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以我国经理人市场的选拔机制为切入点,结合总经理的继任来源,考察企业层内的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继任来源与层内的薪酬差距变动无显著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内部继任与层内的薪酬差距变动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继任来源不会影响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当总经理从内部继任时,薪酬差距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当总经理从外部继任时,增加的薪酬差距无法有效激励

  • 标签: 经理人市场 总经理继任来源 高管薪酬差距 激励效应
  • 简介:我国上市公司从2002年开始普遍建立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并以公司会计盈余作为业绩指标之一,这一重要机制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影响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手工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机制信息,研究建立与会计盈余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是否会导致操纵会计利润。研究发现,建立以会计盈余为绩效评价指标的薪酬激励没有使公司更为显著地操纵盈余,而且这类公司对管理层有更为完善的监管和制约机制。研究结果说明完善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能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也挑战了国内现行的薪酬机制对管理层的实际激励作用。本文不仅为国内薪酬激励研究首次提供了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的准确信息,而且为国际上薪酬激励负面效应的研究提供我国的经验证据。

  • 标签: 薪酬激励 绩效评价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 简介:薪酬变化与变更一直都是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继任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变更以及继任来源引起的薪酬变化的对称性问题,实证结果发现:(1)在变更当年,公司会显著地降低所有薪酬薪酬变化是对称的。(2)在变更之后,核心高薪酬会显著提高,而一般薪酬则无显著变化,变更引起的薪酬变化是不对称的;进一步验证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变更过程发现,薪酬变化也是不对称的。(3)相对于内部提拔的,外部来源的薪酬会显著高于内部继任,且变更能够提高公司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变更提供了经验证据,即通过高变更,能够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提高高薪酬契约的有效性。

  • 标签: 高管变更 高管薪酬变化 对称性 继任来源
  • 简介:以2011~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对薪酬水平的影响,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社会责任在薪酬契约中的真实作用。结果表明:会因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更高的薪酬,而社会责任很可能作为薪酬辩护的工具,成为薪酬契约中的新型代理因素。此外,国有企业利用社会责任进行薪酬辩护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而非国有企业更多地受到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

  • 标签: 社会责任 高管薪酬 薪酬辩护 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
  • 简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企业薪酬过高的问题正在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优化金融企业薪酬制度应该从制度层面确定价值分配的具体操作方法,解决有效激励的问题。

  • 标签: 金融企业 薪酬管理 高管 优化 具体操作方法 金融危机
  • 简介:中国证监会自2002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引入薪酬委员会制度。那么,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是否带来了上市公司薪酬的优化?本文对薪酬委员会的建立及其独立性与薪酬契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发现,薪酬委员会的建立及其独立性的提升都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薪酬水平和薪酬一业绩敏感度。进一步的分组检验表明,薪酬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独立性对于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的提升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支持了“最优契约论”的观点。与此同时,根据管理层权力大小划分后,在管理层权力较高的企业,薪酬委员会的设立在提高高薪酬的同时不能相应的提高薪酬一业绩敏感度,其独立性也无法显著影响薪酬契约的制定,这些结果支持了“管理层权力论”的论点。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薪酬委员会制度在特定的情况下优化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增加上市公司薪酬契约的有效性。

  • 标签: 薪酬委员会 高管薪酬 薪酬 业绩敏感度 公司治理
  • 简介: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据股权激励的内在机理,结合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基础,在重新审视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提升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角度,提出了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切实解决“内部人控制”与审慎处理期权费用化、尽快调整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等相关措施与政策建议。

  • 标签: 股票期权 股权激励 绩效评价
  • 简介:文章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腐败行为发现的可能性将上市公司腐败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实证研究发现:(1)对于显性腐败,高薪可以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天生与政府存在亲属关系,这种抑制作用要弱于非国有企业;(2)对于隐性腐败,高薪并不能起到抑制腐败的功效,并且薪酬与隐性腐败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了管理层权力理论。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薪酬与隐性腐败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 标签: 高管薪酬 高管腐败 产权性质 在职消费
  • 简介:通过总经理薪酬一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来考察薪酬委员会特征(独立性、规模以及成员平均报酬)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薪酬委员会特征确实对上市公司薪酬契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国有公司而言,薪酬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尤其当薪酬委员会成员全部为独立董事时,以及薪酬委员会规模越大,总经理薪酬~业绩之间的敏感性越强;对于民营公司而言,当总经理担任薪酬委员会成员,或者薪酬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低,以及薪酬委员会规模越大,总经理薪酬一业绩之间的敏感性越强;薪酬委员会成员的平均报酬对于这两类公司总经理薪酬一业绩之间的敏感性都没有影响。

  • 标签: 薪酬委员会 独立性 薪酬-业绩敏感性
  • 简介:基于上市公司薪酬过高受到广泛质疑和央企薪酬受到管制的背景,研究行业垄断、薪酬管制对上市公司货币性薪酬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垄断依然会显著提高公司的货币性薪酬,现行的薪酬管制政策能够起到显著的约束作用,其效果也明显好于一般公司治理因素。公司绩效可以显著提高高的货币性薪酬,这与以往国内的部分研究结果相反。监事会规模可以显著约束的货币性薪酬,但持股比例、独董比例却没有起到显著的约束作用。因此,应当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完善薪酬管制,加强信息披露;改革薪酬制度,实施股权激励;改进公司治理,明确职责和权限,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

  • 标签: 行业垄断 薪酬管制 高管货币性薪酬 混合所有制改革
  • 简介:以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的指标,检验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的政府任职经历是否会影响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内部薪酬差距相对合理的企业显著开展了更多的创新活动,说明合理的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薪酬差距的创新促进效应在管理者有政府任职经历的国有企业中显著更小。同时,管理层权力不会弱化薪酬差距对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薪酬差距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激励效应,但有政府任职经历的管理者面临的潜在行政级别晋升激励减弱了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从而为国企薪酬契约的分类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 标签: 薪酬差距 高管的政府任职经历 国有企业创新 公司治理 薪酬操纵 限薪令
  • 简介:薪酬差距是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性质的薪酬差距在激励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区分异质性薪酬差距对于厘清薪酬差距深层次成因,进而提高薪酬差距的激励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管理者异质性的视角,研究结构型权力和能力型权力对薪酬差距的影响,区分了权力性薪酬差距和能力性薪酬差距,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异质性薪酬差距的治理效应和激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结构型权力还是能力型权力,均会增加总经理与其他核心高之间的薪酬差距,产品市场竞争这一外部治理机制能够有效抑制权力性薪酬差距,提升能力性薪酬差距。

  • 标签: 高管 薪酬差距 差距
  • 简介:本文系统研究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薪酬一业绩敏感度及额外薪酬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风险投资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薪酬一业绩敏感度,且这种相对较高的薪酬一业绩敏感度也使薪酬在与同行业其他公司比较时表现出较高的额外薪酬水平。从上市公司特征看,风险投资对薪酬一业绩敏感度与额外薪酬水平的影响主要出现在民营企业。从风险投资自身特征来看,相对于低声誉的风险投资,高声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薪酬一业绩敏感度影响力更强。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即使在公司IPO以后,风险投资仍然会在公司中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影响薪酬合约。

  • 标签: 风险投资 薪酬-业绩敏感度 额外薪酬水平 薪酬合约
  • 简介:在现行制度环境下,设计一套薪酬机制来有效地激励独立董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均衡价格形成机制分析我国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并通过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之后的效用函数的构建与动态分析,得出独立董事最优薪酬存在的前提条件,构建出新型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模型——上市公司效用函数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上市公司和独立董事的双向效用,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 标签: 独立董事 薪酬机制 激励模型 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结构 现行制度
  • 简介:采用2010--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薪酬激励、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薪酬激励程度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内部控制有效性、薪酬激励与公司业绩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激励程度对公司业绩影响的中介变量,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局部中介效应,以控股权不同进行分组检验也证明了这一效应的存在。因此,上市公司在制定薪酬激励计划时应当考虑内部控制对薪酬激励效果的影响,为达到激励进而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需要建立与薪酬激励相配套的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标签: 高管薪酬激励 内部控制有效性 公司业绩 公司治理 机构投资 管理层权力
  • 简介:利用2002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薪酬乱象,审计师发挥了一定的监督职能;相对于“天价薪酬”,审计师对“零薪酬”的监督更为充分;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师对国有上市公司薪酬乱象的监督更为充分。研究结论表明: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关注了薪酬,审计准则得到了较好的履行;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可能忽视了由“天价薪酬”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

  • 标签: 高管薪酬 审计师 监督
  • 简介:本文探讨了薪酬激励契约下管理者会计行为的选择问题,并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追求隐性控制权收益及其行为短期化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激励契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 标签: 薪酬激励 管理者 会计行为
  • 简介:本文以2002—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内生性。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存在内生性,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股改前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股改后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结果表明应该将研发投资作为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条件之一;此外,合理的安排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股权配置比例是保证企业有效进行研发投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的结论深化了我们对股权激励内生性的理解,并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和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证据。

  • 标签: 股权激励 R&D投资 内生性
  • 简介:薪酬激励是所有者促使管理者的目标效用函数向自己靠拢,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手段。但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的情况下,薪酬契约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即可能被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所利用。本文总结了薪酬激励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和组成内容.以及我国薪酬契约的现状,指出我国的报酬计划以会计盈余为主要依据。而且结构单一.所以管理者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提升所得利益的动机,从而导致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效。在此基础上用分红计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盈余管理对薪酬机制有效的影响,并以我国学者关于报酬——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加以佐证,最后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案。

  • 标签: 薪酬激励盈余管理制度失效 股票期权
  • 简介: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研究异喷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薪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薪酬方面,压力抵抗型投资者持股对薪酬总额的影响并下显著,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则能显著提高薪酬总额;在薪酬变动速度方面,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薪酬敏感性,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这一提升效果下显著;在薪酬变动幅度方面,A股上市公司薪酬普遍存在向下的粘性,相较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抑制薪酬粘性。

  • 标签: 异质机构投资者 高管薪酬 薪酬敏感性 薪酬粘性 压力抵抗型机构 压力敏感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