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以某种身份(i—dentity)示人,进而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定位,这样才能促使交往行为继续进行下去,从这个角度讲,思考身份问题也是思考“我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的角色与归属的问题。①同时,身份还是一个跨越社会学、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学科,

  • 标签: 话语 现状 维度 交往行为 身份问题 社会学
  • 简介:去年火爆起来的赵黎平,别人只是注意他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100个老虎,亲自枪杀情妇的省部级官员,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他涉猎较广,著有长篇小说《大司马传奇》、诗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及杂文集《中国谋略家箴言》等多部作品。其中,杂文集《大梦谁先觉》曾获1995年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 标签: 杂文集 文学创作领域 作家协会会员 孤烟 赵黎 莫言
  • 简介:佐藤春夫的中篇小说《北京》是典型的国策文学。主人公、留日医学士蒲氏因中日两国间"力的冲突"而废除了与日本女性的婚约,但回到北京后却与此女隐秘交往,这一设定暗示了战争无法阻断的、"亚细亚之子"宿命式的命运交汇。战争中,因在爱中国与爱日本之间左右两难,蒲氏拒绝效力伪政权,而选择以政治上的"去身份化"、中立无为和行动上的"无害化"、有所作为来报效两国,这实则是佐藤为沦陷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的周作人式的"爱国选项"。战时语境下,蒲氏家族结构的国际色彩及其内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的杂糅、互动,一方面隐喻了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化对比中将日本人、日本文化置于崇高地位,为日本侵华制造合理性、美化日本侵华罪恶的同时,又以对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批判等,为"大东亚共荣"话语提供了逻辑支撑。

  • 标签: 佐藤春夫 《北京》 国策文学 身份认同 亚洲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