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感知敏感性,即机体对心率、呼吸、血压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反应敏感性,与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了解内感知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内感知敏感性在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内感知敏感性升高与杏仁核异常激活相互作用,导致病理性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岛叶也可通过调节内感知调节情绪反应。同时,内感知还与基因及神经递质有关,这可能也是重要的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基于内感知调节在治疗焦虑中的应用,可通过呼吸聚焦调节呼吸内感知、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内感知相关脑网络以及使用脑电内感知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改善内感知,从而缓解焦虑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综上,内感知敏感性异常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内感知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有多种,但相关治疗机制不清。所以,今后的研究需深入探索内感知在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相关治疗的作用机理。

  • 标签: 焦虑障碍 内感知敏感性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交感性眼炎(SO)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SO患者28例3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25只眼,女性9例11只眼;年龄(51.61±12.02)岁。诱发眼8只,交感眼28只。外伤或手术后发病时间(46.10± 107.9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3只眼;自身荧光(AF)检查8只眼。病程早期、晚期分别定义为发病时间≤2、>2个月。回顾分析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诱发眼8只眼中,大片状视网膜下纤维化伴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色素增生5只眼(62.50%,5/8);"晚霞状"眼底3只眼(37.50%,3/8 )。交感眼28只眼中,病程早期表现为多灶性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盘水肿9只眼(32.14%,9/28);病程晚期表现为视盘周围(盘周)及周边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11只眼(39.29%,11/28),"晚霞状"眼底11只眼(39.29%,11/28)。Dalen-Fuchs结节10只眼(35.71%,10/28)。OCT检查,病程早期可见视网膜脱离和不规则脉络膜隆起;病程晚期可见盘周及黄斑大片隆起的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及视网膜层间囊腔。FFA检查,早期"针尖样"强荧光,晚期伴"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及渗漏;病程早期盘周"地图状"弱荧光,周边视网膜各象限存在点状强荧光病灶,病程晚期荧光增强。ICGA检查,中晚期FFA强荧光病灶为弱荧光。AF检查,边界欠清晰的点片状强弱AF病灶。表现为"晚霞状"眼底的8只眼,其视力轻度下降,为0.5~1.0;盘周黄白色病灶的9只眼,其视力显著下降,为无光感~0.1。结论SO病程早期可表现为与Vogt-Koyanagi-Harad综合征急性期相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病程晚期表现为盘周、黄斑及周边视网膜下持续存在的黄白色病灶。存在盘周黄白色病灶患眼视力显著下降;"晚霞状"眼底患眼视力轻度下降。

  • 标签: 眼炎,交感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简介:摘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主要由单基因变异导致免疫分子或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的一类异质性疾病,感染是PID的标志性表现。真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PID患儿潜在的免疫缺陷影响真菌感染的发展和结局,对这部分患儿早期识别并启动经验性和针对性抗真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各类PID有其不同的易感真菌谱系,对有真菌感染的PID患儿的研究极大促进抗真菌免疫机制的解析。现阐释PID常见易感真菌谱系和感染机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宫颈癌的放疗敏感性通常与基因、RNA调控、肿瘤微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近期众多研究不断探寻这些因素在宫颈癌放疗增敏中的机制,并在基础或临床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 标签: 宫颈肿瘤 辐射耐受性
  • 简介:摘要交感性眼炎(SO)是指单眼外伤或进行内眼手术后发生的双眼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自身抗原暴露导致的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FFA、ICGA、OCT等眼科影像学辅助检查。SO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易于反复,最终可能致盲。目前主要通过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了解SO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上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眼炎,交感性/诊断 眼炎,交感性/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ST)是一种体外定性或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能力的实验。随着耐药病原体的增多和耐药机制的变异,传统药敏试验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治的需求,因此基于待测病原体表型、基因型及其他耐药机制的药敏快检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本文论述了AST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有新技术对临床诊治指南的指导意义均应进行多方面评估和规范化。

  • 标签: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表型 基因型
  • 简介:摘要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而言,放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之一。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放疗抵抗往往是影响疗效的最大障碍,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放射敏感性标志物,对于发现其具体抵抗机制,改善疗效及预后有重大的意义,并可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增敏治疗提供思路及依据。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辐射耐受性 蛋白质类 RNA,长链非编码 微RNAs
  • 简介:科普剧是一种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以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本文就以我校师生创作的环保科普剧《去年的树》为案例,提出科普剧创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 标签: 科普剧 定义 特征 创作要点 案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活动性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 533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其中1 432例肺结核,男920例,女512例,平均年龄(37±14)岁;101例肺外结核,男60例,女41例,平均年龄(35±13)岁。同期选取1 445例在该院体检者为健康对照,其中男882例,女563例,平均年龄(37±20)岁。运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两组的IL-1β基因rs1143627、rs1143623、rs16944及rs2853550基因型,比较两组人群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进一步分层比较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病患者rs1143627 T>C(-3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随机选取53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7±15)岁,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后的高分辨率CT检查及评分,分析各SNP等位基因与结核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能有效检测4个SNP位点基因型。在4个SNP位点中,仅-3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活动性结核组rs1143627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为53.3%(1 634/3 06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8.7%(1 407/2 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0;95% CI为1.09~1.33;P=0.001 6)。其他3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1143623 G等位基因频率为59%(1 821/3 066)和60%(1 732/2 890),rs16944 G等位基因频率为51%(1 574/3 066)和52%(1 499/2 890),rs2853550 T等位基因频率为64%(1 964/3 066)和65%(1 875/2 89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肺外结核病患者-31位点T等位基因的频率(62.9%,127/202)显著高于肺结核病患者(52.6%,1 507/2 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3;95% CI为1.13~2.05;P=0.005)。高分辨率CT评分结果显示抗结核治疗前携带rs1143627 TT、TC、CC基因型患者的高分辨率CT评分分别为26.6、13.9和13.3分,抗结核治疗2年后,携带rs1143627 TT、TC、CC基因型患者的高分辨率CT评分为14.7、6.6和5.4分,表明携带rs1143627 T等位基因的肺结核患者病情更为严重。结论IL-1β基因-31位点T>C的SNP与活动性结核易感性相关,其T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且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患肺外结核。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多态性,单核苷酸 结核 疾病易感性
  • 简介:摘要疼痛敏感性和疼痛诊疗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文章介绍实验室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QST)以及疼痛敏感性调查问卷(Pai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PSQ)两种疼痛敏感性评估方法,通过测定冷、热、压力及机械痛等痛觉阈值或个体根据过往经验和/或主观想象对描述的不同类别疼痛强度进行评分以预测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全面分析P2X受体和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等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焦虑、抑郁、性别、睡眠、年龄、饮食、BMI、种族、社会和医疗经历等疼痛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准确评估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为精准化镇痛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疼痛敏感性 基因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阻塞反复发作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目前,遗传因素对OSAS的影响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其中基因突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迄今国内对于基因突变导致OSAS遗传易感性增加的认识尚不充分。笔者现围绕近年来国内外OSAS遗传易感性及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OSA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未来OSAS易感人群的筛查、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新靶点。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遗传易感性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magic-4D多元精华液(miniHA、乙酰化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交联聚合物)对敏感性皮肤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试验于2019年4月2~3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化妆品皮肤科学实验室,纳入敏感性皮肤女性受试者33名,年龄18~65(43±9.5)岁。采用左右面部对照方法,每日早晚洁面后,试验侧用新型透明质酸Hymagic-4D,对照侧用大分子透明质酸。试验前、试验7 d、14 d、28 d随访,内容包括医师评估、无创皮肤生理指标测量、VISIA图像采集及受试者自评。结果使用产品7 d、14 d、28 d,试验侧皮肤测量a值分别为8.54±3.08、8.87±3.21、8.39±3.21,低于对照侧9.48±3.09、9.51±3.30、9.03±2.95,两侧比较,t=7.00,P<0.05。7 d、14 d、28 d,试验侧皮肤粗糙度评分、干燥度评分、红斑评分均比使用前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侧(P<0.01)。皮肤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流失、pH值、L值、乳酸刺痛试验总分,两侧面部皮肤较均使用前明显改善(t=4.75,P<0.05),两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 ,P>0.05)。结论透明质酸Hymagic-4D对敏感性皮肤人群具有一定的屏障修复和辅助红斑消退作用,在减轻敏感性皮肤的炎症方面优于透明质酸。

  • 标签: 皮肤 透明质酸 炎症 敏感性皮肤 皮肤屏障
  • 简介:摘要如何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是目前放射治疗面临的瓶颈之一,靶向治疗是目前可选的放疗增敏手段中特异性高、不良反应小的一种方式。ErbB家族蛋白是一类参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并能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的重要靶点蛋白。本文将从DNA损伤修复、细胞再氧合、细胞周期再分布及肿瘤再增殖四个方面阐述ErbB家族蛋白与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关系。

  • 标签: 肿瘤 ErbB蛋白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进行筛选与评价。方法2019年6 - 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职工中招募40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4种敏感性皮肤用防晒化妆品(标记为产品Ⅰ、Ⅱ、Ⅲ、Ⅳ)的人体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将4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面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2种产品,于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评估红斑、水肿、脱屑情况,采用仪器无创检测经皮水分丢失、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黑素含量、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于受试者背部涂上述2种产品,采用紫外日光模拟仪进行防晒指数(SPF,12例)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11例)测定。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非参数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结果斑贴试验显示,防晒产品Ⅲ仅发生1例1级反应,产品Ⅳ未发生阳性反应,安全性高于另外2款产品。主观安全性评价显示,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红斑程度均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号秩检验,Z = 4.73、4.82,均P < 0.05)。客观功效性评价显示,使用防晒产品Ⅲ、Ⅳ前及使用2周、4周时表皮失水率、角质层含水量、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表皮失水率(30.05 ± 1.47、30.37 ± 1.28)、黑素含量(112.58 ± 7.34、103.47 ± 5.48)均低于使用前(均P < 0.05),角质层含水量(62.35 ± 2.67、63.72 ± 2.54)均高于使用前(均P < 0.05)。使用4周时,产品Ⅳ组黑素含量(103.47 ± 5.48)与产品Ⅲ组(112.58 ± 7.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45,P < 0.05)。产品ⅣSPF值、PFA值(51.8 ± 2.9、10.1 ± 1.2)均高于产品Ⅲ(31.5 ± 2.6、7.4 ± 0.7,t = 15.34、24.66,均P < 0.05)。结论综合应用封闭型斑贴实验、长期试用试验、防晒指数测定等方法可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防晒功效。

  • 标签: 防晒剂 评价研究 有效性研究 防晒系数 敏感性皮肤 安全性
  • 作者: 任佳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300
  • 简介:目的:分析对面部敏感性皮肤中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6月入院治疗的84例出现敏感性的皮肤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保湿修复方式,观察组则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美容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整体有效率要求比常规组高出很多,通过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产生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要比常规组低出很多(P<0.05),显示观察组中患者个人恢复状况理想。结论:使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患者个人的皮肤改善状况以及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十分理想,具备理想的推广意义。

  • 标签: 面部敏感性皮肤;护理干预;医学护肤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沉默解耦联蛋白2(UCP2)联合辐照对Siha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为宫颈癌放疗增敏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UCP2 siRNA转染入Siha细胞后进行X射线照射,通过集落形成、CCK-8、流式细胞实验来验证UCP2对Siha细胞辐射敏感性作用,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的产生来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表明Siha细胞经辐照后UCP2表达增加。成功构建UCP2沉默模型,沉默组(siUCP2)D0、Dq、N、SF2分别为1.54、1.31、2.31 Gy和0.52,空白对照组(mock)分别为2.50、3.64、4.30 Gy和0.83,阴性对照组(siNC)分别为3.34、2.16、1.91 Gy和0.69,沉默组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0.62和0.46,并且沉默组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13.2,P<0.05);辐照后沉默组细胞凋亡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14,P<0.05);照射后12 h,沉默组的ROS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9.10,P<0.05);照射后24 h,沉默组的Siha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8.87,P<0.05)。结论UCP2沉默后的Siha细胞辐射敏感性增强,并且可能会成为宫颈癌细胞辐射增敏的新靶点。

  • 标签: 宫颈癌 RNA干扰 解耦联蛋白2 细胞凋亡 辐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SR)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7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某钢铁厂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人群中,筛选接触噪声工龄≥3年、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的研究对象选择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听力测试中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25 dB的匹配标准选择为对照组,筛选出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76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场所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对研究对象的GSR基因的3个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IHL的关系,及调整协变量后不同多态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以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层后,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0.28±8.00)岁,接噪工龄为(18.71±8.92)年,研究对象接触噪声水平为80.05~93.35 dB(A),CNE为86.83~107.92 dB(A)·年。与对照组比较,听力损失组、CNE、饮酒和噪声接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接噪工龄、吸烟、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和双耳语频平均听阈水平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吸烟、饮酒、高血压等因素后,在共显性模型下,与携带GG基因型比较,携带rs1002149 GT、rs2251780 GA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更高(OR=1.558,95%CI:1.028~2.361;OR=1.550,95%CI:1.020~2.355,P<0.05);与携带TT/GT基因型比较,携带rs1002149TT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更高(OR=1.494,95%CI:1.002~2.228,P<0.05);rs3779647位点基因型与患NIHL风险无关(P>0.05)。在LAeq,8 h>85 dB(A)分层下,与携带GG基因型相比,携带rs1002149 GT基因型、rs2251780 GT基因型发生NIHL风险更高(OR=1.801,95%CI:1.093~2.967;OR=1.720,95%CI:1.050~2.817,P<0.05)。对rs1002149和rs2251780两个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未发现与NIHL的易感性有关(P>0.05)。结论GS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NIHL发生的易感性有关。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 易感性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组蛋白修饰在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可以在参与招募DNA损伤修复因子、创建染色质开放结构和建立组蛋白抑制性标记等方面影响细胞对辐射的应答。同时,调控组蛋白修饰方式可以影响DNA损伤修复的过程,进而影响辐射敏感性。本文就组蛋白修饰影响DNA损伤修复过程与辐射敏感性的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组蛋白修饰 DNA损伤修复 辐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严重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与脓毒症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CD14、Toll样受体(TLR)、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IL-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在脓毒症早期预测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启示作用。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脓毒症 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