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以往文献关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可能忽略了教育不平等中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将教育不平等分解为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应该取决于上述结构因素中效应较大的部分。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从微观层面基于环境-努力二分法解构教育不平等,从而测度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并研究了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教育努力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机会不平等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教育努力不平等显著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的反向作用,总体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再显著。

  • 标签: 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努力不平等 收入差距
  • 简介:当今社会,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愈加显著,而不平等的教育边界的存在则使教育的这一功能成为社会对部分人的偏爱。教育边界的产生源于先赋性的教育制度安排与后致性的社会分类的共谋,而自我的类别化、群体排斥以及不平等边界的正当化机制则使已生成的边界获得进一步强化,从而使教育不平等的基础从对教育权益占有的外在显性表现,转向了以身份为标记的内在的、隐性的深层根源。被标签化了的身份的错误建构使教育不平等成为完全而持久的教育不平等。对不平等边界的消除企图通过身份模式以根除社会偏见得以实现是表面的,也是天真的,而基于地位模式的参与平等理念则为教育平等的实现带来了曙光。

  • 标签: 边界 教育边界 身份 教育不平等 参与平等
  • 简介:学业评价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学业评价不平等现象:第一,考试偏见;第二,课程内容及其评价总是隐含着特殊的价值取向;第三,学业评价内容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为了实现学业评价平等,国家需要政策倾斜,评价机构要提高考试的信息和效度,学校要减少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 标签: 学业评价 教育不平等 考试 教育过程 原因及对策 课程内容
  • 简介:教育权是教育法研究的核心。教育权可从广义与客体等层面分别定位为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公民教育权。教育权的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都有不同模式。我国教育权分配模式的现实选择,既有其根据也有其问题,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 标签: 教育权 定位 分配
  • 简介: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政策实践.实践中的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政府的行为.政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平等"原则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策略,时下,"不平等"的差异性原则正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和实践策略.

  • 标签: 不平等原则 基础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行为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分析,指出了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种种表现,并揭示了在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拉大与平均主义并存,收入差距拉大的公平性与不公平性并存的突出矛盾,分析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种种合理及不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体制,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一些对策措施.

  • 标签: 居民收入分配 现状及成因 合理调节
  • 简介:美国公共基础教育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三级财政制度,其分配模式表现为:联邦政府对公共基础教育实行一般补助、整批补助和分项补助;州政府对公共基础教育实行基准额补助、等额补助、均等化补助和专项拨款;地方政府通过财产税对本地公共基础教育提供经费最终保障。这一模式体现了公平原则、充足原则和自由原则。借鉴美国公共基础教育财政分配模式,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可采用中央政府负责一级统筹、省级政府负责二级统筹、县级政府负责保底的分配模式。

  • 标签: 美国 公共基础教育 财政分配模式 启示
  • 简介: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以教育基尼系数作为研究工具,使用线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分析方法,讨论中国教育结果不平等地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关注"均值的差异"不同,本文讨论的是"差异的差异",即教育不平等的内部差异。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入学队列的影响之后,教育扩展会带来教育不平等下降的结论依然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教育不平等水平相对较高;在教育不平等更严重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不平等的作用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不平等水平是逐渐降低的,1978年以后入学队列的教育不平等水平相对与其他入学队列来说是最低的。

  • 标签: 教育结果不平等 教育基尼系数 教育扩展 地区差异 分位数回归
  • 简介: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关注人的各方面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教师的角色是多方位多角度的,首先他是一个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人在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中有着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因而他既是一个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一个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主体。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同时,更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人文关怀,他们和其他社会劳动者一样,既有着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更有着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在对教师工作实绩进行有效量化和评价的过程中,在绩效工资的分配和实施中,有必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因素。

  • 标签: 教师评价 绩效工资 人文关怀
  • 简介:本文利用作者第一手教师工作业绩数据,回归分析了工作业绩和个人特征(职称、职称资历、年龄、管理职务和学历)对高校教师岗位津贴分配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全体教师中教师工作业绩是影响岗位津贴分配的主要因素;而在职称相同的教师中,工作业绩对教师岗位津贴分配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称和职称资历依然是影响教师岗位津贴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岗位津贴制度比旧的工资制度进步,但仍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 标签: 岗位津贴 工作业绩 激励机制 高校 教师 影响因素
  • 简介: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 标签: 农村中小学 家长陪读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平衡性 优质教育资源
  • 简介:本文力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认真学习研究,揭示并概括出邓小平在社会收入分配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以便在进一步深入学习,广泛宣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中,从邓小平理论涵盖的各个不同侧面,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了解并掌握其在经济领域所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收入分配 理论 贡献
  • 简介:通过对同步发电机组在静态和动态并联运行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网络变换法和小扰动法推导出并联系统稳定运行得到最佳负荷分配须满足的条件.这为设计实际电气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关联运行 同步发电机组 负荷分配 静态 动态
  • 简介: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从阶层、城乡、性别、民族四个维度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不平等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就读学校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这检验了EMI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学校教育质量也体现出城乡和民族方面的不平等,但一旦加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城乡和民族的影响不再显著;学校教育质量的性别不平等在城乡都不显著。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平等。

  • 标签: 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 学校教育质量
  • 简介:在当前进行的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中,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在教师业绩与教师报酬之间建立起线性关系,来实现对教师的有效激励,但由于改革可投入的资金有限,这一思路往往会导致资金与激励力度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试图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思路,通过建立相关的博弈模型,来探讨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有效激励机制设计问题.

  • 标签: 高校 内部分配制度 激励机制 博弈模型 学校管理 相对业绩比较
  • 简介: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总体状况问卷调查为基础,对教育程度在北理工2001年教职工校内总收入和校外总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教育程度与2001年教职工校内总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教育程度越高,年校内总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低,年校内总收入越低;教育程度与2001年教职工校外总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教育程度越高,年校外总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低,年校外总收入越低;但教育程度与校外总收入的相关性没有教育程度与校内总收入显著.

  • 标签: 北京理工大学 教职工 教育程度 调查报告 收入分配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