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一代尼日利亚年轻美术家开始在世界艺术舞台,特别是西方的各大都市崭露头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索卡里·道格拉斯·卡姆普和已故的罗蒂米·方尼一考地二人。到了90年代又有一批新秀出现。他们是欧西·奥杜、奥拉德勒·巴姆鲍埃、艾凯·乌德和奥古比等人。这些美术家大都出生或成长在尼日利亚,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旅居国外,特别是纽约和伦敦等欧美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

  • 标签: 美术家 艺术 舞台 尼日利亚 代表性 伦敦
  • 简介:2006年6月15日,“远望:许江的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他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创作的200余幅绘画作品,是许江从艺三十余年来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对许江艺术面貌和学术之路的一次最集中的展示。为配合本次展览,中国美术馆还同时举办了“两个世界的交叠:许江与当代绘画”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知名艺术家、批评家与哲学家就许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一起分享对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思考和经验。本刊汇集了部分发言者的论文,旨在以许江的艺术与思考为契机,呈现出当代画家们共同的追问——在大众媒体与艺术新媒体增殖的时代,在技术图像对感觉经验的异化中,在仿像世界对现实的围困中,画者何为?

  • 标签: 绘画作品 当代艺术 许江 世界 中国美术馆 学术研讨会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传统国际政治中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非西方世界、南方国家、南北对话、新殖民主义等术语似乎开始被全球化所取代。所谓的“全球化”这一术语意味着新的时期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在全球层面上的意识一体化,以及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

  • 标签: 第三世界国家 全球化 当代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分裂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艺术当代》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现今国内唯一的一本关注当代艺术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1年11月,主编卢辅圣,责任编辑:徐可、漆澜,撰稿人遍及世界各重要艺术中心。《艺术当代》内设四大版块:一、今日视点,对当代艺术思潮、创作动态进行全方位的观照,每一期针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设立专题,组织理论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为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借鉴。二、艺术时空,重点报道海内外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三、现场目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具体剖析个案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四、新闻经纬,全面介绍最近时间海内外发生的艺术活动。

  • 标签: 当代艺术 艺术 当代 艺术作品 海内外
  • 简介: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水彩画要走向更高层次,步入健康、稳步的的发展道路,应该从重视传统文化、向大师学习、融入世界几个方面下功夫,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努力融入世界文化,才能与世界水彩画拉近距离,才能影响世界文化。

  • 标签: 中国水彩画 传统文化 融合
  • 简介:根据历史教科书的划分,“近代”、“现代”、“当代”有着清晰的年代界限,运用到门类艺术的讲述中,也基本上遵循着相应的历史进程,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等,这其中,并不包含有价值观念和风格形式的取舍。

  • 标签: 当代艺术 当代中国 历史教科书 “现代” 历史进程 现代文学
  • 简介:《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立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文为隶书体,每行40字,共18行。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 标签: 世界 书法 国家政治生活 《乙瑛碑》 独尊儒术 董仲舒
  • 简介:我认识林散之,是从一则有关郭沫若的轶事开始的。说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于“文革”后期复出之后,每到一地都喜作书题字,无论什么内容,也无论什么人,他都有求必应。所以现

  • 标签: 草圣林散之
  • 简介:第8章物体与身体精神与物质1980年,自50年代以来,绘画第一次显得比雕塑更有活力。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和格奥尔格·巴塞利兹(GeorgBaseHtz,1938-)作为德国绘画的代表出席198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皇家美术学院的“绘画的新精神”展览在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强力出击,同年柏林的“时代精神”展览,新表现主义绘画一时成为注意的焦点。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表现(“德国新野性”、“伦敦画派”、“意大利超前卫”)中,

  • 标签: 雕塑 表现主义绘画 威尼斯双年展 时代精神 50年代 美术学院
  • 简介:在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中,最具艺术性者当数草书了。草书产生于汉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除充当记叙知识的载体外,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士大夫们雅玩的艺术形式。之后,其作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书体,在书法发展上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为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奠定了基础。从艺术层面上看,草书技法复杂内涵丰富,《草诀歌》中“革圣最为难”之说决非虚言。

  • 标签: 草书 中国书法 艺术形式 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 书法发展
  • 简介:战后具象雕塑的基础是战争创伤与人的困境,到1950年代末,这些题材似乎不再热门。195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新人形象展”与第2届卡塞尔文献展仍固定在战后的框架,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标签: 当代雕塑 日常生活 新现实主义 视觉艺术 《花蕾》
  • 简介:雕塑与建筑通常置于野外的非功能的建筑模型与构成成为1970年代的一种类型,与大地艺术有所重叠,但截然不同。在美国主要有阿丽丝·艾柯克(AliceAycock,1946-)和玛丽·米斯(MaryMiss,1944-)。

  • 标签: 雕塑 建筑模型 70年代 大地艺术
  • 简介:切伦特反对极少主义的立场类似一次大战前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乔尼从来兰的优势地位看待巴黎的立体主义,他认为立体主义是冷漠的、理性的、形式的简约艺术,他则倡导感性的、综合的、杂乱的、动力的选择。

  • 标签: 雕塑 当代 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 极少主义 艺术家
  • 简介:博伊于斯与德国虽然极少主义在欧洲也有体现,但大多数艺术家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牺牲感性世界。一些艺术家保留了历史与记忆的感觉,在德国最明显的是博伊于斯。博伊于斯1921年出生于下莱茵州的克利夫,二战时在纳粹空军服役,1947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1961年任大型雕塑教授,直到1972年被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解聘。博伊于斯的国际性影响只是在1967-1968年。1968年,博伊于斯拒绝参加莫里斯的“莱奥·卡斯特里9号”展览,

  • 标签: 雕塑艺术 杜塞尔多夫 美术学院 极少主义 感性世界 艺术家
  • 简介:“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太阳离我们有多远?白云在天上为什么还会动?月亮上有嫦娥吗?是不是还有一棵大树?……”这些熟悉而又远去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的记忆。这是我们孩童时拉着长辈的手发问,成年后又扯着小辈的手被问的事情。这就是童心,一颗好奇的求知心!

  • 标签: 童心 世界 求知心 嫦娥
  • 简介:在跨领域艺术创作之中,颜宁志与他的作品格外耀眼。除了有着强烈的个人视觉风格,更重要的是,无论绘画、装置、影像、设计的服装都极为清晰地在他个人的风格脉络之中跃动、升华。浓郁饱满的色彩支配了作品的全部,用感性灵动的造型突破了框架的束缚,他让生命在色彩中流动……

  • 标签: 跨界 色彩 生命
  • 简介:<正>美术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基于生活中的需要,与肢体、智力发育相关的活动。我们知道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较晚,手指和腕都不灵活,动作不准确。年龄越小,这种特征越明显,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这个时期的幼儿多表现为活动大胆,什么事都想做一做、尝试一下,所以“十个娃娃九个爱画画”。

  • 标签: 幼儿身心发展 美术活动 幼儿生活 小肌肉群 做一做 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