在政治、外交以及农业技术传播等方面得以名显当世。本文在认真研读元代墓志、碑刻史料和其他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就鲁氏家族成员的名号、出生地、为官经历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述,并分析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政治理想。此外,本文还对《农桑衣食撮要》的成书背景及资料价值略事探讨。

  • 标签: 家族研究 高昌 元代 农业技术传播 家族成员 政治理想
  • 简介: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入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 标签: 吐蕃 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 众相制度
  • 简介: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对维持上海法租界本地治安和维护法国在华势力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华人巡捕又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最重要的组成力量。本文通过抽样分析研究上海档案馆所藏102名法租界华人巡捕的工作档案,试图还原他们的工作待遇以及职业稳定性。本文揭示了华人巡捕在法租界捕房中被统治被管理的基层工作者形象及其郁郁不得志的政治地位,同时由于巡捕职业归属感和职业道德的缺失使得帮会势力和各种政治势力渗透进入,造成了华人巡捕的鱼龙混杂和贪污腐败等问题,而工资收入未能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而调整,导致了大量人才流失,从而致使巡捕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和稳定性下降。

  • 标签: 上海法租界 巡捕 收入 职业生涯
  • 简介:青海蒙古族生活在青藏高原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人口发展缓慢,现有近1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北、黄南、海南、海东等地区。对青海蒙古族的历史,虽然汉藏文史藉中多有记载,但进行具体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成果不多。新中国成立前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青海蒙古族的文章,仅有寥寥20余篇。建国初期,国家组织专门的调查组,在对全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青海蒙古族进行了系统的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志于青海蒙古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大量资料不断挖掘整理出版,研究领域在扩大,研究内容在加深,形成了一大批新的成果。文章主要就国内青海蒙古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整理,包括学术研究领域的各方面,以便使研究者尽可能较全面了解青海蒙古族研究的基本状况。

  • 标签: 青海蒙古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调查 综述 人口发展 整理出版
  • 简介: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散见于明清官方文献、一些私人著述及谱牒文献、国外文献之中,尤以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最为权威。研究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史料,不仅有助于揭示清前史的历史真相,探索清朝勃兴的秘密,而且对清史与满族史的研究也应有所较大的拓展。

  • 标签: 叶赫那拉氏家族 文献 史料研究
  • 简介:意大利是世界藏学研究版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藏学研究历史,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文章简要地回顾了意大利藏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期间的主要人物如德西德里和图齐等人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最后介绍了意大利藏学研究的现状,包括目前的主要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代表作及相关研究项目。

  • 标签: 意大利 藏学 佛学 研究状况
  • 简介:汉字类化是目前汉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汉魏六朝碑刻中存在大量的类化字,值得深入探讨。从本质上讲汉字类化是一种过度类推,容易造成汉字系统的混乱。但汉字类化可以为解释字形、考释疑难字、补正辞书释义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汉代及其后的文字"假借"现象,不少可以从类化的角度加以说明,对于认识汉字性质也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汉字类化 汉魏碑刻 文献整理
  • 简介:里耶秦简债务简中的欠债戍卒不是居赀赎债者,他们屯戍迁陵是正常的徭戍义务。阳陵司空向迁陵方面索要这些戍卒的服役时日记录,是为了从戍卒的生活费用中扣除欠款,或者把握其服役返乡的时间,以强迫其居赀抵债。

  • 标签: 里耶秦简 居赀赎债 金布 债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