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曾经在报刊看到一组有趣的文章,叫做“拒绝电视”,内容是许多学人宣称自己不看电视(新闻节目大概除外),也很少听广播,原因是电视节目“没文化”,知识信息量太小,看电视无异于浪费时间,而且,由于电视给予人的感官接收方式,慢慢地会使人思考想象习惯退化。并且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视是老人和主妇消磨时光的伴侣。平心而论,我也不甚喜欢现在的电视节目,且不说那些千篇一律的

  • 标签: 电视文学 电视台 文学作品 电视节目 报告文学 三原色
  • 简介:一无论具象和抽象,绘画总要表现一定的画意。具象绘画一般表达某种主题或意义即内容抽象绘画虽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物象”内容,却必然表现作者的某一种意思——内心审美情感的外化。画意是画家艺术创作的动机所在,是绘画的本质,作品的灵魂。正如诗情需借助音韵、文字得以抒发一样,画意也需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得以表达。所谓形式,就绘画而言,就是遵循一定的透视原则,将色彩,点、线、面结构组合成某种形象(具象或抽象),并将其妥帖地布置(构图)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一种视觉效果。绘画之所以作为艺术作品,在于这表现形式之是否有“意味”。意味,按汉语释义,也就是意义内涵及情趣、趣味之类。大抵和谐、多样、统一,能引起美感并传达作者意趣者,称有意味;反之,则无。形式是画意的载体,画意和形式是绘画作品的多个不同层面,形式是外层,画意是内核,二者

  • 标签: 中国画 中西绘画 绘画观念 画意 中国画家 表现形式
  • 简介:从形制上讲,朱衣是单衣的一种,即朱红色的单衣。魏晋南北朝时期,单衣通常为士大夫所着,但上至皇族下至基层官员和普通士子,也往往以单衣为常服和礼服。单衣逐渐演变为士人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的一种象征。朱衣通常是在中央机构任职官员的礼服,下至部门小吏上至皇帝身边的重臣侍中与散骑常侍,多以朱衣为官服。至于袴褶,则为上衣下裤之制,汉魏以降多为武人、侍从和普通劳动者所服。在六朝文化语境中,朱衣与单衣并称,主要指官阶差异。而单衣和袴褶并称,则不仅指士大夫与武人的区别,同时还意味着文化与粗鄙的差异。

  • 标签: 朱衣 单衣 袴褶 侍中 士大夫 武人
  • 简介:装饰图概述李绍中一、装饰图概念装饰图即装饰造型,就是将自然图形进行处理形成艺术形象。装饰图象是基于人们在要求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具有典型性、更理想化的艺术而产生的。此外,作为实用美术范畴的艺术设计往往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也同时...

  • 标签: 欣赏价值 李绍中 工艺材料 生活用具 工艺美术品 生活真实
  • 简介:<正>2007年10月20日,方音画廊白明个展开幕,以陶艺而知名于艺术届的白明此次却展出了他精心创作的架上绘画作品数幅。展出的近期作品多是表现了自然万物的神秘变幻与不可未知的猜测、冥想,或者任其自然的存在。每幅作品或平静如静谧的晚夜丛林或有着看似不经意中的忽然波动却也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外惊喜与震潺。灰白色调的浓淡深浅与中

  • 标签: 近期作品 架上绘画 自然万物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油画学会 本土意识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形”“”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存在的。“形”实而“”虚。用表示具象性的“形”来解剖国产大片奇观绚烂的影像;用传达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以引起接受者的生命交流与共振,侧重对生命力量显现的人文之“”,来分析国产大片叙事失缺、无中心价值观的“”的空洞匮乏。正视问题症结,关注当下中国的精神生活,使中国电影承担起市场博弈与文化传播的双重责任。

  • 标签: “形” “象” 国产大片
  • 简介: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花儿”之民俗事及其文化意蕴从“表象性”和“隐含性”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揭示,认为,“花儿”作为一个民间歌种,它自身不仅从可观察2的行为方式、词体格律、旋律法则、方言词汇等方面展示着民间习俗文化,并且其内部也包容着与当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民俗事

  • 标签: 花儿 民俗文化 民歌 中国西北地区 文化意蕴
  • 简介:演艺产业金字塔一谈起百老汇戏剧,我们立刻会映现极度繁华的纽约54街以南、41街以北的40多家百老汇剧院,夜夜人头簇拥在霓虹灯闪烁下的剧场门厅。作为闻名于世的纽约百老汇,百年来的成就必定有着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支撑着,如今在投融资界一个熟悉的名词'天使投资人'其实最早就诞生于百老汇那些拿着美元要找舞台剧的投资人。

  • 标签: 外百老汇 座位数 百老汇剧院 双轮驱动
  • 简介:讨论新中国建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雕塑艺术,李群几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的创作与当代艺术深入反思政治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所关注的是,他如何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直接切入政治题材而获得了艺术家的自我身份寻找和自由表达,如何既参与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又保证着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如何从群体的政治表达深入到个体的政治身份建构,并由此探讨了女性个体的身份政治问题。

  • 标签: 雕塑艺术 人物创造 历史场景 主流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 新中国
  • 简介:回顾6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绕不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家及作品。譬如对王愿坚这样的作家,人们往往会认为意识形态色彩较重和表现手法保守而漠然视之。但当你搁置成见.潜心重读,就会发现,他在发掘革命历史的诗情画意上,在雕塑革命前辈的精神信仰和情感世界上,以及在短篇小说的文体和手法的探索上,超越了一定的历史理性和现实制约,有许多值得珍视和承传的思想、艺术经验。

  • 标签: 王愿坚 短篇小说 诗化历史 内在精神 小说文体
  • 简介:这些自由漂浮的"圆形",在大面积的黑色中上下游走,愈加纯粹的白色线条仿佛携带着画沙剖玉的笔力任情恣性。在沉静的黑色中,想象它们默默低语,聚拢又散开,带着碰撞的速度感,沉入静默的中心。

  • 标签: 版画艺术 速度感 黑色 笔力
  • 简介:隐喻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体现,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极其普遍和重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它曾一度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设计应用极为广泛。本文试图从产品设计表现中的隐喻设计手法入手,结合产品语意,对隐喻设计的概念、特征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作简要的论述和剖析。

  • 标签: 产品设计 隐喻设计 产品语意 文化特征
  • 简介:石寨山型铜鼓,是人物与动物图写实性较强的一种。与此共存的鼓形贮贝器,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有机组成部分——姊妹鼓。二者为滇族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其社会意义远远超过实用价值,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滇族长于歌舞,种类丰富,常把往事的回忆,生产实践,生活习俗,用流动形于的形体表演,独特地再现其阶级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多层次、多元素的潜在内涵,构成滇国社会精

  • 标签: 石寨山 贮贝器 滇国 舞人 流动形 社会内容
  • 简介:近几年国际上一些艺术大展不断出现非主流的影像作品,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特殊性'或称'后形象时代',即凭借机械,电子和高科技手段创造出可复制的影像艺术。艺术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复制的转变,早在60年前德国文艺学家和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代表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就有过寓言,他论述

  • 标签: 影像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 艺术作品 瓦尔特 本雅明 手工劳动
  • 简介:幼时在农村,平时无甚娱乐。偶而村上来个耍猴的,那真了不得,家家扶老携幼,妇女奶着孩子,全来围观。耍猴的边敲锣边唱,猴儿穿衣,戴帽,不停地换面具,翻跟斗,还跪下,作揖,向人讨钱。男女老小嘻嘻哈哈,笑成一团。有钱的给钱,没钱,端碗米来也行。小孩们采了个石榴,撒一把瓜子,猴儿机灵地剥了壳吃。临了,耍猴的走了,人也散了。村里除了鸡鸣狗叫,一切都显得静悄悄地。如在夏天,还有点“知了”叫声,叫得单调又嘈聒。最大的娱乐,就是鲁迅先生幼时看的那种“社戏”。戏台不是搭在河边,而是搭在打谷场上。草草搭就,俗称“草台班”。当地人称“叫花班子”。艺人很苦,“行头”破烂,有的戏衣龙袍,还是从关帝庙里,关帝身上扒下来的。尤其唱旦的,总是搽着厚厚的白粉,小孩喊她们为:“白脸奸人”。这种戏,大抵在晚上演。当时还点不起汽油灯,在戏台左右柱上,绑着火把照明。如唱目莲戏,满台鬼舞,火光摇曳,阴沉沉地■人!稍后,点汽油灯,台上亮多了。农民夸张地说:“台上掉下个针,也能看得见!”后来,我在上海大台看京戏,那灯光打得如同白天。名角出场更是威风。顿时满场熄灯,一片漆黑,一声:“奔──登──锵!”满台灯火通明,亮得耀眼,名角紧跟着出场亮相,博得满堂彩声。灯...

  • 标签: 油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