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公正执法是检察理念的核心要素,维护人权是检察执法的本质要求,保障发展是检察执法的重要使命,程序正当是检察执法的基本路径。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检察执法中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有机统一。

  • 标签: 执法理念 公正执法 维护人权 保障发展 程序正当
  • 简介:经济发展与贪污贿赂犯罪的关系刘守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与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局面极不协调的现象之一是,贪污贿赂犯罪现象严重。铲除腐败、净化社会风气,为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是我们举国上下的希翼...

  • 标签: 贪污贿赂犯罪 经济发展 效应论 社会转型 国家工作人员 经济发展过程
  • 简介:<正>1991年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进行民事诉讼监督作出了几条具体的规定。它标志着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行政、民事三大诉讼全面监督已经开始起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检察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必要对现阶段民事诉讼监督的具体属性及特点,如何实施和前景作些

  • 标签: 最高人民检察院 诉讼监督 法律监督 人民法院 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简介:指令再审性质上是一种审判监督机制,支撑该制度的基础主要是司法系统的等级构造、实质正义的诉讼观、"自治"的审判监督观、"两难"的司法效率观、集体责任的司法机制。现行指令再审的制度设计暴露出深层次的病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诸多程序问题没有得到明确规范。制度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废除其中有悖于诉讼法理的制度因素,保留可能发生积极效果且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控制和保证指令再审发生的合理性,并对其程序问题进行规范完善。

  • 标签: 指令再审 审判监督 上级法院 司法机制
  • 简介:与人类权利现象的起源和内涵一样,在历史上,罪犯权利是随着以法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近代法观念而成长起来的;在理论上,罪犯权利则是由罪犯首先是作为人的罪犯、罪犯具有公民资格、社会对罪犯矫正的需要等所决定的.罪犯权利以不断发展的人权和公民权为主要基础,同时有着自己的确立原则和特点.我国的罪犯权利保护已初步进入法制化轨道,但许多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完善.

  • 标签: 人权 公民权 罪犯权利 权利保护 监狱法
  • 简介:索贿以行为人主动索取为已足,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必要条件、也不要求具有勒索性和胁迫性.具体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勒索他人构成索贿;乘他人有求于己之机主动索要财物也是索贿;单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财物而不以为他人谋取某种具体利益为交换的也构成索贿,此种单纯索贿因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构成要件而在定罪上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蕴含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索贿 索取 职务 单纯索贿
  • 简介:补充侦查徐益初补充侦查,是刑事案件侦查终结后的一种补救措施。刑事诉讼活动中,公、检、法三机关往往为退回补充侦查发生争执。补充侦查带来被告人羁押期限延长的问题,一直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所关注。如何对待补充侦查,其中有立法完善问题,也有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

  • 标签: 退回补充侦查 检察院 国家安全 人民法院 安机关 证据不足
  • 简介:侦查机关、侦查人员之工作效果,依赖其具有的犯罪侦控能力.在市场化、数字化、全球化之当今社会,全面提高犯罪侦控能力尤为重要与紧迫.本文从犯罪侦查能力、犯罪识别能力、犯罪讯问能力与犯罪控制能力等方面具体诠释犯罪侦控能力,分析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之问题.

  • 标签: 犯罪侦控能力 犯罪侦查能力 犯罪识别能力 犯罪讯问能力 犯罪控制能力
  • 简介:贪污罪孙谦陈凤超修订后的刑法吸收了自1979年刑法以来有关贪污罪刑事立法的成功经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调整了贪污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将贪污罪与贿赂罪归属同类客体,在刑法分则中单独立章。二是明确了贪污罪主体的...

  • 标签: 贪污罪 公共财物 非国家工作人员 行为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非法占有
  • 简介:一、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的界定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对业经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庭审结束以前,发现指控的犯罪人,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以及刑事责任等事项有错漏,而依法予以改变、追加或撤回的职权。它与起诉权、不起诉权相并列而作为公诉权一项独立...

  • 标签: 检察机关 公诉变更 被告人 提起公诉 公诉权 刑事诉讼法
  • 简介:证据法学所研究的“情态”是指提供口头证据者在陈述时外显的各种下意识反应和活动。情态信息是一种主要依靠直觉进行认知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的对应伴生关系,具有客观表达证人内心活动的特性,在刑事诉讼领域可被用于辅助判断人证的可靠性,也可被用作侦查线索和少数特殊案件中的实质证据。情态证据在我国尚不具备形式合法性,其不具证据资格且使用不规范。通过对情态信息的实质性和证明价值的分析,可以发现情态应当具有证据资格,其证据类别应属于物证。同时又由于情态自身具有即时性、不确定性和解释的多义性特征,因此,对情态证据应当采限制使用原则。

  • 标签: 情态 下意识活动 辅助证据 实质证据 限制使用原则
  • 简介:证据构造强调对赖以定罪的全部证据作"纵断的、立体的、有机联系的"分析,包括对证据如何产生予以关注,并主张以物证为中心的证据判断模式。证据构造于再审程序中运用,主张"证据构造分析——证据再评价——(加上新证据后的)综合评价"的分阶段证据分析方法,使再审程序中对证据事实的分析评价具有"可视性",以防止法官的恣意。同时禁止法院改变证据构造或加强原有证据证明力评价。在一审程序中,同样可以使用证据构造分析方法,同时限制法院改变证据构造。日本的证据构造对我们有借鉴价值。其中有的问题,如证据构造改变禁止,是新的理论课题。鉴于不同的制度背景,证据构造的内容需要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 标签: 证据构造 分析判断 诉审同一 正当性 可视性
  • 简介:由于科技的发展,与传统不同,证据出示出现"图示化"的特征。许多用作说明或解释的视听辅助材料,以其独特的证明价值进入诉讼,却无法归入传统的证据种类,面临合法性质疑。建立示意证据制度能有效缓解其内在紧张关系,但当其会误导裁判者、混淆争点、浪费资源时可裁量将其排除。

  • 标签: 示意证据 证据能力 视听资料 证据种类
  • 简介:脱逃罪的主体齐文远刘代华修订后的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规定与原刑法第161条规定的脱逃罪罪刑规范在主体条件上有无差别,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修订后的刑法,构成...

  • 标签: 脱逃罪主体 犯罪嫌疑 被告人 新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适用法律
  • 简介:再犯制度立法完善莫洪宪再犯是我国刑罚裁量中的从严处罚制度之一,也是重要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之一。正确认识再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科学地运用刑罚手段同再犯现象进行斗争,对于惩罚罪犯,降低重犯率,增强预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再犯的概念及特征再犯概念源...

  • 标签: 重新犯罪 从重处罚 《决定》 徒刑以上刑罚 刑满释放 过失犯罪
  • 简介:我国现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与防治对策陈继南,熊健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贪污贿赂犯罪居高不下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以江苏为例,检察机关1994年立案侦查此类犯罪案件比上年增加26....

  • 标签: 贪污贿赂犯罪 原因与防治 我国现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检察机关
  • 简介:指纹鉴定在司法活动中应用广泛,通常作为证据线索为进一步的侦查活动指明方向,或者和其他证据材料相互印证共同证明案件事实,但是在只有指纹证据材料的情况下,案件的事实该如何认定,审查逮捕工作中又当如何看待这些单独的证据材料,即单独指纹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究竟有多大.本文在对我院近年来办结的单独指纹案件深入调查基础上,为下一步的检察工作尤其是审查逮捕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 标签: 审查逮捕工作 证据材料 指纹鉴定 应用 案件事实 司法活动
  • 简介:刑事检察理念的更新是检察机关适用新刑事诉讼法的观念保障。新刑事诉讼法中以人权保障和法律监督为核心的理念仍然被以惩罚和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为中心的观念所桎梏。

  • 标签: 刑事检察理念更新 新刑诉法实施 博弈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