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虽然被冠于"迎接建党90周年特选作品"之名,但第3期《人民文学》的头条《武昌城》(方方,长篇)显然无意为如此重大的纪念活动增砖添瓦,而是着眼于勾画一段几被淹没的历史及那些普通人的命运。小说由《上·攻城篇》和《下·守城篇》构成,叙写的是1926年北伐军与北洋军在武汉激战后一场长达四十余天的"生死围城"。《攻城篇》以无可奈何才追随革命的学生罗以

  • 标签: 小说 文学 武昌城 北洋军 方方 北伐军
  • 简介:在政治变动剧烈的1976年重新出现的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它对政治做出了彻底的言说,无论是作为一个大文本还是其中各个小文本叙述的只是政治.在形式上,它是政治的产物,它出现的方式、作品的叙事模式都是政治化的.其中,斗争回忆不仅具有叙事学方面的功能,更是现实斗争合法性和必然性的确证.

  • 标签: 《人民文学》 文学期刊 1976年 期刊事业史
  • 简介:本期最值得评的是毕飞宇的《睡觉》(短篇)。毕飞宇惯用女性主人公内视角来构筑叙事,从《青衣》、《哺乳期的女人》开始,他总是郑重交付给读者一种带血的入木三分。然而到了《睡觉》,滋味却与之前的作品迥然有别。小美大学毕业就“入了行”:从没恋爱过的她跟了温文尔雅、不失浪漫的“先生”,成为了时下人们熟知的“二奶”。谁知“先生”的真正目的却是要正值青春的小美为自己生个男孩。小美以各种方法包括避孕来避免自己在这场金钱与青春的交易中吃亏。

  • 标签: 《人民文学》 《哺乳期的女人》 《睡觉》 “先生” 《青衣》 大学毕业
  • 简介:论坛重启后终于推出第一期期刊点评。由于观察范围扩大,精力有限,传统期刊部分只能集中考察最能代表主流文坛水准的四个刊物--《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或可称当下文坛的"四大名旦")。这四家刊物携带着新中国的朝阳和新时期的曙光,如今又在新世纪凝聚着纯文学的光芒。在这里,我们依然看到老作家的力作和新作,看到新锐作家的坚持和破土,我们一如既往的评刊,是想告诉新老朋友们,我们还在。对于那些未及考察的期刊,在万分遗憾和抱歉的同时,希望以选刊点评的方式补足。与此同时,我们将持续关注各种"青年刊物"和各种"文学青年"的写作,不管是官方的,还是商业的,主流的,还是草根的,我们的任务是在文学大变局的时代,守候文学的精灵和观察她的新生。

  • 标签: 纯文学 小说 非常态 传统期刊 叙事逻辑 人民
  • 简介:人民文学》杂志是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当年作为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的机关刊物,文协主席茅盾兼任该刊主编,并为刊物写了发刊词。而《人民文学》刊名,编辑部欲请毛主席题写。毛泽东谦虚地给主编“雁冰兄”写一短简,说他不合适,宜由“沫若兄”书写。于是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慨然允诺给刊物写了刊名。

  • 标签: 《人民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 毛主席 郭沫若 刊物 刊名
  • 简介:之所以在此把《人民文学》、莫言、文学传播等几者扯到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关系确实紧密。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对莫言的重头推出,没有《人民文学》至高的地位与发行量①,没有《人民文学》当年适时地参与电影《红高粱》②的编剧工作,那么文学的莫言将不会传播得如此之快,莫言也不可能继《透明的红萝卜》之后进一步确立与巩固了他的文坛地位。作家的创作、期刊的发表与电影的文学传播在当时起到了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 标签: 《人民文学》 文学传播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编剧工作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人民文学杂志社将举办人民文学利群(阳光文化传播)文学奖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1.人民文学利群(阳光文化传播)文学奖由杭州利群阳光文化传播公司参与主办。2.评奖宗旨:

  • 标签: 人民文学 传播文学奖 利群阳光
  • 简介:第11期的《人民文学》为"新锐"专辑,其中,蒋峰的《花园酒店》(中篇)虽然是一部长篇的局部,有着情节背景缺失的遗憾,但它依然相对独立地讲述了一个"活着"的故事。六十多岁、患了癌症的老许,妻子早逝,"女儿"智障,"外孙"幼小,他有生之年活着的意义就是如何让女儿和外孙在自己离世后活下去。他费尽心机地为女儿安排相亲,不顾安危地为外孙赚取活下去的费用,甚至还要以自己的病弱之躯满足

  • 标签: 文学 相对独立 爱情 外孙 小说 情节
  • 简介:本期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海外作家于晓丹的长篇《一九八0的情人》(《当代》第2期)。近年来,“海外兵团”的创作日益引人瞩目。严歌苓、苏炜、王瑞芸、张翎、袁劲梅、陈河、陈谦等,连续有力作推出。若单以年度佳作论,有时甚或可与大陆文坛抗衡。所谓“海外兵团”也是习惯说法,他们其实是散兵游勇,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除严歌苓外,无一人在出国前以写作成名。如今人在天涯而心怀母语,其沉静的书写,原本只是个人记忆的整理和完成。大概谁也没想到,这几个海外业余作家的创作竞能有如此鹤立鸡群之势。相形之下,大陆文坛的整体浮躁和匮乏昭然若揭。于晓丹曾任《外国文学评论》编辑,翻译过《洛丽培》,此番她向母语世界贡献的不仅是外国文学的深厚功底和海外漂泊的情感积淀,更是自己的青春经验——中国的。1980年代的,只能活一次的青春。同为海外作家的张翎推出了反映早期海外华人生活史的长篇小说《金山》(《人民文学》第4期),显然是一部颇具史诗追求的大作品;苏童也推出了新长篇《河岸》(《收获》第2期),是旧曲新翻还是技艺精进,评者见仁见智。

  • 标签: 《人民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 “海外兵团” 北大 长篇小说 80年代
  • 简介:2014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经评委认真讨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共评选出十三篇获奖作品。本次评奖的七名终评委由评论家、作家组成。本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评选范围为2013第11期至2014第10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以及本刊英文版《路灯》2014年刊发的翻译作品。

  • 标签: 《人民文学》 文学奖 茅台 评选范围 无记名投票 获奖作品
  • 简介:2008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于11月7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颁奖典礼。此次评奖依照惯例,入选范围是2007年第11期至2008年第10期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经评委会认真审读、评定,有十篇作品获奖,现将评委会、组委会、获奖作品及授奖辞发布如下:

  • 标签: 人民文学奖 年度茅台 文学奖揭晓
  • 简介: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举国欢庆的庆典,为迎接这一盛事,进一步体现"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精神,《人民文学》与《民族文学》、浙江

  • 标签: 举办象山 人民文学 奥运有奖
  • 简介:中篇小说:映川的《不能掉头》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中表现人的成长,在一种反讽性的结构中肯定和考验了人的向善力量;晓航的《师兄的透镜》机敏地分析了真理、信念、求知激情等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以令人震撼的悲剧拷问人心中的冷漠和隔膜,探究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灵魂状况。评委会认为,上述三篇小说拓展了当下中国小说的精神边界,同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难度。在《不能掉头》中,人的宽阔经验得到饱满、准确的刻画和塑造,而《师兄的透镜》则别调独弹,成为一种轻逸的智性传奇,陈应松在《马嘶岭血案》则中以沉重、密集的叙述证明了“真实”依然是小说最雄辩的力量。

  • 标签: 人民文学奖 年度茅台 授奖辞
  • 简介:2009年第8期的《人民文学》是该刊创刊以来的第600期,又临近新中国60年大庆,如此隆重的庆典号以"新锐专号"面貌推出,并伴以因刊登郭敬明《小时代2》而脱销的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虽然编者称这份新锐专号并不是"几零后"专号,但"80后"各种写作力量确实在此集结亮相,并被精心编排:重推的是期刊新人,重磅的是偶像明星,殿后的是现在网上栖居的

  • 标签: 主流文学 传统文学 时代 文化 现代小说 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