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被访谈人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教授,“俄国布克奖”文学秘书,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文学问第一副主编。他主要研究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也涉足文学理论和俄罗斯文学批评,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莎士比亚学者,在诸如《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等英美杂志、文集上经常发表学术成果。我决定采访他,初衷是想了解近十几年来“布克奖”获.奖作品大致情况,以期以这些作品为重要侧面,窥探到当代俄罗斯长篇小说发展某些特征。但遗憾是我问题越积越多,超出了原先设想。

  • 标签: 沙伊塔诺夫 俄罗斯当代文学 布克奖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性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生活中可笑、愚蠢、卑劣、丑恶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鲜明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荒谬性和严重性,从而发挥作品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腐朽性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讽刺性作品描写生活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某种有代表性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讽刺性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倾向。这类作品作者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和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新型宗教活动在各地普遍出现是带有全球化性质现代现象。在俄罗斯,苏联体系崩溃之后.旋即出现了新型宗教,以适时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深刻变化。本文以西伯利亚不同地区收集田野资料为基础,分析1990年代普遍存在新型宗教活动特点。“新时代”宗教对生态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这一问题解决被认为是全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条件。西伯利亚农村作家创作是西伯利亚新型宗教出现思想前提。作为社会乌托邦现代形式,新型宗教活动回应了社会需求,为解决一系列道德生态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 标签: 新型宗教活动 西伯利亚地区 生态问题
  • 简介:<正>本文述介1977年在纽约再版赫尔曼·叶尔莫拉耶夫教授所著《1917—1934年间苏联文学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起源》一书最后三章。此书是作者根据他195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通过博士论文写成。本书作者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抱敌对态度,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实质上也是全盘否定。他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文学政策产物”,“是在党直接控制下形成”,它创作原则是“日丹诺夫从党的政策和斯大林词句中用教条主义方法直接演绎出来”。书中论点虽带有强烈资产阶级偏见,但作者使用比较丰富第一手资料,具体地阐述了三十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方法 革命浪漫主义 作家 现实主义风格 创作原则
  • 简介:列昂尼德·列昂诺夫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文学中最典型作品。在这部哲理小说中,作家隐秘地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教条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展开论战。考虑到政治环境.列昂诺夫巧妙地使用了“拟态”手法,将庸俗社会主义理念引向“荒诞板致”,借反讽之力从内部引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条,而他本人却隐遁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统艺术家面具之下。列昂诺夫试图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诗学神话代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神话,虽然二者结构具有惊人相似性,但这位浪漫主义者最终还是未能抛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

  • 标签: 列昂尼德·列昂诺夫 《俄罗斯森林》“拟态”
  • 简介:大多数跟俄罗斯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同俄罗斯友人聊天时,他们表现出对本国文学熟悉程度和文学修养远远高出我们很多,也许只有真正搞俄罗斯文学中国学者才可能跟他们聊得来。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搞俄罗斯文学研究,即便是普通人,他们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知识也是很丰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对此思考过,也曾试图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文学优良传统长盛不衰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他们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没有文盲原因。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还会有这样疑问:他们是如何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对文学特有的偏爱又是怎样形成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俄罗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文学授课情况,或许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答案准确源头。俄罗斯中小学文学课程授课情况文学审美和教育功能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在什么契合点上才能相得益彰呢?在这方面俄罗斯实践是很有成效。他们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加强文学课教学,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文学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授课。在俄罗斯中小学课程表里,文学总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安排,由语文...

  • 标签: 中小学文学 俄罗斯中小学 文学教学
  • 简介:<正>李晓明同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授课老师听课学生不协调”、有“感情上隔阂”,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这一问题症结是教师未能把坚持“教学大纲”和兼顾学生“欣赏情绪”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两个方面是可以结合好

  • 标签: 教学大纲 教师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欣赏
  • 简介:叙述主观是语篇建构重要手段,是文学修辞学研究传统内容。随着当代俄罗斯文学叙事方法变化,叙述主观手段和表现形式随之改变。在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主观叙述。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者意图、构建动态语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叙述主观化 女性文学 特点 作用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艺术家,他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美国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叙述者。既然不同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正>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并不是文学新人,早在25年前他已步入文坛,但直到最近,他才成为苏联以及国外文学评论界特别注意对象。他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文,仅在法国,近两年内就连续出版了他六本书,目前尚无第二个当代俄罗斯作家能超过这一纪录。这位前些年一直居于“无名烈士墓”中,如今已成为苏联文坛代表作家马卡宁有着怎样成长道路,他

  • 标签: 代表作家 文学评论 题材 文学现象 作品 中篇小说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司汤达在相近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里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贡献,表明在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对象。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里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在科研体系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文学创作中最具代表性、总结性作品。小说中那鲜明独特艺术个性,那对人性善固守诠释,那不肯就俗、坚守着本真的美学理想,都从那既神奇如天马行空,又古朴似“伊甸园”清流般的话语叙述中,从现实、神话历史三维时空建构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文本解读 神话 历史 布尔加科夫 文学创作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对乱伦现象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浓厚兴趣深刻揭示。前者“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民族,而这种传统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从小熟谙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一位同样优秀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一位。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局面所取代。教育界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