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早产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全球大多数国家及我国早产儿发生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早产儿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间存在显著差别,不同胎龄早产儿占比也在不断变化,主要以中晚期早产儿增加为主。本文综述早产儿发生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以期加强对早产的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 标签: 婴儿,早产 发生率 胎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9年至2019年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和人群住院变化情况,为国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我国历年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中获取2009年至2019年我国住院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住院和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不同人群住院及不同病种住院变化情况。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我国住院持续升高,从2009年的9.95%升至2019年的19.03%。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住院分别由9.7%、9.9%、10.8%升至17.0%、19.3%、21.5%,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8%、6.9%和7.1%。公立医院住院量增加了1.2倍,民营医院增加了4.5倍;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住院量分别增长292.9%、80.8%、166.4%、4.5%; 2009年至2018年,医院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从4.5人增至5.7人,2019年下降至5.6人。城市居民住院增长幅度小于农村居民;0~4岁和≥55岁居民住院增速最快。近年来出院疾病以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为主。结论医改十年间我国住院持续上升,整体趋势合理。我国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住院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住院 新医改 住院率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对孕产妇死亡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方法以1991至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和2009至2018年我国各省市孕产妇死亡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孕产妇死亡的时间及空间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ARIMA(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农村和城市孕产妇死亡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在孕产妇死亡时空分布方面:199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为80.0/10万,到201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为18.3/10万,比1991年降低77.1%,年平均增长为-5.3%;2009年西藏孕产妇死亡最高,为232.2/10万,江苏孕产妇死亡最低,为5.2/10万,两者相差44.7倍,经过9年的发展,西藏依然为全国孕产妇死亡最高的省份,为56.5/10万,上海孕产妇死亡最低,为1.4/10万,两者相差40.4倍;1991年,农村和城市孕产妇死亡分别为46.3/10万和100.0/10万,城市与农村死亡比为1∶2.16,到2022年,我国城乡死亡之比为1∶0.95。孕产妇死亡的预测: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是10.1/10万,城市孕产妇死亡的预测值是16.0/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的预测值是15.0/10万。结论我国孕产妇死亡大幅降低,城乡之间孕产妇死亡的差距由1991年的53.7/10万下降至2022年的0.7/10万,呈下降趋势。但是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城市孕产妇的死亡出现轻微反弹现象,农村孕产妇死亡则保持平稳状态。

  • 标签: 孕产妇健康 时空分析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样本量体检人群肾小球滤过(eGFR)增龄变化,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成年患者,依据年龄分为7组(18~29、30~39、40~49、50~59、60~69、70~79、≥80岁)。使用基于血清肌酐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Scr)计算eGFR,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eGFR降低的影响因素,线性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eGFR<60 ml·min-1·1.73m-2发生的差异。结果共33 824例体检者纳入本研究,eGFR随增龄下降,平均年下降速度为0.83 ml·min-1·1.73m-2,在30~39岁及70~79岁组eGFR的年平均下降速度显著增快(F=9.51、5.37,均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非老年组或老年组,年龄均为eGFR降低的最主要因素(β=-0.604、-0.534,均P=0.000),其次为血尿酸(BUA)(β=-0.270、-0.280,均P=0.000)及空腹血糖(FBG)(β=-0.064、-0.046,均P=0.000)、收缩压(SBP)(β=-0.015、-0.028,均P<0.05)和舒张压(DBP)(β=-0.010、-0.026,均P<0.05)。非老年组中eGFR与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β=-0.028、-0.047,均P=0.000);在老年组中eGFR与ALB呈正相关(β=0.022,P=0.031),但与BMI、TC、LDL-C无明显相关性。体检人群eGFR<60 ml·min-1·1.73m-2的发生随增龄而增加,总发生为1.55%(523/33 824),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73.80%;各年龄组发生自18~29岁组的0.22%(14/6 453)升至≥80岁组的22.57%(214/948),上升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χ2=2433.71,P=0.000)。结论体检人群eGFR随增龄显著降低,老年人eGFR<60 ml·min-1·1.73m-2发生高;除年龄外,BUA、FBG、SBP、DBP水平增高及ALB降低是老年人eGFR降低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对叶丝加香工序的设备布局变化调整和设备改造,从而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叶丝加香系统瞬时加香精度稳定控制,为烟丝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设备保障。

  • 标签: 物料流量控制 瞬时精度 匀料装置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2016年6至12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H.pylori初治患者根除方案和根除,结果显示H.pylori根除呈下降趋势[总根除76.5%(202/264)比73.8%(276/374)],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使用比例增加3.2倍[12.9%(34/264)比54.5%(204/374)]。募集深圳多中心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呈阳性、初治、行胃镜检查患者,H.pylori培养阳性为74.7%(557/74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为1.3%(7/557),克拉霉素为34.1%(190/557),左氧氟沙星为42.4%(236/557),甲硝唑为92.5%(515/557),呋喃唑酮为0,盐酸四环素为0,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耐药为56.2%(313/557);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H.pylori根除成功率为94.2%(483/513),依据本地区耐药背景,H.pylori根除为86.1%(136/158)。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高耐药是导致深圳地区H.pylori整体根除下降的主要原因,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耐药背景选择方案可提高H.pylori根除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细菌培养 耐药 多中心研究 深圳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一种发病高,且具有异质性的尿路上皮癌。从浅表膀胱肿瘤到肌层浸润性恶性肿瘤,由于其高频复发及转移进展特征,本身具有难治性。尽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但化疗方案选择的局限性、放疗的未普及性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低等问题,使得临床决策依然存在很大瓶颈。近年已有多个靶向治疗在膀胱癌中崭露头角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答。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是膀胱癌中全新的治疗靶点和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该类通道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及其联合用药增敏铂类化疗的前景展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预后 靶向治疗 药物增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MSM的HIV检测尤其是HIV自我检测(自检)变化趋势,初步评估HIV自检在扩大MSM的HIV检测方面的作用。方法通过Blued男性社交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既往HIV检测与自检等,并对历年数据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2013-2016、2018年,分别招募1 342、1 424、1 173、2 105、699名MSM。2013年研究对象年龄(30.6±6.6)岁,之后年份的研究对象年龄较2013年更为年轻化。2013年MSM的HIV检测为60.0%(805/1 342),并于2018年增至77.3%(540/699),2013-2016年与2018年MSM的HIV检测呈现增长趋势(趋势检验Z=19.3,P<0.001)。2013、2018年MSM的HIV自检分别为19.3%(259/1 342)和58.1%(406/699),2018年是2013年的3倍(χ2=237.5,P<0.001),在HIV检测者中HIV自检比例由2013年的32.2%(259/805)增至2018年的75.2%(406/540)(趋势检验Z=14.3,P<0.001)。结论基于男性社交平台的MSM的HIV检测、HIV自检、HIV检测者中HIV自检比例,2013-2016、2018年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提示HIV自检可提高MSM的HIV检测覆盖面,对我国MSM艾滋病防控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

  • 标签: 男男性行为人群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自我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9省≥18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变化趋势及人口经济学差异。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的资料,选择≥18岁、具有完整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疾病史、体格测量数据,且职业为"农民、渔民或猎人(农民)"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高血压。分析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8 236人。1991-2015年,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45岁组农民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较18~44岁组高98%,超重或肥胖的农民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分别是对照组(BMI<24.0 kg/m2)的1.58倍和5.21倍,肥胖的农民高血压知晓和治疗分别是对照组的5.77倍和7.52倍;文化程度为初中或高中及以上的农民高血压知晓分别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的0.23倍和0.12倍,初中文化程度农民高血压治疗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的0.30倍。结论1991-2015年我国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呈显著上升趋势,但知晓、治疗尚不理想。高龄、超重及肥胖是农民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农民高血压的筛查和治疗,尤其要提高不同文化程度和肥胖农民高血压知晓和治疗

  • 标签: 成年农民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人口经济学差异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由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病,常隐匿进展至肝硬化阶段,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及时、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AILD早期诊治、监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快速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并被推荐为评估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患者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TE存在局限性,如多种因素可导致其检测结果不可靠或操作失败。近年来,关于TE评估AILD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现综述TE在AILD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 标签: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自身免疫性肝病 诊断效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瞬时弹性成像(TE)在评估慢性肝病儿童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同时进行TE和经皮肝穿刺以进行Scheuer评分的慢性肝病患儿。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分级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E对肝纤维化分级的最佳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38例患儿,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7.4岁(1.1~16.0岁),检测成功率为85%。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仅肝硬度值与肝纤维化分级相关(β=0.055,P<0.001)。TE能有效区分肝纤维化[<S2比≥S2(6.6±4.0) kPa比(21.2±18.6) kPa,P=0.001]、显著肝纤维化[<S3比≥S3(7.4±4.0) kPa比(34.8±19.0) kPa,P=0.000 1]及肝硬化[<S4比S4(10.6±12.3) kPa比(35.8±15.1) kPa,P=0.002]。肝硬度截断值6.89 kPa、14.39 kPa分别预测肝纤维化分级≥S2及≥S3的AUC分别为0.81(P=0.001)、0.94(P<0.001)。结论TE是评估慢性肝病儿童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有效及可靠的方法。

  • 标签: 瞬时弹性成像 肝纤维化 慢性肝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近年来很多报道表明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TRPs)中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A1, TRPA1)通道参与温度、机械、炎症刺激等引起的不同类型疼痛反应,并且通过多种路径发挥作用。文章从TRPA1的分子结构、表达部位、其激动及拮抗物质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参与不同类型疼痛的机制,对目前关于TRPA1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开发新的镇痛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1990-2019年中国早产患病及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采用早产患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分性别评估早产的患病和疾病负担分布情况,并将中国、全球及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早产患病和DALYs进行对比。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为6.34%[95%不确定区间(UI):6.23%~6.4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1.24%,95%UI:11.16%~11.32%)及低收入(13.15%,95%UI:12.97%~13.33%)、中低收入(12.53%,95%UI:12.39%~12.68%)、中高收入(8.22%,95%UI:8.15%~8.29%)、高收入(8.75%,95%UI:8.67%~8.84%)国家平均水平;早产DALYs(人年/10万)为217.12(95%UI:191.30~246.69),低于全球(886.81,95%UI:762.12~1 034.49)、低收入(1 905.24,95%UI:1 542.35~2 377.54)、中低收入(1 349.98,95%UI:1 154.04~1 583.81)和中高收入(366.56,95%UI:321.51~416.88)国家平均水平,但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6.21,95%UI:179.96~234.90)。1990-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及DALYs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56%(95%CI:0.54%~0.58%)和5.87%(95%CI:5.54%~6.19%)。男性早产儿患病总体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男性:0.64%,95%CI:0.62%~0.66%;女性:0.46%,95%CI:0.44%~0.48%),男性早产儿DALYs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男性:5.90%,95%CI:5.56%~6.24%;女性:5.81%,95%CI:5.50%~6.13%)。结论1990-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及DALYs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男性早产儿患病及DALYs下降速度高于女性。应继续加强对早产,尤其是自发性早产危险因素的病因研究,制定全面、完善的早产监测、预防和保健制度。

  • 标签: 早产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周围剂量当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I治疗的42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0例,年龄14~68(38.7±11.9)岁。测量131I治疗后2、4周距离患者颈部正前方0、0.3、1.0、2.0、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甲状腺摄碘、131I的有效半衰期及服药剂量与周围剂量当量的相关性。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周围剂量当量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2、4周的周围剂量当量随测量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131I治疗后2周,距离患者≥2.0 m处,周围剂量当量均<25 μSv/h;131I治疗后4周,距离患者≥0.3 m处,周围剂量当量均<25 μSv/h。不同性别患者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7~1.766,均P>0.05)。131I治疗后2周,测量距离为0、0.3、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均与131I的有效半衰期呈正相关(r=0.318~0.487,均P<0.05);测量距离为2.0、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均与服药剂量呈正相关(r=0.546、0.491,均P<0.01);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与患者的年龄和甲状腺摄碘均无相关性(r=-1.158~0.162,均P>0.05)。131I治疗后4周,测量距离为0、0.3、1.0、2.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均与131I的有效半衰期呈正相关(r=0.319~0.380,均P<0.05);测量距离为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r=0.429,P<0.01);测量距离为2.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与甲状腺摄碘呈正相关(r=0.353,P<0.05);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与服药剂量均无相关性(r=0.020~0.157,均P>0.05)。结论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4周内应尽量避免与家属亲密接触,临床医师应根据周围剂量当量的测量结果及131I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对甲亢患者的居家隔离进行辐射防护指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辐射防护 碘放射性同位素 周围剂量当量率 有效半衰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70-2013年山东省不同县(市、区)肝癌死亡的空间聚集性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肝癌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肝癌死亡数据取自山东死亡登记系统和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利用死亡和年龄调整死亡等指标描述不同年代肝癌变化趋势,采用死亡差别分解法计算死亡变化中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值。采用ArcGIS 10.2软件用于空间分析,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 9.4进行肝癌空间聚集分析。结果2011-2013年山东省肝癌粗死亡(29.89/10万)较1970-1974年(9.72/10万)和1990-1992年(22.08/10万)分别上升208.00%和35.37%,与2004-2005年(30.44/10万)相差不大。肝癌年龄标化死亡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3年标化死亡(12.62/10万)较1970-1974年上升60.97%,较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分别下降22.38%和21.81%。不同年代肝癌死亡的差别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肝癌粗死亡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上升的贡献值从1990-1992年的3.38%,上升到2004-2005年的29.36%,2011-2013年达到了46.16%。而非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升高的贡献值呈下降趋势。从肝癌死亡空间分布来看,不同县(市、区)肝癌粗死亡差异较大,粗死亡在9.33/10万~65.33/10万之间。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进行肝癌死亡空间聚集分析可以发现多个肝癌高死亡聚集区,2011-2013年主要聚集区分布在胶东半岛地区,覆盖青岛、烟台及威海市的20个县(市、区),该聚集区内的肝癌死亡风险是其他区域的1.54倍。1970-1974年肝癌死亡空间聚集性分布与2011-2013年结果明显不同,主要聚集区分布在山东省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结论1970-2013年山东省肝癌死亡发生了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趋势以及其地理空间聚集性,进一步探索肝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肝癌区域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癌 死亡率 空间聚集性分析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对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3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剂量分别为0.2、1.0和2.0 Gy/min,照射剂量为0、1、2、4和6 Gy,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1个基因(CDKN1A、MDM2、PCNA、FDXR、GADD45A、PHPT1、ASTN2、TNFSF4、POLH、GDF-15和PPM1D)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剂量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结果不同剂量0.2、1和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后,辐射诱导的11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R2=0.744~0.998,P< 0.05);0.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2 Gy后,CDKN1A、FDXR、PHPT1和TNFSF4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和2 Gy/min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5.73、2.44、2.77、3.53、2.68、2.43、2.05,P< 0.05);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6 Gy后,PPM1D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组(t=3.82、2.54,P< 0.05);不同剂量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由2~3个基因组成,回归方程的R2值为0.951~0.976(P< 0.05)。结论在0.2~2 Gy/min剂量范围内,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辐射诱导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 标签: 电离辐射 基因表达 剂量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死亡变化趋势,探索可能的政策效应。方法基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得出的2004—2018年间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数据,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分年龄段人口数计算标化死亡,使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04—2018年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死亡变化趋势。结果2004—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整体死亡率由40.02/10万下降到22.00/10万,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为-4.28(95%CI:-5.35,-3.20,P<0.001);2004—2006年间死亡的年变化百分比(APC)为-9.20(95%CI:-15.63,-2.28,P=0.017);2006—2013年间死亡下降速率放缓,APC值为-1.56(95%CI:-2.78,-0.33,P=0.020);2013—2018年间死亡再次快速下降,APC值为-5.99(95%CI:-7.52,-4.43,P<0.001)。女生、乡村、东部地区、10~14岁、1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以及伤害死亡变化趋势与整体基本一致;城市、中部地区儿童青少年死亡和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在2004—2018年间下降速率呈均匀下降趋势,其AAPC值分别为-3.59(95%CI:-4.38,-2.78,P<0.001)、-2.89(95%CI:-3.24,-2.54,P<0.001)和-6.66(95%CI:-7.64,-5.68,P<0.001)。结论2004—2018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持续下降,且在2011年后下降速率变快。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7-2012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在不同人群中的特征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从"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系统"中获取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主要出院诊断为AMI的病例,经过户籍地址整理、重报病例排查、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后,纳入≥25岁北京市户籍AMI出院存活病例64 355例。分析北京市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的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再住院变化趋势。结果2007-2012年≥25岁北京市户籍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的年龄标化为7.7%,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再住院随时间呈上升趋势(P<0.001),6年间从7.0%上升到8.5%,增加了21.3%。调整年龄后,女性AMI出院病例30 d再住院(8.4%)高于男性(7.4%),6年间男、女性的30 d再住院均呈增加趋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院病例的30 d再住院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院病例(P<0.01),有合并疾病病例的30 d再住院高于没有合并疾病病例(P<0.01)。结论2007-2012年北京市≥25岁户籍居民AMI出院病例30 d因冠心病再住院呈持续增加趋势,应加强AMI出院病例的二级预防,特别是在女性病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和合并多种疾病病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 再住院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胎政策后产后出血的变化趋势,分析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变化,探索性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发生。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某三甲医院常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8 784名产妇,收集产妇的一般情况、产检记录、分娩记录等资料,分析其产后出血、出血量变化趋势及相关高危因素变化趋势。结果2014—2018年产妇各年间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趋势整体呈不增加趋势,其中2017年的产后出血(16.9%)、严重产后出血(6.1%)、出血量(540.1±758.2)ml为各年间最高。2014—2018年,高龄产妇、多胎妊娠、产次≥2次、剖宫产史≥2次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产前血红蛋白含量≤110 g/L的产妇呈下降趋势,顺产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急诊剖宫产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胎盘娩出时间延长在15~30 min的占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及以上未发现明显趋势。结论2014—2018年某三甲医院产妇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变化趋势整体呈不增加趋势,但高危孕产妇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因此,应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并结合我国生育人群结构的变化,制订合适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工具,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 标签: 产后出血 产妇 出血量 变化趋势 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