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学位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差异,了解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探讨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方法,于2020年7月收集北京地区某医学院校2013年至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不同学位类型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差异。结果该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总体就业率达到95.9%(2 630/2 743)。其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高度集中于医疗卫生单位[65.0%(868/1 336)],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就业去向相对均衡。与性别、毕业生来源等因素相比,学位类型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的影响更为明显。经无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学术型学位硕士比专业学位硕士更可能到除医疗卫生单位以外的其他渠道就业。以医疗卫生单位为参照,学术硕士选择其他渠道的回归系数分别为:出国出境(0.889)、机关事业(0.611)、高教科研(1.121)、国企三资(0.429)、民企其他(0.406)、升学(1.187) 、暂未就业(0.812),P值均<0.05。结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就业质量较高,但药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存在结构性障碍。

  • 标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 就业结构 就业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与校正MEWS预测普外科术后患者去向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普外科术后1 160例患者,收集患者转入病房72 h内的生命体征、神志、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数据,使用MEWS和校正MEWS分别评估。计算该期间两种评分的最高评分结果,观察患者的去向。比较两种评分预测患者去向的相关预测指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预测患者去向分辨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转入ICU患者的校正MEWS高于MEWS。以收住ICU为预测目标时,M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6(95%CI为0.973~0.998),最佳截断值为3分,此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903;校正M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1(95%CI为0.978~0.995),最佳截断值是5分,此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943;校正MEW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ME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MEWS评估患者转入ICU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高于ME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MEWS评估患者转入ICU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MEW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校正MEWS比MEWS更能反映外科术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值得在普外科病房中推广应用。

  • 标签: ROC曲线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普外科 手术后
  • 简介:摘要汉语言文学自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而文言文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言文学这些文科类专业,也有很多优秀的毕业生走上社会进行就业,但是汉语相关专业就业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专业不对口情况严重,专业能力对就业的影响不大,实践对择业、工作或学习的影响不大。本文在分析影响汉语文言文学专业就业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汉语 文言文学 就业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当前中医药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就业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星工具,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2013至2017届384名毕业生为对象,对其就业心理和状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19.0对结果行卡方检验或线性趋势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74份,回收率为97.4%。学生就业时考虑较多的因素是专业对口(77.01%,288人)、薪酬待遇(75.67%,283人)和发展前景(69.52%,260人);其中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犹豫矛盾(50.8%,190人)和焦虑急躁(25.13%,94人)。研究发现,就业心理与家庭情况、学生类别、学生气质和在读期间表现具有相关性。结论学生具有不同就业心理,可以通过完善职业规划、拓宽就业渠道、梳理就业政策、补好专业短板、提升综合能力等,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可以通过拓展实践基地、提供就业辅导、完善教育资源、加快第二课堂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标签: 就业心理 就业质量 医学生 中医药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常态下普通高校就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学院办学理念相对落后,社会认同度偏低,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欠缺,学生就业观念不甚合理等。我们提出了改进教育方式加强人文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利用项目载体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建设实践基地,培养职业素养等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途径。

  • 标签: 大学生就业 软实力 培养措施
  • 简介: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存在的就业协议充当劳动合同、招聘歧视等问题出发,从个人、社会、法律机制和立法保护方面,分析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建议和完善临沂市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等相应的对策,进而更好的保障临沂市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 标签: 大学生 招聘歧视 权益保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高校医学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初步拟定评价指标。选择9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3轮函询,并确定一、二、三级指标及权重。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749(>0.700),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28和0.212(P<0.001)。最终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和66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高校医学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各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83、0.250、0.200、0.108和0.15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医学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多维性,可为将来医学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有待于在实证中进一步探索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 标签: 医学研究生 就业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3 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CI:1.29~1.65)和1.33倍(95%CI:1.18~1.50)。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 标签: 流动人口 睡眠状况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给了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即使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因为各种原因仍然对自己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没有心理准备面对社会也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合理的规划与分析。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学校,学术乃至社会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 标签: 大学生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从饮酒的角度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失眠、社会压力状况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结果共有48 499名样本纳入分析,我国就业流动人口从不饮酒、少量饮酒、过量饮酒的比例分别为48.3%、41.8%和9.9%。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失眠率为28.6%,其中男性流动人口失眠率为25.8%,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率为32.3%;45~59岁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失眠率(32.2%)高于18~44岁年龄组(2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从不饮酒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的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40和1.53;少量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28和1.53,过量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均为1.46;少量饮酒的18~44岁和45~59岁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41和1.27,过量饮酒的18~44岁和45~59岁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55和1.37。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与失眠均具有关联,过量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高于少量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

  • 标签: 失眠 饮酒 流动人口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在校医学专业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业意愿。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597名本科医学生和2 088名医学专科生毕业后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意愿及相关原因,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描述和有序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在校生基层就业意愿较低(14.9%),专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较高(56.02%)。其中阻碍基层就业的前三位因素为个人发展机会少、工作条件差、待遇不好。培养基层人才最有效方法为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吸引人才最佳措施为制定更优惠的综合政策。结论现阶段临床医学在校生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意愿不强,应从改善基层福利待遇、提供发展机会、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升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意愿。

  • 标签: 医学 在校生 基层就业 意愿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络技术为代表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思维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大数据在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滞后、挖掘手段落后、对就业数据的关注运用程度低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 标签: 大数据 大学生 就业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陕西省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专业观,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提供指导依据。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对陕西省320名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专业认知态度、就业意向和职业规划。采用描述性统计和χ2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专业认知态度方面,82.4%(257/312)的学生选择本专业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兴趣、家长意见和方便就业;96.2%(300/312)的学生对本专业表示很喜欢、较喜欢或一般。在就业意向方面,73.4%(229/312)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90.1%(281/312)的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在职业规划方面,60.3%(188/312)的学生选择从事临床康复工作。男生选择较难和很难就业的比例低于女生[64.5% (80/124)比79.3%(149/188)],选择较易就业的比例高于女生[29.8% (37/124)比18.6%(35/18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影响学生专业观的内在优势因素是学生自身的实践技能强、热爱专业;劣势因素是就业期望过高,职业规划不清晰。外在机会因素是"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威胁因素是人才需求层次提高,就业性别因素差异等。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从事基层康复工作。康复机构要改善康复治疗师执业环境,为其提供利于专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 标签: 康复治疗 专业观 就业情况 影响因素 SWOT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从个人相关因素、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了解江苏省内居住于社区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就业情况,从而确定影响其伤后就业的因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脊髓损伤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潜在方法。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基于国际脊髓损伤(InSCI)社区调查—中国江苏项目,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社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总体健康和幸福感评价等方面。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就业相关基本情况,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1月至12月,共收集问卷726份,其中541份通过电话访谈、152份通过网络链接以及33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外出时是否有人照顾(OR=0.405)、损伤时年龄(OR=0.949)、个人因素(OR=1.068)、活动和参与(OR=1.034)以及环境因素(OR=1.043)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从事带薪职业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居住在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率较低(22.80%),活动受限和环境障碍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全面的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足够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 标签: 脊髓损伤 社区调查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就业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在医学类研究生视角下调查分析申请-考核制与其他不同招生途径相比,对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聘就业与发展的影响,调查不同类型研究生对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途径的认可度与期望值,旨在评估及优化现有的申请-考核制招生途径。方法通过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不同阶段和类型医学研究生对申考制相关问题的看法。利用Excel和SPSS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完成论文发表方面,申考制博士倾向于在读前两年[38.71%(12/31),35.48%(11/31)]完成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而统招和硕博连读博士生多于第二年[33.33%(10/30)]和第三年[40.54%(15/37)]完成论文发表(P=0.021)。在申请阶段所需材料对博士阶段科研的价值上,74.19%(23/31)申考生和48.65%(18/37)硕博连读生认为科研成果帮助最大,而统招生认为带来最大助力的是外语[26.67%(8/3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申考制招生的公平性认可方面,71.53%(304/425)研究生认为是公平的,硕士阶段所在院校(P=0.001)和硕士学位性质(P=0.001)显著影响研究生对申考制公平性的认可度。结论申考制博士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与学术成果方面均有优势,对提升我国高水平医学类科研人员的储备作用显著,在医学类研究生群体中的认可度与影响力均较高。未来将优化申考制,打造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类博士招生途径。

  • 标签: 申请-考核制 科研竞争力 研究生 博士招生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我国营养学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2008届至2020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信息、现工作情况和对本专业职业发展的认识等。结果61.7%(158/25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37.8%(97/256)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95.3%(244/256)的毕业生认为高学历能一定程度提高就业竞争力,89.8%(230/256)的毕业生认为持有注册营养师证书对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医院营养科[31.6%(50/15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系统事业单位[24.7%(39/158)]、食品/营养/健康管理/医药企业[24.1%(38/158)]为主。就业于医院的毕业生跳槽率最低[28.0%(14/50)],食品/营养/医药企业最高[73.7%(28/38)]。结论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医院营养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健康管理/医药企业,医院营养科的专业符合度和稳定性较高,较高学历和注册营养师证书被认为对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本科生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就业 调查
  • 简介:摘要Lavanya Vijayasingham及同事认为,与就业挂钩的健康筹资和福利体系可能会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选择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4级和2015级28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144名学生设为试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2014级142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的出勤率、发言率、交作业率、优秀率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94.8%比79.1%,92.4%比57.0%,89.3%比76.2%,61.8%比40.1%), (82.08±7.70)分比(71.37±5.00)分],且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同意和非常同意课程知识内容印象深刻[84.7%(122/144)]、课堂活动师生参与充分[84.7%(122/144)]、课堂活动互动积极[83.3%(120/144)]等占比较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积极性。

  • 标签: 社会医学 人才培养 就业 教学模式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学习及心理状态与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关系。方法2017年通过横断面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毕业年级临床医学生821人进行基层就业意愿、学习及心理状态以及就业计划调查。学习及心理状态调查使用自设问卷。使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发放问卷810份,753份问卷纳入分析。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为(4.61±2.24)分(最高分为10分)。实验班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更低(高考入学成绩更高的学生分组)(P<0.05),学习压力更大的学生以及医患矛盾压力更大的学生更加不愿意前往基层就业(P<0.05)。就业计划方面,重视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更愿意前往基层医疗单位,而重视薪酬的毕业生较少愿意前往基层医疗单位(P<0.05)。结论提高前往基层医疗单位的激励政策、积极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压力疏导和增加医患沟通培养,对提高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医学生 就业意愿 基层就业 学习压力 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