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34.财政部致新疆省长咨(1926年3月13日)为咨复事。准贵公署第二一七六号咨开:“案据财政厅长呈称:案奉省长指令,戴泽春禀包库尔勒十五年份税一案内开:‘禀悉。库尔勒十五年份税,该员既愿承包廊准加银一千两,全年包额合税、

  • 标签: 统税 北洋时期 新疆 史料 征收 财政部
  • 简介:  [说文解字]  一,是一个数字,汉语计数里是最小的正整数,但是它却变换无穷.有时是最小,表示单个;有时是最大,表示整体.以前有条灯谜:"天没有我大,人有我大",答案是"一".从灯谜的本意看,意思是"天"没有"我"是一个"大"字,"人"有了"我"也是一个"大"字.这个"我"便是"一".但是,字面上还有更深刻的蕴含:别小看这个"一",它比天还要大呢,人拥有了它便无比强大.这个"一"就是阴阳归元、一天下的"一"!……

  • 标签: 统天下
  • 简介:黑沉沉的海水,挟着怒涛,仿佛怨你、恨你。碧悠悠的青山,对着你看,笑容可掬;他在前面欢迎!在后面送你!静悄悄的地球,南极到北极,看不见一点自然界的美。东洋、西洋,美在哪里?你到扶桑去游,是不是目的在求美?红灼灼的花儿,把金般的世界映得通红了。你到了,排山倒海的革命潮,好像挟着“血和泪”送你一程。存———即施存。1920年6月16日夜(摘自1920年6月19日《民国日报》副刊,费民声提供)送存赴日本@费哲民

  • 标签: 《民国日报》 施存统 自然界 南极 北极 扶桑
  • 简介:黄清源先生,原籍泉州,上世纪40年代末去了台湾。多年来,黄先生热心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近日寄来诗作《中华源流系》,并在附信中说,"文虽俗言俚语,但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了解的",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

  • 标签: 两岸文化交流 钻木火 九野 清源 有熊氏 三辰
  • 简介: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南、北村委会最近决定编纂村志,成为佛山市编纂村志第一家,为加快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作贡献。

  • 标签: 叠滘 佛山市 地方志 文献资料
  • 简介:在慈禧的操弄,光绪继位,但留下诸多危机变数,从而引发摇荡朝局数年的继立嗣之争。先有广安、潘敦俨的奋起,继有吴可读尸谏,最后以群臣参政的方式得以解决。而类似吴可读这样愚忠以至不惜舍生事君者也渐成末世绝响,清流们的"烟墨烂然"不过是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时期的回光返照。

  • 标签: 光绪朝 继统 立嗣 吴可读 清流
  • 简介:嘉庆四年正月,89岁的耄耋老皇帝乾隆去逝,嘉庆亲政.四月,亲政伊始的嘉庆帝,亲书朱谕密旨,立皇次子旻宁为皇太子(皇长子早殇),缄藏鐍匣,"遵列圣家法",秘密建储.

  • 标签: “鐍匣” 旻宁 嘉庆 嗣位
  • 简介:评邓国光著《韩愈文探微》李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较少,仅就国学研究来说,学术资讯的获得亦极不方便,遑论其他。两岸三地鸡犬之声相闻,但学人们各自闭门造车,往来走动较少。于大陆而言,具有文化研究的地缘优势,往往依恃祖宗的荫福,认...

  • 标签: 韩愈 文统 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 《原道》 道统论
  • 简介: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论及中国史学时说:故其思想之广大,动以天下为言。……是以部落酋长不妨以千百计,而统治之者必归于一个中央政府。此其与他族史迹之型成,徒以一都、一市、一国、一族与其他市、府、国、族颉颃杂立,代兴争长,

  • 标签: 民族史 大一统 中央政府 中国史 柳诒徵 史学家
  • 简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的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概念,是经历漫长的过程而渐进发展和最终定型的,但是难以否认我们古代多民族国家正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或中华民族的基础和前身,五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是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历史。中国的内地和边疆组成的广袤疆土至今一直是汉族和蒙、回、藏等诸多少数民族共同栖息的家园。

  • 标签: 华夷秩序 文化多元 大一统 多民族国家 现代中国 中国历史
  • 简介:唐初大一的政治局面,不仅促成经学的统一,也赋予了唐初经学家以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开放的经学意识,因而在对经学的整合与融通之中,能融合儒、释、道诸说,突破前人的门户之见和“师法”局限。崇儒尊孔的传统重新回归到文化主流之中,经学正是在此时经唐人的融合与变通,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较为一致的认知。

  • 标签: 唐初 经学 周易正义 融通 整合
  • 简介:笔者已经论证过中国国家志编纂的理论依据、现实必要性、伟大意义、时机和条件等(见《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2期《中国国家志编纂的伟大意义》、第3期《中国国家志编纂的时机与条件》,《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4期《谈中国国家志的编纂》)。这些都属于舆论宣传和学术论证。更重要的是理论付诸实践,学术见诸行动,也就是国家志的编纂运作问题。当然,编纂国家志是国家行

  • 标签: 国家志 中国 编纂机构 人才 管理体制 传统文化
  • 简介:《管子》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大一"政权,并在"大一"国家政权内部实行法治,统一全国法令,严格执法,颁布刑罚和奖赏制度,赏罚分明。同时,《管子》又认为法治的目的仅在于震慑不法分子、保护良民利益和兴利除害等,故而又提出实行法治要顺乎民心,并减轻和精简刑罚,从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的。

  • 标签: 大一统 法治 刑罚 赏罚
  • 简介:对陶渊明"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可谓陶渊明的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未提及陶渊明。钟嵘眼中的他也只是中品。而在陶渊明未被广泛接受和高度评价的年代,萧却独爱之,不仅为他编集、作序、作传,还在《文选》中选录了九篇陶渊明的作品。本篇以《文选》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作为出发点,再究萧的文学观。

  • 标签: 《昭明文选》 陶渊明 萧统
  • 简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理念,对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非常重要。“大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最深厚的内涵,反映出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大一”的理念使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超稳定结构”,同时体现出“制度循环”的特点。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特点做出的概括性归纳,是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的超越和升华,可以用来解释历经几千年的“大一”理念。“大一”理念在社会阶层增多、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其重要性表现于在尊重民族差异性的同时,又通过国家政权调整差异性。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维护“大一”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民族自治主体的利益,同时兼顾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大一”的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

  • 标签: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大一统” 文化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
  • 简介:《大明一志》是明代官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又因其关涉前代史事,故而该书既是明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又对前代历史研究有所裨益。基于《大明一志》的重要性,学界很早就开始了是书的研究历程。二十世纪以来,《大明一志》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野广阔”尤其值得重视。但与此同时,该领域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重视既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深化旧课题、拓展新领域,依然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大明一统志》 研究综述
  • 简介:孟先生所举《西明寺钟铭》中使用“圣”一词.值得注意。此文是镌钟而作,最早收入道宣所编的《广弘明集》。道宣於显庆三年{658)任西明寺上座,并参与玄奘译经,後又於乾封年(667)再次参加译经工作。《西明寺钟铭》作於麟德年(665),为道宣所见收入集中。

  • 标签: 武则天 高宗 收入 译经 玄奘 为道
  • 简介: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学"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学"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学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 标签: 两湖书院 改章风波 蒯光典 梁鼎芬 杨裕芬
  • 简介:陈寅恪先生并不否认咸宁初山涛论兵之事,但为证成山涛所反对者即“罢州郡兵”之说,他强调山涛还有一次论兵,在武帝罢州郡兵之後,依据是《世说.识监》注引《竹林七贤论》:“吴既平,……於是州郡悉去兵。……时京师犹讲武,山涛因论孙、吴用兵本意。”陈先生未指明在何年,但既然罢州郡兵在太康三年(282),山涛又死於太康四年,论兵就只能在这两年之间了。

  • 标签: 《世说新语》 札记 名言 竹林七贤 山涛 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