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人类史上,一些非象征人类在论述各自的理论学说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象征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泰勒、博厄斯、莫斯、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等四位不同理论学派的著名人类在象征研究方面的建树做了一番梳理和解读,以便人们对象征人类的来龙去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西方人类学史 非象征人类学家 象征研究
  • 简介:本文以人类巴斯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术成长、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做了梳理,然后着重就族群与边界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以及对当前研究族群关系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巴斯先生年初去世,希望以此文章作一纪念。

  • 标签: 族群与边界 巴斯 学术思想
  • 简介: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在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少数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与研究单位弹性的缺乏。如何科学地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第一,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加强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第二,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而能‘超越”’的思想处理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第三,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通过领会语言人类中“符号”和“指号”之间的关系来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四,借鉴解释人类格尔茨的“modelfor”和“modelof”的观点确立少数民族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性。

  • 标签: 双语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 生命体 主体性
  • 简介:《康熙来了》结束的时候,制作人詹仁雄在脸书上给这个12年的综艺节目写了一篇“讣闻”,里面说,“我们不但在记录明星,也在记录着历史,因为这个貌似娱乐的小节目,或许更像一个时代的田野渊查。”

  • 标签: 人类学家 录音笔 天真 综艺节目 制作人
  • 简介:文章在整理四川师范大学所藏李安宅先生亲撰《李安宅自传》(1961年9月3日撰成于西南民族学院,共21页)的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分析李安宅先生早期学术发展的轨迹,归纳了其中存在的必然学术逻辑。文章指出,李安宅先生在非常年代回顾自身学术发展史时自称"文化买办",恰恰是其早年的中外学术文化浸润、其人游学中外各大学及学术机构的缩影。此外,他在民国时期的学术人生,还是当时一大批学者民族本位、"学术报国"式爱国情结的体现。

  • 标签: 李安宅 《李安宅自述》(1961年撰) 个人生活史 研究史
  • 简介:心理人类发凡李富强一、何谓心理人类心理人类又称文化与人格研究,是文化人类中一门较新的分支学科。国内外很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给这一学科下了定义。但现在大多数人类的学者都同意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的提法:心理人类研究的问题是社会系统中文化传统的传递...

  • 标签: 心理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人格研究 社会心理 心理分析学 文化特质
  • 简介:企业人类人类的一些分支学科(如医学人类、教育人类等)有所不同。这些分支学科以人类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其他领域的问题或议题(如医学、教育等),成为探究这些领域的辅助知识,却没有改变人类的研究范式。企业人类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研究范式,在当今全球人类中是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企业人类引入"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作为其新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变:突破人类传统的小社会、小社区视野,学会从整个宏观社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社会现象;突破了僵化的"传统—现代"二分法,正在使用"连续谱"的视角;突破了人类草根的学术传统,深入探索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分析角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提升本学科解析当代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因此,企业人类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第四次革命:新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其研究范畴扩展和深化了,其学科名称得以整合和统一了,其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已创新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企业人类不但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学术通道,而且实现了中国和国际人类的局部突破和学科转型。近些年来,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和社会转型,使之成为国际人类新兴的研究园地。

  • 标签: 企业人类学 人类学 第四次革命
  • 简介:<正>十八世纪末期,一个与启蒙时代各大思想家同时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勒格朗多西(Legrandd’Aussy)发表了三卷本的《法国人私生活史》。这一著作在当时理性主义的灿烂光环下,影响弱小,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然而,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来法国日益

  • 标签: 历史人类学 结构人类学 六十年代 十九世纪 法国人 十八世纪
  • 简介:物作为人类的研究对象,始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物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识来分析社会演进的阶序。此后不同学派出于论证、分析的需要,各自阐释物及物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隐喻,本文从物与社会演进与象征符号的角度,对人类关于物的研究谱系进行部分的梳理,论述人类在以"物"为研究对象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 标签: 标识 象征 技术
  • 简介:本栏目为医学人类专题。医学人类是以人类的观点考察与研究公共卫生和医学事项的学问。十余年来,中国多所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团队带着新的理论进入这一研究领域,收获甚丰。从早期的防治性病、艾滋病的大规模社会公益性主题,到今天大大扩展了的对整容、器官移植,以及对多种慢性病的田野诠释,扩充了中国人类的研究领域,值得继续向更宽阔的方向推动。

  • 标签: 医学人类学 中国人类学 导言 社会公益性 公共卫生 器官移植
  • 简介:本文考察汉人社会的“减肥瘾”的表征特点,呈现“减肥瘾”者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损害。通过对比“减肥瘾”与厌食症的异同,剖析“减肥瘾”的成因及“减肥瘾”者的群体特征。最终在于说明中国的各种减肥现象依然源自古典的“自然”观,却终因个人与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实践之“整合”,产生了地方人们认可或不认可的多种身体文化展示。

  • 标签: 减肥瘾 厌食症 “自然”观 文化展示
  • 简介:互惠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国际人类对互惠的研究起步很早,出版、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很多,构成了理论谱系,我国的研究才起步.本文试将人类互惠理论作一爬梳.

  • 标签: 互惠 理论 谱系
  • 简介:回顾人类百年历史,可以发现他者无论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理论和流派之中。虽然他者开始于遥远的异邦,逐渐回到本土,但只要有差异存在,就有他者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而且,作为试图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和人性的人类,研究他者已经成为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长,尽管研究他者最终仍然是为了认识自己。

  • 标签: 人类学 他者 他者性 观察 反思 重建
  • 简介: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 标签: 丧葬习俗 藏族 学分 人类 丧葬礼俗 行为模式
  • 简介:就文化人类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 标签: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田野性
  • 简介:文章评述了生态人类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生态人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生态人类学 发展
  • 简介:人类传人中国虽然已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但人类学科建设的真正发展则是近年的事,而学科建设中最具有显示度的是博士点的建立。中山大学人类系在从1981年复办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陆人类唯一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也招收人类博士班学生),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建立起人类的博士点,才改变这种局面。几乎是同时,台湾的清华大学(1997年)、台湾大学(1998年),香港科技大学也开始招收人类博士班学生。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学术关怀 香港中文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学科建设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威廉·亚当斯的《人类的哲学之根》所阐明的理论意识,揭示美国人类起源、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类发展之初接受了西方的学术传统,但受到西方思想熏陶和方法训练的人类回国后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受到国内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

  • 标签: 人类学 哲学之根 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