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格非老师对中国文学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我的“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课程其中一讲就是专门谈他的《褐色鸟群》。1988年,他写《褐色鸟群》的时候才二十四岁。他二十四岁时出手的作品,就达到了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小说中的最高水平,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常精彩的一笔。

  • 标签: 人文 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 文本分析 当代小说 中国小说
  • 简介:<正>六十年代在西德兴起的工人文学,也称“劳工界文学”(LiteraturderArbeitswelt),是当代德语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特点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描绘西德工人生活状况,暴露战后西德的社会阶级矛盾。西德战后经济恢复较快。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便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奇迹”。它一方面带来了所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则导致对工人剥削的强化。在生产过程“合理化”、“自动化”的同时,工人不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而且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实际威胁。在“福利社会”里,人变成机器

  • 标签: 工人文学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德语文学 生活状况 劳工
  • 简介:在对春晚的吐槽声、抱怨声、质疑声此起彼伏的新媒体时代里,人们对春晚的挑剔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春晚文艺工作者也表示春晚越来越难办。那到底春晚是什么?春晚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需要彰显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需要满足观众哪些方面的心理期待?马年春晚片头以人性化的方式考问并回答了“春晚是什么”这一陈旧却常谈常新的问题;羊年《春晚序曲》更以一种影像视听化的风格场面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人文情怀。

  • 标签: 人文情怀 民族 文化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入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入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入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入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入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入伦理想;在入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入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入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入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入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 简介:《失乐园》的主题、风格和语言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热点,而其思想性受到忽视。本文从思想性出发,诠释《失乐园》,力图籍此阐明弥尔顿的宗教思想,即以基督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为特点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 标签: 弥尔顿 《失乐园》 人文主义 基督教人文主义
  •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兰西斯·培根在1597年出版的《论说文集》里如是说。培根的话,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的良好写照。那个时代,受教育意味着作为一个大写的人被全方位启蒙。一个知识分子的定义,乃通晓古今,兼修文理,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大成者。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其间的欧洲知识分子,大多既酷爱哲学,又涉足科学。

  • 标签: 使人 弗兰西斯·培根 洪堡特 衣食无忧 经典语录 兄弟俩
  • 简介:主持人语(Introduction)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断续说来,迄今不止1300年.如果不论清末到21世纪,这段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不是唐代的景教,也不是元代的也里可温,应该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天主教.从罗明坚与利玛窦开始,此教中人在华颇有建树,最常听闻者是科技,而他们的确也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数学、天文学与器物制造的技艺,不过从民国初年以来,学者如陈垣等,也在美术、文学,乃至清代耶稣会特有的中国经籍诠释上下过功夫.

  • 标签: 中国 天主教文化 人文
  • 简介:近代意义上的西方文学诞生自18世纪法国的沙龙中,它曾经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在知识阶层爆发的激烈的政治论争。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奠定了文学研究的两条路径,即社会批评和审美批评。20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性”追求的背后有着浓厚的哲学和意识形态含义,即人类精神的自由与完善,这与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以及二战之后萨特的“介入”理论并无二致。宗教和神学不断为文学叙述提供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丰富而细腻的生命体验,同时,20世纪的神学和哲学解释学又为文学文本的分析提供了方法论来源,这不但使哲学与文学,而且亦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写作与文学叙述渐次走向了融合。

  • 标签: 近代西方文学 形式主义 文学性 介入 叙述 新文化史
  • 简介:《彼得堡》:在人文价值内涵上空前增生的文本林精华表面看来,别雷的小说文本作为一种实践性产物,几乎完全陷入语言试验的魔圈之中。他也承认“在一些人眼中,我是在实验室里对语言进行冒险文体试验的人;我的语言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我同外国读者的联系……我是不...

  • 标签: 《彼得堡》 人文价值 民间文化 象征主义 别雷 现代主义小说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观.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教神学观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观.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观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尽管他是在宗教意义上强调主体性与自由意志,但上帝再也不是宇宙的终极本源,而是道德与信仰的最高存在和人的精神之源.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哲学 灵魂不灭 末世论 上帝 存在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以库柏、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等美国白人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研究19世纪美国白人文学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探讨白人文学家们如何以虚假的印第安形象取代印第安民族的真实存在,在文本中臆想印第安民族的必然消亡,并使白人对北美大陆的原住族印第安人的驱赶、杀戮和剥夺合法化。本文认为,美国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在印第安民族被消声与边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白人殖民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构成。

  • 标签: 印第安形象 美国白人文学经典 殖民主义话语
  • 简介:苏珊·弗里德曼运用当今全球化与跨国研究、人类学研究和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理论,挑战夸大性别、种族、民族和阶级等界限的思维模式,提出从多元文化和地缘政治角度对女性主义进行定义,大大拓展女性主义的理论边界。

  • 标签: 地理学研究 女性主义 文化交往 社会 人文 跨国研究
  • 简介:当下人类所面对的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警示了现代化发展对“人地亲和”的忽略及偏废,其恶果是:脱缰狂奔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地分离;废农济工竟奉为发展的捷径,粗暴的“环境行为”却成了开放的时尚。何以重建人地的和谐关系?新近问世的知青文学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其中戴思杰借改文为影之举,巧用人为的生态灾变,一反“再教育”主题中常见的怀旧心态,为青春期的亲仇爱恨之隋注入了厚重的栖息伦理,以此讴歌人地亲和的回复。

  • 标签: 人地亲和 知青文学 地隅体验 居住生态 发展观 欧美现代文明
  • 简介: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包含两个要点:一、“宗教”的概念:二、“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白璧德对于“人文主义”与宗教之关系的判断曾遭到以信教者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主义者”的攻击与批驳,并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者”内部的论争:如艾略特认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有取代宗教的倾向,强调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白璧德则一方面肯定了“人文主义”不能取代“真正的宗教”,另一方面认为它具有“宗教之外的有效性”,从而否认“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由于白璧德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自己的判断作相应的调整,因此他的表述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样态,本论文将结合具体语境对白璧德的宗教观作一阐发,并力求对其中存在着的“矛盾”给出可能的合理解释。

  • 标签: 白璧德 艾略特 佛斯特 “人文主义” 宗教思想 美国
  • 简介:苏轼过海后,指的是他被贬官海南之后的一段生活历程。将他在这段历程的诗歌创作,和杜甫出峡时的诗歌创作相提并论,是由韩驹开始的。韩驹说:

  • 标签: 诗歌创作 人文思考 海南 苏轼 生活历程 韩驹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andleadingintellectualhistoriansintheworld,QuentinSkinnerhasofferedaseriesofoutstandingworkscenteringonthehistoryofearlymodernEuropeforthepastfewdecades.HisearlyworksontheFoundationofearlymodernpoliticalthought,andmonographicstudiesonMachiavelliandHobbesshapedthewayagenerationunderstandsthepoliticalthoughttoalargeextent,whilehiscontinuingengagementinmethodologicaldebatesprovidesanewapproachforstudentsandfellowresearcherstoconductthestudyofintellectualhistory.

  • 标签: influential LEADING
  • 简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本文以社会大环境、文学理论思潮、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为观照点,指出三次高潮中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黑人出路的反思与构建主要体现在:第一次高潮中的“觉醒后要求‘多重认同'”;第二次高潮中的“在‘反抗’中争得平等”;第三次高潮中的从“自身‘融合’走向社会‘融合'”。美国黑人文学的自在性和发展的自为性对我们认识多元社会中的美国文学和美国少数裔文学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美国黑人文学 高潮 认同 反抗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