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茅盾有一篇题目稍长短文,我二十多年前读时就不禁心头一喜。其实他说是件让人一点也乐不起来事。是回忆他中小学生活,说教图画、国文老师如何“先立定了格局”,把他们引入一味临摹《芥子园画谱》、学庄(子)学韩(愈,不是“韩流”)套子里面。题目叫做《我曾经穿过怎样紧鞋子》。

  • 标签: 鞋子 《芥子园画谱》 “韩流” 中小学
  • 简介:她叫薛涛,字洪渡,长安人。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又同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列蜀中四大才女,但她毕生遭际却不似声名那样光彩夺目,恰恰相反,她情路坎坷,身如浮萍,又极富传奇。八岁那年,小小她,才情初露头角。

  • 标签: 开花 花蕊夫人 鱼玄机 女诗人 薛涛 李冶
  • 简介:油画创作方式丰富多样,同时油画创作工具也多种多样,不同绘画工具创作出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将绘画工具分类,分别创作同一幅作品,观察画面效果,分析工具不同而产生不同绘画效果,将作品放大具体分析画面作品在笔触,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以后创作提供参考素材。

  • 标签: 油画创作 中西结合 画面效果 工具 影响
  • 简介:<正>董之林、张兴劲在《近十年来国外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90年1期)一文中指出:一些外国学者从文化学角度考察中国当代文学,他们认为当今中国文坛有两种不同文化走向:“土—乡土,传统,中国;洋—外国,现代,城市,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广阔道路上,攻守交互,互相撞击”。这不但是中国问题,也许

  • 标签: 文化走向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中国文学 研究述评 广阔道路 文学评论
  • 简介:<正>在马克思著作中,关于人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本质”和“人性”两个概念。多年来国内外流行看法是:人性就是人本质。张奎良、张念丰在《论人本质和人性概念区别》(《江汉论坛》八一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人本质”和“人性”“是两个不同概念”。文章说,在马克思著作中,人本质一般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之为人本质属性,劳动和社会性就是人本质所在。作为能够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 标签: 人与动物 人性观念 本质属性 概念 马克思 根本特征
  • 简介:声乐演唱风格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概念。每首声乐作品都深深打上了作品所产生时代、人文等各种因素烙印。众多艺术家对同样一部作品不同解读,能够丰富声乐演唱风格,这也是丰富音乐史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艺术权利已经消解的当下,艺术膜拜价值逐渐向展示价值转换,不同艺术风格培养不一样艺术场,注定了当下艺术发展必定多元。

  • 标签: 《绒花》 多元内涵 二度创作 艺术场
  • 简介: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综合艺术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体系中,“志”成为《诗》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言志”到《周礼·春官》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言志”说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 简介:<正>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多种声音。而我们总是习惯于一种声音。不仅是一种声音,还把什么东西都往一起搅,这样就越是说不清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多种声音。而我们总是习惯于一种声音。不仅是一种声音,还把什么东西都往一起搅,这样就越是说不清楚,无助于问题梳理和解决。

  • 标签: 参拜靖国神社 勃兰特 南京大屠杀 中日关系 毒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阐述了目前高校常用数据库系统及在高校现状,发展和应用情况,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各数据库系统整合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数据库系统 SQL ORACLE
  • 简介:阿里路亚是一种表达对主歌颂和赞美的圣咏,常出现与西方基督教礼拜仪式中。在长久历史长河中,这种题材作品没有渐渐消失反而保留了不同时期风格与作曲技法特色,笔者意从七首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阿里路亚来分析宗教音乐发展。

  • 标签: 阿里路亚 和声技法 宗教音乐
  • 简介:在艺术领域中,具象、抽象历来都属于最普遍、最广泛范畴,自人类产生了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平面艺术(绘画)和立体艺术(雕塑)以来,二者成为最直接、最根本表现方式,当我们再一次面对具象、抽象这样陈旧而又新鲜艺术范畴时,应该能够发现一些人类美学思想发展规律及人类艺术发展与心灵历程契合性。具象,在艺术领域中,特别是在绘画中指画面出现被描述客观对象以一种具体形象出现。它基于人类欲将客观世界加以再现强烈愿望,这

  • 标签: 具象绘画 客观物象 美学思想 现代美学 康定斯基 乔托
  • 简介:作者在撰写《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时候使用叙述体系在分类上属于深层叙事,在故事中存在四个行动位,分别是客体、反对者、主体和帮助者。故事中主体对立面始终是反对者,但帮助者和客体身份却是变化,所以每个故事中都存在一样线索,但故事内容却不同。作者将小说定位于民间故事体系,该体系最大特点即存在着很浓烈隐喻性,满足了故事稳定性需要。故事中帮助者和客体发散了故事结构,使其有了变化,符合当时社会环境,故事中反对者和帮助者身份变动给整个故事增加了悬疑感和紧迫感。

  • 标签: 故事结构 行动位 主体 《哈利·波特》
  • 简介:<正>在古今中外文学理论中,“形象”——作为一种认识范畴——一直受到重视。这也许不甚奇怪。因为“形象”是人们创造或感知艺术产品最直接,最首要因素,这从最古老原始雕刻和绘画艺术中就能得到证明。所以,作为认识和阐释艺术活动文艺理论,自然也不会忽略“形象”这一环节。至今,把“形象性”看作是艺术基本特征看法,已成为一种为一般人所普遍认同观念。由此,从“形象”出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中西文学理论交叉点。特别令人感兴趣是,这种交叉近代以来已成为理论中一个“热点”,表现出中西文艺理论“异途同归”迹象。在这方面,最令人注目的是“形象思维”概念出现。一般认为,这个

  • 标签: 周易 别林斯基 文化渊源 神秘性 艺术创造 象征性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应对世界文明单一化带来精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文件(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提出到2003年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它们出台和实施尤其在国人心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一时间风生水起,波澜壮阔、轰轰烈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由上而下全面展开。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热火朝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背后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理论构架做支撑。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尚未有统一认识。体系化、学科化理论建构缺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瓶颈”。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危机 科学系统
  • 简介:鲁迅《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其成功短篇小说之一,将近百年后今天,莫言短篇小说《冰雪美人》与《孔乙己》在环境设置、人物刻画与情节安排等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相似之处,两篇作品中主人公孟喜喜和孔乙己虽然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上演悲剧命运却是相同。历史文化传统以它惯性一步步地导演了不同时代两个主人公相同悲剧命运。

  • 标签: 鲁迅 莫言 悲剧 《孔乙己》 《冰雪美人》
  • 简介:引言:现代语言批评危机批评与创作是文学活动过程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原本一母所出,同根相生,即二者都是源于现实感受观念形态,包含着对文学意味、审美话语和美学原则感性领悟,因而理应相互依傍,亲如兄弟。但本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批评(包括新批……

  • 标签: 创作主体 新批评 文学意味 现实感 语言批评 文学活动
  • 简介:<正>"是暮雨催寒蛩,是晓风吹残月",这种情境实最宜于悲剧,伤感这情绪在这里已充分表现出来了。而在象某教授对RomeoandJuliet所描摹"Theairislikewine;thepassionofthesouthmovesinallwiththelightnessaswellasheat."那种气氛中,实宜于喜剧发生。人在

  • 标签:
  • 简介:林语堂与萨义德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时都把立足点选在人文主义上,但是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不同。林语堂吸收了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和基督教信仰,并与西方的人文传统相对比,建立起了以人性论为基本内涵普世主义人文价值系统。而萨义德则从自己民族现实处境出发,利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中反省意识.把人文主义理解成一种批评实践,并将人文价值扩大到所有民族。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虽有较大差异,但可以互补。林语堂普世主义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新价值,具有战略意义;萨义德现世性批评实践为人文主义理想提供了落实方法,具有战术意义。

  • 标签: 人文主义 林语堂 萨义德 普世主义 批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