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研究悲剧创作,有必要对源远流长的中西悲剧传统进行一番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审时度世。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深刻人文内涵又有强烈艺术感染、既有鲜明时代性又有深沉历史感的作品来。否则,持一隅之见、坐井观天,是难成大气候的。在此基础上,下面,对中西悲剧传统...

  • 标签: 中西悲剧 西方悲剧 古典悲剧 悲剧创作 传统比 中国悲剧
  • 简介: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

  • 标签: 叙事 一线穿 整一性 障碍 间架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与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绘画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画家在各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来源于创造它们的画家,画家的个性显现的特点是形成东西方绘画迥异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西方传统文化 画家 个性 中西 西方绘画 文化背景
  • 简介:阎真在“人类的寓言与民族的寓言”(《北京大学学报》2004/5)一文中认为:造成中西方荒诞文学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形而上学的思维发育得相当充分,在这种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表现生活的冲动更趋向于抽象的方式。在全社会也有相当广泛的理解。而中国文化传统缺乏形而上学的思维,

  • 标签: 荒诞文学 阎真 广泛 作家 寓言 传统
  • 简介:中西比较诗学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批评家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一个不在场的强势他者,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他者不在场的理论表演.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批评家往往处于一种荒诞的处境.因此,有必要超越中西二元相对的格局,寻找中西比较诗学的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诗学 越中 超越 相对 对等 格局
  • 简介:作为西方近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英国经典作家哈代在中国和西方的研究历程几乎蕴含着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研究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重要作品和重要理论,以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与接受的发展与繁荣。本文通过对近百年来西方和中国哈代研究的回顾与分析,梳理与勾勒中西哈代研究进程和发展态势。对中西哈代研究的比较与思考不仅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复杂互动的认识,更有助于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长期发展。

  • 标签: 哈代研究 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
  • 简介:本文讨论了围绕狄公案故事所发生的中西互动的三个阶段,即最初高罗佩于1949年将一部传统的中国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前三十章翻译并介绍给了英语文学读者;接着,自1949年到1967年,高罗佩开始利用中国公案故事和相关素材。按照西方侦探小说的结构套路创作狄公案故事系列;最后,中国译者自80年代起模仿宋元白话风格,将高罗佩的狄公案译成中文,以及后世作家继续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出1:2”、“改装”、“进口”最后再到“本土化”的文化回溯现象。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这两种不同文体如何借助翻译的形式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旅行”,并提出了“似曾相识”的概念.来分析中西读者在阅读狄公案中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感受的深层原因。

  • 标签: 《狄公案》 侦探小说 公案小说 荷兰高罗佩
  • 简介:中国学者有一种普遍的焦虑心情:他们认为中国文学是孤立的,被排除在“世界”以外,所以必须促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被“世界”容纳。因此,研究中西文学关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但我们或许过于相信西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了在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环境下,人们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面对同一类现象,有可能不通过直接的影响关系来达到某些思考结论的相似性。我把对这种相似性关系的研究称之为世界性因素的研究。

  • 标签: 中西文学关系 影响研究 世界性因素
  • 简介:中国诗歌早在西周的《诗经》中已经取得情景交融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说理论则萌芽于唐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至晚清即近代最后成熟,成为中国在世界美学史上首创和独创的著名美学理论。在十九世纪初至20世纪初期,西方文艺以小说起始,诗歌、美术和电影继起,在创作上也先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

  • 标签: 情景交融 独创 西方文艺 中国诗歌 《诗经》 小说
  • 简介:俞宣孟在《社会科学》2003/10“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一文中说:一旦我们从“对人自身超越形式的反思”的方面去重新认识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顿时敞开出它的全部领域。这也意味着,我们又回到了哲学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只是解决了中国哲学的资质问题,而且可以对中西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俞宣孟 《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 超越形式
  • 简介: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与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交叉与融合同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

  • 标签: 修辞批评 文学批评 相似性 差异性
  • 简介:高利克先生在本文中回顾了自己50年比较文学研究的历程:从1964年第15届波尔多青年汉学家会议,到2013年在四川大学所做的比较文学理论问题演讲。文章重点回顾了他与同行们一起经历的事件,其中不乏著名学者,但其中不少人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中国比较文学史所忽视或遗忘。高利克先生生于1933年且生活在国外,有幸参与了9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4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他在斯洛伐克也组织召开过一些会议,并出席过在台湾地区、德国、新加坡举办的一些比较文学会议。本文也透过个人视角,回顾了一些对世界比较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均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学者,包括韦勒克、艾田伯、雷马克、佛克玛、欧文·艾德礼、韦斯坦因、厄尔·迈纳、芳贺徹、李达三、杨周翰、乐黛云、曹顺庆、袁鹤翔等。

  • 标签: 马利安·高利克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中外比较文学知名学者
  • 简介:清末民初以降,无论国学还是新学,无一例外有一种"望今""参古""日新其业"(《文心雕龙·通变》)的世纪性冲动。与此同时,食洋、食古而难化、不化,又是极易滋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古今中西智慧资源适用的边界与限度缺乏必要的省思,其中,作为思想"表出"和"代表"的术语、关键词的滥用是最突出的问题。

  • 标签: 中西文论 问题导向 通变 性冲动 古代文论 文变染乎世情
  • 简介:近年来的文论界,"关键词"的研究具有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文论、美学或文化研究新的话语体系和新的开拓空间,而且有了不同凡响的理论成就。学术研究总是要与时代的发展并进,甚至在文化领域起着某种"导夫先路"的作用。反观中国学术界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讨论热点,也就感受到中国文艺思潮的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关键词研究 中西文论 云曲 文论界 理论成就 中国文论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胡先骕的“整体主义”的文化观,即弘扬和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孔子之学说,对西方文化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选择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真正”的西方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种被我们当代学者誉为“文化整体主义”的思想其实是颇有可贵之处的。胡先骕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借鉴。

  • 标签: 胡先骕 文化观
  • 简介:叙述,是古已有之的人类特有的行为,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国,从《周易》、《尚书》到《春秋》、《左传》再到诸子百家,叙事现象纷繁复杂。但在中国,长时期以来叙事学研究却远远跟不上叙事行为的实际发展。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叙事学传人我国,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年来,傅修延先生积极致力于以西方叙述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工作,成就卓著。1990年以来,他发表了数十篇叙事学论文和一部专著《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对于中国小说叙事理论形成的阐释,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最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傅修延先生

  • 标签: 史论 《先秦叙事研究》 傅修延 西方
  • 简介:一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研究确实面临着一种认同的困惑:我们现行的这套文论话语是自己的吗?是鹦鹉学舌般地说着人家的话吗?我有没有,或者能否有,抑或该不该有自己的独特性?"五四"前后的学者们似乎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还惊艳于"新学语"的强大魅力;五六十年代的学者也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还沉浸在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框架前所未有的有效性中。

  • 标签: 中西文论 文学理论研究 文论话语 西方文论 学语 比较诗学
  • 简介:在文化、文学、民俗、民族等研究中,我们不应忽略的是笑话研究.笑话属喜剧范畴,但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完备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更近似即兴的、片段的艺术雏形,更切近民间性与口头性,因而也就更具民俗文化意义.柏格森说,喜剧是介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间物.因此我们可将笑话看作是喜剧中更倾斜于生活这一边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 标签: 笑话 文学 忽略 夸张 性格 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