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哲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书籍,人类能有今天这样的文明进步吗?大凡有成就的人,总是好学不倦,一辈子都在读书。

  • 标签: 读书方法 文明进步 食品 人类进步 不求甚解 泛读
  • 简介:明清时期朝鲜的“书籍辨诬”是中朝宗藩关系的特有产物,论文从宗系辨诬、即位辨诬、交倭辨诬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它们彼此交融,共同指向是有助于确立王权正统的宗藩秩序,书籍辨诬在实质上构成了“书籍外交”。朝鲜四百余年对书籍辨诬投入巨大心血和精力,主要是出于对王权正统与宗藩关系的考虑,也源于朝鲜君臣在政治利益上的一拍即合,这进一步反映了朝鲜王权的脆弱性。面对朝鲜的书籍辨诬,明清王朝掌控着话语权和主导权,将之作为有效的政治杠杆为自身的皇权正统和两国宗藩关系服务。“书籍外交”是朝鲜在其“小中华”意识驱使下抢救本国政治话语和维护王权正统的必然体现,也成为“小中华”意识发展和转变的契机。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朝宗藩关系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政治性和战略性的。

  • 标签: 书籍外交 书籍辨诬 正统 宗藩 小中华
  • 简介:<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保存民国档案的中心之一,其馆藏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为国内所罕见。早在50年代,它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就开始进行《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和《中国现代政治史大事月表》的编辑工作。近年更有《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史专题档案资料丛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和《民国党派社团史料丛稿》等档案史料书籍陆续编辑出版,以下摘要作些介绍。《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12年至1949年)》这是一部按不同政权阶段分辑编纂的一套大型综合性档案资料汇编。已出版的一至四辑(第五辑《南京国民政府》正在编辑中)凡1200万字,全20册精装,汇集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重要档案文献史

  • 标签: 中华民国史 国民政府时期 档案史料 南京国民政府 档案资料 北洋政府时期
  • 简介:阮元编刻书籍考略陈东辉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他勤奋治学、刻苦钻研,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因而在经史、训诂、文字、校勘、文献、历算、舆地、金石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尤以训诂、考证之学见长...

  • 标签: 《经籍纂诂》 《畴人传》 《十三经注疏》 皇清经解 《尔雅》 训诂学
  • 简介:中外既有的书籍史研究为数甚夥,就西方书籍史研究而言,目前正在由书籍史研究转向更为强调读者角色的阅读史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情况作了梳理。参考中西方书籍史/阅读史的研究成果,在所掌握的史料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开拓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一些设想,希望能对读者有些许提示作用。

  • 标签: 书籍史 阅读史 阅读 文本 读者 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
  • 简介: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出土了大量的简帛书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孔壁和汲郡。凡《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之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都有所发现,使我们亲眼目睹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古书原貌,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献对我们重新认识传世文献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是将已出土的主要简帛书籍按《汉书·艺文志》的分类相应列出,对其内容及学术流派作了筒略的介绍。

  • 标签: 出土 简帛文献 分类
  • 简介:许慎作《说文解字》在说解中经常引用书籍及通人所说来解释文字的形、音、义,正如他在'序'末所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征,稽撰其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因为他有'博采通人,至于小大'的话,虽大多数引用古文经,也采取今文经。如《诗》以毛氏为主,也用了《鲁诗》、《韩诗》;《春秋》以左氏为主,也引用了《公羊传》等。详下简表。所以段

  • 标签: 鲁诗 韩诗 《孝经》 古籀 周官 《书》
  • 简介:广东是中越书籍交流的重镇,它不仅是越南使臣选购官书的重要地区,而且清代广东的地方文献曾影响了越南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木鱼书曾经在越南产生过深度影响,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的木鱼书抄本《新出偷诗稿》即是这种影响的遗存,它也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部越南重抄本木鱼书。木鱼南音《花笺记》还造就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花笺传》,这体现了广东地方文学与越南民族文学的融合、交汇。从现存的越南古籍来看,广东的说唱文学曾随着越南华侨的步履而流传于海外,而越南的俗文学作品也曾在广东佛山大量刊刻过,联系中越文学交往、越南古籍在粤东的刊刻等其他因素来看,在清代存在着一条以广东为枢纽的中越书籍交流海上通道。

  • 标签: 地方文献 越南 木鱼书 刊刻 书籍交流
  • 简介:如果让我为明代出版史拎出一个关键词,我首先想到的是“艺术”。其实,最先发现这个关键词的不是我,我这篇效颦时贤之作,打算从三个方面分析明代出版的艺术化倾向。

  • 标签: 明代 艺术品 书籍 案头 “艺术” 关键词
  • 简介:清代前期,日本处于江户时代的“锁国”时期,只有中国的“唐船”和荷兰船舶获准驶入长崎港,合法展开贸易。随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通商,唐船源源开往长崎,江南刻印的书籍成为输日的大宗商品,在书籍流通史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至今未见人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依据较少为人引用的日本学者永积洋子的《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一书和著名中日文化交流史家大庭惰整理的尚未为人引用的三份输日汉籍书目,探讨清代前期江南书籍输日的数量,书籍的出港地,输日书籍内容、价值,以及江南书籍刻印与流通市场等问题。

  • 标签: 清代前期 江南书籍 流通日本
  • 简介:《城市国学讲坛》编到第四辑了.“讲坛”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贯彻“文化塑校”办学理念,弘扬国学,培育师生本土文化自觉而建造的平台.几年来,“讲坛”不但成为校内外有影响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而且形成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 标签: 内容简介 人文素质教育 文化自觉 办学理念 职业学院 第二课堂
  • 简介:<正>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译审范丽君翻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乔吉先生审订的著名匈牙利蒙古学家卡拉·捷尔吉(KaraGyorgy)教授所著《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的汉译本,已于2004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对蒙古文字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古老文献的系统研究,综述了8个世纪以来蒙古语言文字的演变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蒙古文化的发展历程。

  • 标签: 蒙古人 汉译本 蒙古学 蒙古文化 副译审 演变历史
  • 简介:第八次课改以来,大凡较高级别的竞赛课、观摩课似乎都有两大考究。一是过于重视课堂包装,课件、影视、音像、音乐……五光十色.精彩纷呈;二是过于讲究活动设计,表演、讨沧、答辩、实验……一派繁荣,异常热闹。然而精彩实为虚假,

  • 标签: 课程内容 课文内容 活动设计 竞赛课 观摩课 课改
  • 简介:朝鲜王朝从中国获取书籍的数量、种类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从明朝获取书籍的途径一是由明廷赐给,二是由使臣在市场购买。与此同时,朝鲜王朝也重视对引进书籍的印制和传播,努力吸取书籍中蕴寓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从而使儒学在朝鲜半岛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

  • 标签: 朝鲜王朝 明朝 书籍 儒家文化
  • 简介:书籍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者通过版面文字、图形、颜色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阅读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文章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丛书为例,从书籍的封面设计到内页设计作简要探讨。

  • 标签: 书籍 版面设计 文字 图形 颜色
  • 简介:晚清西学知识的传播在“知识复制”上呈现出多种形态,是考察晚清书籍史需特别重视的环节。这襄期望结合《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以揭示晚清西学书籍在流通上所展现的特质。通过各种“类书”、“提要”的方式对各种书籍进行选择,是晚清较为流行的方式,而书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阅读,往往与斯时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联,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举改制的影响。此外,就知识传播来说,还不可忽略作为新型媒介的报章发挥的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略加分析,对把握晚清中国西学知识的传播所呈现的特质,不无裨益。

  • 标签: 西学东渐 《万国公法》 公法 知识复制 科举改制
  • 简介:本书是作者绪方修教授根据走访有关客家地区并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体验来写的关于客家的见闻录。作者绪方修教授原来是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现在是日本国冲绳县冲绳大学教媒体论的教授。他曾经出版过几本关于生活在国家边缘的少数群体的书,比如吉卜赛人、流亡者等等。本书是作者的第五本著作,它记录了有关中国的“特殊汉族”——客家的一些事情。

  • 标签: 客家地区 冲绳县 日本国 见闻 新闻工作者 书籍
  • 简介: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质层面需求的提高,简单形式的文化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充实自己的要求。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载体,意在通过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的营造,品味书籍设计的魅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起到了弘扬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

  • 标签: 五官感受 营造 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