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于19世纪末叶传入中国,至20世纪初叶,中国便有了自己的电影产业和故事影片.20年代中期,世界电影由默片发展到有声片,不久,中国的有声故事片也随后出现.

  • 标签: 上海 艺术形式 文学剧作 电影艺术 电影创作 剧本创作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伴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以摇滚乐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对于日后的摇滚乐迷而言,其中有不少都是永恒的经典;而对于非摇滚乐迷来说,这些纪录片对于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是功不可没。阿尔伯特·梅索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关于音乐会的纪录片确实比其他影片更加真实地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1在他看来,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

  • 标签: 阿尔伯特 音乐形式 于非 拍摄对象 反文化运动 伍德斯托克
  • 简介: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电影创作界充满生机与活力,新思想、新风格、新手法层出不穷,“艺术创新”成为那个年代里最为响亮的创作口号,众多广受好评的影片至今令人回味。上期我们已刊发了有关80年代初期电影理论思潮的对话,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与两位理论研究者共同回顾当年创作与理论互动的真实历史,并以当下视角对80年代初期滥觞一时的电影创新思潮进行了新的思考和阐释。

  • 标签: 创作思潮 电影创作 八十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艺术创新
  • 简介:电影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终于证明了它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艺术。八十年末九十年初,各个国家的电影业几乎都由于电视的冲击、经济的影响以及政治文化多种元素的干涉而经历了低迷状态,人们曾一度对电影这一艺术忧心忡忡。然而,到了九十年中后期,电影又奇迹般地在世界各个角落复苏。

  • 标签: 电影市场 十年 电影业 艺术 经历 电视
  • 简介:二十世纪初,是一个孕育了现代艺术的黄金时代,从美术中的表现主义开始,文学、戏剧、电影、舞蹈等领域都涌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美学。这种美学自身所具备的现代性,来自于工业革命之后,现代人类正经历着一种历史的变化,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分析法 现代艺术 表现主义 皮兰德娄 超我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各界、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90年代的电影编剧自觉融合东西方人文精神和文学、电影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大批在主题表达和艺术探索上超越从前的优秀电影。

  • 标签: 中国 电影编剧艺术 20世纪90年代 电影创作 主题思想 现实主义
  • 简介:<正>海粟老人画坛泰斗,门生桃李遍布天涯,而中国电影界的赵丹、徐韬、王为一,曾是他的弟子却鲜为人知。1932年,“1·28”淞沪之战,点燃民族抗争的第一束火焰。枪林弹雨,炮火纷飞,到处狼烟焦土,满目疮痍。天通庵路附近颇负盛名的上海艺术专门学校也在劫难逃。从闸北涌入租界的难民中,有一位挟着画夹的青年学生,他就是上海艺专学校美术系学员王为一。他是江苏吴县人,一般算是苏州籍的上海人。短暂的休学,王为一转学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由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私立学校。美专新设一间研究所,旨在向青年画家或本校毕业生提供习练人体画的艺术场所。凡报考该所的学员,不需考试,不予学籍,不设师资,上课与否无人问津,只缴纳一定

  • 标签: 三十年代 电影导演 演出 赵丹 国民党 戏剧活动
  • 简介:与其他人文领域的概念一样,“电影批评”难以用简单的标尺规范其内涵和外延。与传统意义上评论家的文字相比,缺乏身份认定的、被视为“普通观众”的观影文字如果可以被纳入电影批评的行列,应该怎样寻找到正确的定位。本文将通过挖掘20世纪二三十年中国最早一批电影批评的旧文字,发现和审视公众影评的价值,并结合电影史研究的视角,再度探寻电影批评的边界。

  • 标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电影批评 影评 《申报》 公众 边界
  • 简介:“孩子们很清楚很多青春片只是在剥削他们,而那些把青少年当作普通人看待的影片,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我的电影关注的是成长本身之美,在对大多数青春片中充斥的性与暴力厌倦后,少男少女们会格外欢迎这种清流般的影片。人们都忘记了十六岁可能是你一生中最严肃的时期,对于许多大事你会慎重地考虑思索,而以后可能都不会再这样了。”——约翰·休斯。

  • 标签: 片头字幕 八十年代 少男少女们 人正 鲍伊 票房成绩
  • 简介:西北大学是全国开展大学影视教育较早的综合大学之一。该校文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颇为悠久的大学文科院系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8个。多年来,西北大学文学院为我国影视文学艺术界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贾平凹、张子良、黄建新等知名作家、编剧和导演。2002年初成立广播电影电视系,现有艺术类本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1个,专兼职教师20多人,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其中,由张阿利主持的“中国西部电影文化与产业化研究”课题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3年,该系电影学硕士点申报成功,从而成为西北五省区第一家拥有电影学硕士授予权学科和专业的院系。今年,正值中国西部电影20周年之际,本期发表一组相关研究文章,以飧读者。

  • 标签: 中国 西部电影 人物形象 创作题材 叙事语言 电影产业
  • 简介:“欧化”一词在20年代的电影批评中主要用以指正一种电影面貌和创作观念上的“民族性”缺失。在30年代的电影语汇中,“欧化”的批评指涉更多从文化层面转向了政治层面,跟“反帝”斗争、反对资本主义道路相连。在左翼的电影语汇中“欧化”是“资产阶级化”的近义词。而就电影的本性来说,“欧化”是它与生俱来的印记。中国电影正是在追随“欧化”,反对“欧化”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民族性”。

  • 标签: 欧化 民族性 民族认同 中西对峙 反帝反封建
  • 简介:<正>从我们眼前滚滚流去的二十到三十年,是中国电影前期历史的转变时期。通过这次回顾展再现出的直观形象,表现在三十年,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已经开始离却王公贵族的殿堂,公子小姐的庭帏;也毅然抛弃了那些神仙深居的洞府,侠客角逐的战场,而是将摄影机热情地转向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狂流》中,我们看到了因长江水灾而嗷嗷待哺的流浪者群;在《春蚕》中,我们看到了昼夜辛劳却因卖不出蚕茧而负债累累的江南蚕农;在《女性的呐喊》中,我们看到了备受剥削、惨遭迫害的包身女工;在《渔光曲》中,我们看到了终年栉风沐雨而不得温饱的水乡渔民;在《大路》中,我们看到了拉着石磙奋力前行的筑路工人;在《十字街头》中,我们看到了在失业中苦闷徬徨的青年学生,在《神女》中,我们看到了饱受凌辱和蔑视的下等妓女;在《马路天

  • 标签: 中国电影 三十年代 社会进步 电影评论 二十年代 研讨会
  • 简介:1990年12月10日晚,湖北省武汉市的洪山体育馆灯火通明、观众如潮。中国电影第十届金鸡奖和《人众电影》第十三届百花奖颁奖大会隆重举行。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宁和《本命年》导演谢飞率队8人出席。当主持人宣布《水命年》荣获阿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时,

  • 标签: 《本命年》 故事片 百花奖 八十年代 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
  • 简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纪录片大多沿用一种以旁白表述为主的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纪实美学的思想开始进入中国,到90年代成为中国纪录片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因此,改革开放前二十基本上是一种从观念表述到纪实美学的过渡。新世纪之后,市场经济对电视行业的冲击,造就了演绎(搬演)美学在纪录片领域的勃兴,纪实方法在电视台难以立足,非体制的纪录片生产反而坚持了纪实美学,并发展出多种变体。近年来纪录电影的兴起,尽管作品不多,但在美学上还是保持了多元的态势。

  • 标签: 纪录片 纪录片美学 纪录电影
  • 简介:叁合作:建立有利拍摄的纪录关系二、纪录者运用影响力手段简析纪录片创作以纪实手法为实现的途径,是创作者投入了情感和评价的"参与的观察".

  • 标签: 创作 纪录片 真实性 纪录者 影响力 题材
  • 简介: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默片艺术不断成熟并到达了历史高峰,同时有声片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寻求到了最佳的规范标准,并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比较宽广,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神怪武侠和家庭恩怨电影,而是题材更加贴近现实,表现多彩的生活场景,传递民生。同时,这一时期的导演大多数都是在系统进行了系统化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断成长,以及国外众多流派及理论知识流

  • 标签: 电影流派 电影史 历史高峰 专业知识 生活场景 题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