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每个民族都不是“文化的孤岛”,周边交往是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它们不断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周边交往是“周边传播”中更为具象的部分。它研究的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情况,既包括“空间周边”,也包括“文化周边”。以藏族的周边交往为例,主要研究其与“空间周边”和“文化周边”交往的特点,藉以证明,周边交往在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进行对外交往时,应不断将“空间周边”向“文化周边”延伸,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获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从而建立起更为紧密和坚固的文化联系。

  • 标签: 藏族 周边交往 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文化联系
  • 简介:《啥是佩奇》作为2019年小猪佩奇贺岁电影的宣传片一经发布,便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而小猪佩奇这一动画形象继2018年的'社会人'热潮之后迎来了新的传播高峰,本文以保罗·利柯'模仿循环'理论为基础,从《啥是佩奇》这一案例分析如何通过'预先塑形''塑形'和'重新塑形'这三个阶段来打造影视文化IP,并基于此对受众文化记忆进行唤醒,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聚合。

  • 标签: 影视文化IP 模仿循环 文化记忆 文化认同
  • 简介: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精髓,是壮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新媒体时代分别从布洛陀的文化传承场、经济传承场、学术传承场、艺术传承场和宗教传承场五大方面切入,借助新媒体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培育民族文化受众,传承发扬布洛陀文化

  • 标签: 新媒体 布洛陀文化 传播
  • 简介:2008年是我国对外传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2009年中央明确提出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自此拉开帷幕。2019年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施的第十个年头,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分析与反思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实践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理论研究总体偏弱,能够在较长时间段内对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进行潜心开掘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文章即是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体推进十周年的背景下讨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总的来看,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了从硬件设施建设到核心能力打造,再到护航'一带一路'的发展阶段,这同时也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追逐硬实力到重视软实力,由自说自话到寻求共同话语的一个转变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新闻传播研究需要考虑将中国实践理论化的可能性,'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就是理论探索的方向之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在国际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不再是媒体或媒体网站单方面的事情,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同的事情;以媒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亦应上升为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

  • 标签: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 传播效果
  • 简介: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农民宣讲团的组织者、组织过程、宣讲者、培训者访谈资料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个体农民的文化传播实践,既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对农民的文化生产与传播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农民作为演讲者自身,从个体主义的视角,对乡村文化进行再生产与再传播,在乡村文化再生产与传播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显性的制度引导和隐性的个体文化传播实践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这种合作与冲突,也构成了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一种新路径。

  • 标签: 乡村治理 乡村文化 生产与传播 农民 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