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河北青年作家胡学文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在小说文坛上日益名噪鹊起。他的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不时地被《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了银幕,另外还有不少的创作获奖等。一如这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子的脾性一样,他的作品不玩什么新花样,在他的艺术假定生活中一切都是“实实在在”,正是他自己性格的展示和理想的追求。胡学文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实实在在、而且颇有成绩的乡村教师。在那里,河北坝上高原,一年两次风,春到夏,秋到冬,白毛雪会把天地昏晓倒转过来的地方,苦寒、蛮荒、贫瘠、穷困、落后;

  • 标签: 胡学文 河北 小说创作 文学评论 心理欲望 人民群众
  • 简介:<正>一、不可“一以意造”,应“神与万物交”苏轼曾以酿酒、烹饪等力例,指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其“美恶不齐”却可以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他说此中有是否掌握了规律的问题,还

  • 标签: 个性特征 客观事物 苏轼论 吴道子 创作态度 精神面貌
  • 简介: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多方面,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以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认识:其一,迄今为上,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核心位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意识形态论 文艺本质 文艺理论研究
  • 简介:<正>雷达在《论世纪眼光与新状态文学》(《文艺争鸣》1994年5期)一文中指出:一切都非单因单果,每进一步,必会牵动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整个民族生存的方方面面,于是,一种更深广的反思开始了,它围绕着如何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和历史的现状,试图开出重铸民族灵魂的道路.这一思考重心的迁移,归根结底,就是思索我们的生存状态一先不忙下结论我们“是什么”,先弄清“我们在哪儿”.正是在研诘生存状态这—点上,我们与西方思潮具有某种“同构”,但国情的悬殊,又使之具有“异质”.抓住写生存状态一枢机,不但可以抓住它与以往创作潮流相互区别的特质,而且以此为轴心辐射开来,可以打通它与20世纪人文思潮,与当代中国现实,以及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诸多关系.新状态文学决不应只是一个空壳,决不应只是满足于写

  • 标签: 同构性 生存状态 新状态文学 文化心理 民族灵魂 异质性
  • 简介:文艺研究与掷铜板──文艺随机琐议之二刘文波文艺研究领域长期受一种社会学影响,特别推崇严格的甚至是机械的决定论。一种叫人心动的大圆满与我们站立的脚下之间由铁的必然与无可怀疑的确定性所连接。文艺理论顺应这一强大势头也成了由唯一、精确、排他为骨架...

  • 标签: 文学艺术 文艺家 文艺研究 艺术精神 《西厢记》 不确定性
  • 简介: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该如何看待当前西方比较文学界的泛文化研究趋势?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该如何发展?作者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多还原

  • 标签: 21世纪 中国 比较文学 发展 研究趋向
  • 简介:<正>人有痛苦和悲哀,但更希望欢乐和喜庆。每当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千家万户团聚在电视荧屏的前面,无不翘首期望:演员们能够逗引他们笑的神经,让他们欢欢喜喜地度过一个晚上,以消除一年的疲劳和辛酸,换来新的一年的愉悦和希望。这样,以笑为标志的喜剧,就象以哭为标志的悲剧一样,成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人类有悲也有喜,有哭也有笑。哭有多种多样,笑也有多种多样。由于笑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喜剧。有的是因为生活美满,歌颂生活的幸福愉快,这是生活的喜剧;有的则因为生活的虚假做作,加以揭露和鞭笞,这是讽刺的喜剧;还有的是以轻松的微笑,消除生活中的误会或令人不够愉快的事,这是滑稽和幽默。西方的喜剧,兴起于希腊

  • 标签: 喜剧性 讽刺喜剧 悲剧性 审美范畴 生活美 弗洛伊德
  • 简介: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一种令人瞩目、轰动社会的文化现象,是最显著的一种样式──电视片,它使电视──这个“二十世纪最新的艺术载体”,发挥其快速、直接、及时、逼真、兼容的特性,它是把握中国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期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政策传播以及反映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的不可缺少的重型武器。电视片从目前创作和播出的情况看,包括了政论片、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调查报告、电视纪实文学等几大类型。本文拟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电视片创作的心得体会,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有影响的电视片成功作品和作者为例,分析和论述,电视片创作理论与实践未来走向的问题,全面阐述电

  • 标签: 电视片 思辩性 当代电视 纪实性 政论 创作理论与实践
  • 简介:作家赵清学同志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近50年,写出了大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适合于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斗争生活,也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欣赏习惯,这恐怕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想谈谈他为少年儿童创作的《郭亮不死》一书。这本书是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四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协作出版的《革命先辈的故事》丛书的一种。论字数只有十万字,谈影响却比较深广。这本书1982年8月出版,截止1991年共印刷了五次,总印数19万多册。国家教委和湖南教委先后向全国、湖南省中小学生推荐,列为“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用书。这本书获《革命先辈故事》丛书优秀创作奖。

  • 标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协作出版 赵清学 革命先辈 欣赏习惯 民族风格
  • 简介:本文是本刊'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因素'专栏讨论的小结.充分肯定了陈思和教授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因素'的命题对长期来我国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一种主流观念提出的质疑,认为他的质疑为我们更加全面、确切地把握中西文学的关系,深入开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还高度评价了由此命题引发的持续两年的热烈讨论,认为这一讨论对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深入思考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和方法论,均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最后,作者还对在当前新形势下影响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世界性因素 中外文学关系 影响研究 中西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 简介:新时期电影创作中有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三统一论。三是指思想、艺术和观赏,并要求三的统一。一部影视片的好坏与质量高低,就靠这三及其它们完美统一的程度来衡量。在三统一论之前,文学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批评标准是两统一论,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定的。他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是:“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及其关系的完整论述。三中的思想和艺术,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统一论的影视标准,似乎可以理解为在新时期对毛泽东两论统一论的文艺思想的新补充和新发展,不过,这应该是理论家们研究的课题,笔者不敢问津,本文只想对其中的观赏发表点肤浅的看法。三中的观赏属于什么标准呢是从属于政治标准,还是从属于艺术标准看来既不像政治标准,也不像艺术标准。因为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都有它特定的具体的明确的内容,这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分析...

  • 标签: 观赏性之我见
  • 简介:<正>作家对生活要有自己的认识、感受,并且善于和敢于表现自己这种认识和感受能力。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去开拓新的题材的领域。并且从他熟悉的生活中,从相同题材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塑造不同的典型,表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谭

  • 标签: 独创性 艺术风格 王昭君 题材 感受能力 主题
  • 简介:周宪在《南方文坛)2001/1“笔谈一对话”一文中谈到:从比较的意义上说,现代呈现为两种彼此相对的逻辑。一种可名之“启蒙的现代”,另一种是“审美的现代”。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冲突,都可从这矛盾中去探寻。如果把前者视为以数学或几何学为原型的社会规划,那后者则是对这种逻辑和

  • 标签: 现代性 探寻 文坛 启蒙 原型 呈现
  • 简介:<正>一、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它是以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批判文明带来的痼疾为其特征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信仰进化论的社会观,认为历史是沿着直线发展的。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跨越都意味着一次进步。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原始”不啻是“野蛮”与“愚昧”的同义语。然而,原始主义却从截然不同的思路进行文化反省,力图证明人类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什么,每一次进步的同时也隐伏着某种更大的危险。因此,原始阶段并非一片混沌与黑暗,相反,返朴归真倒是补救现代文明种种缺陷的药方。早在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

  • 标签: 质朴性原始主义 西方现代文明 十八世纪 文化思潮 东方文化 文化反省
  • 简介:<正>柳鸣九在《荒诞概说》(《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荒诞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以前的文学中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当我们在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看到神学家让卡冈都亚花了五十几年把多种课文读得倒背如流、一个女国王不吃不喝,仅以抽象观念为生的时候,当我们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看到政

  • 标签: 文学评论 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抽象观念 拉伯雷 神学家
  • 简介:随机的历史审视正达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生存主题之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社会学审视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决定了文学社会学在文艺史、文学理论、当代文艺多视角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生存历史与命运流年的独特观照,自然地呼唤一种历史主义的框定和阐释。...

  • 标签: 文学艺术 历史唯物主义 偶然性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历史
  • 简介:残雪是一位很难解读的作家.从出版引发的关于残雪小说的争论,到现在,许多人还在关注着残雪.残雪能吸引人们虽然不热烈,但却是持续的关注,其原因是来自于残雪小说包含的丰富的内涵.新时期的文学是以"文革"为背景,因此"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是一个"政治视角",因为造成"伤痕"的是政治原因,反思也是对以前政治、政策的得失.残雪的小说摆脱了这种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多个叙述视角同时进行,形成多条意义体系交叉融合的状态.

  • 标签: 残雪 小说 叛逆精神 先锋文学 艺术风格 男权文化
  • 简介:“民间”,在过去的历史叙事中,所处的地位是边缘的。1942年以后,作家“走向民间”成为一种潮流,并在民间完成了中国红色文学的话语转换。但这个“民间”已不具有原初的空间意义,它是被想象并经过“改造”的。90年代以后,这个概念又重新活跃起来,陈思和曾有较系统和完备的阐释;在诗歌论争中,亦有人强调和坚持“民间立场”,但这其间是否有联系或差异,大概也是值得讨论的。王光东考察了一概念在90年代被使用的情况,并厘清了它的不同内涵。“写真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颇具争议的一个词语。80年代之前,它几乎是当代文艺学的核心问题,即便是今天.真实仍在各种批评文章中不时地被提出,可见这个概念的重要。吴义勤系统地梳理了有关讨论的各种看法,以及这个概念提出时所隐含的复杂内容。因为是非争论的文字,因此他的平和、客观和学理态度,有助于我们对“写真实”的进一步认识。

  • 标签: “写真实” 真实性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胡风 《人民文学》 写真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