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往事如云,岁月如歌。当我开启,尘封的记忆,即使时光相隔了30个春秋,当年那场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至今仍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 标签: 唐山大地震 震灾 凤凰 再生 记忆
  • 简介:盛夏五月,内蒙古北部的草原森林大火全部扑灭后,自治区人民刚刚喘了一口气。一场6.4级地震突袭了包头市和与她毗邻的达拉特旗、乌拉特前旗部分地区。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发生在我国中心城市的最大破坏性地震。“地震不大不小,时间不迟不早,房子干裂不倒。”这是包头人对这次地震所编的顺口溜。包头市2000家企业中就有1200多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城市街头、工厂车间,记者看到大量的高楼平房、工厂学校、机器设备等虽然“完好”地站立着,但是,内部已伤痕累累。

  • 标签: 包头市 唐山大地震 次地震 社会治安 抗震救灾指挥部 防震棚
  • 简介:政治互信基础薄弱的两国想要真正释怀本就不易,随着奥巴马任期将至,美国可能重回"共和党时代";现年84岁的劳尔也表示会在2018年退出历史舞台,古巴进入"后卡斯特罗时代"几乎毫无悬念。看来在这两国"解仇"的道路上,修成正果怕是更加遥遥无期了。交恶50余载后,美国和古巴这对近邻终于正式告别过去,两国关系翻开"感人"一页。升旗!升级!

  • 标签: 奥巴马 美国 古巴
  • 简介:一个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日前结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专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硝的开采提炼基地,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火药发明的千之谜。

  • 标签: 火药发明 火药原料 硝开采 老君山
  • 简介:中新社安徽网合肥3月6日电2月20日至26日,千年古村落安徽皖南黟县西递、宏村迎来了挪威国政府专家评估团一行.评估团是专程前往黄山市黟县,为"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保护世界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项目进行可行性考察评估的.

  • 标签: 主流媒体 商业文化 徽州古民宅 新闻媒体 新闻报道 定位
  • 简介:在北京西河沿大街,有一座正乙祠戏楼,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近日这座北京历史上最老的戏楼重新修复,面貌一新,张灯结彩,重又丝竹声声,戏迷票友云集。饱经沧桑的戏楼如同一位历史老人,经历了人世间的盛衰荣辱。满楼风雨,留下了一番佳话,一个典故,一段历史的见证……中国第一座室内剧场中国戏曲之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剧场建筑如何?中国的室内剧场建于何时?

  • 标签: 戏楼 剧场建筑 京剧艺术 京剧表演艺术 程长庚 露天剧场
  • 简介: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灾难新闻 人文价值 地震报道 新闻效应 媒体 受众
  • 简介:巨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日本国内流传着不少谣言。对此,日本各大报社担负起澄清和说明的责任,日本政府也少有地对互联网采取了强硬的管制措施,并借助网民的力量辟谣,澄清真相。

  • 标签: 日本政府 谣言传播 管理 震后 地震灾害 管制措施
  • 简介: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痛苦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 标签: 汶川 地震 互联网 2008年 救灾工作
  • 简介: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消息甫一发出,极大的冲击了传媒预定的议程设置,把地震灾区的相关报道推向了舆论的前台。在这一事态过程中,媒介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呈现出了一系列特点。

  • 标签: 地震灾区 设置特点 突发事件 议程设置 新闻传播 消息
  • 简介: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夫地震,大半个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十分严重。在这次重人公共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介部经受了一次严峻的危机考验,而政府快速反应、及时公开信息的表现令人瞩目。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地权威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及时、

  • 标签: 政府信息公开 地震 公共突发事件 社会公众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 简介: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极力塑造荚雄形象和营造家的氛围。

  • 标签: 汶川大地震 英雄原型 家的原型
  • 简介:"5·12"抗震救灾报道中,我国媒体一改以往面对灾难性事件时的作风,进行积极、公开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主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的。

  • 标签: 新闻叙事学 灾难性报道 情景结构 《中国新闻周刊》
  • 简介:汶川大地震之后,笔者一直关注每天的网络新闻、电视直播、本地的报纸以及四川当地的报纸。尽管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回过头从5月13日这天起开始看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是怎么报道地震的,发现有很多在其他媒体所没见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内容和形式。这些特别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

  • 标签: 南方都市报 地震报道 网络新闻 电视直播 报道视角 报纸
  • 简介:我国此次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获得了多方关注和好评。多家经济类报纸也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及时报道。随着地震救援工作的深入和震后重建工作的展开,震区的房屋贷款问题、保险赔付问题、灾后重建问题等经济问题成为地震报道的重要部分。这次报道和常规经济报道的一个主要区别或显性因素是情感和道德因素的作用。所购房屋已在地震中毁掉,

  • 标签: 地震报道 经济报道 经济新闻报道 经济类报纸 媒体报道 重建工作
  • 简介:谣言有诸多种类,本文以网络地震谣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传播特点及形成舆论危机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

  • 标签: 舆情监管 议程设置 地震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