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既没有法律也没有国家的时候,强制就已经存在。它仅仅从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国家的暴力。一切人类集体过去和现在都在同社会危害性行为作斗争。在氏族制度下,无论在集体内部还是在集体外部,都曾经有过对社会有危害性的、并且社会与之作斗争的的行为。有史以来,剥夺他人生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血亲复仇 刑罚方法 强制措施 近亲属 血族复仇
  • 简介:最近几年,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上的人格实质上是阶级划分和组织社会的工具,因此,在罗马法上人格具有公法性质。事实上,阶级划分与人格分属政治与法律两个不同领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阶级等级划分不是人格制度之结果,而是人格区分之前提。阶级划分与人格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同阶级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人格,而相同阶级的人人格却可能迥异。人格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反映,其功能是确定交易资格,调和身份等级与商品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

  • 标签: 罗马法 人格 阶级划分 交易资格
  • 简介:目次一、两种对立性解读及存在的问题(一)一个已经死亡的条款(二)一种分享根本法荣光的规定(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二、规范内涵与立法目的(一)规范内涵(二)立法目的三、宪法界限及效力表现形式(一)宪法界限(二)效力表现形式四、结语:限缩解释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成熟以及公民的权利意识沛然兴起的历史情境下,如果有谁还讨论阶级斗争问题,那就极容易被斥责为严重地背离时代潮流了。然而,作为一个法学者,且不论其政治见

  • 标签: 阶级斗争条款 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 法教义学
  • 简介:<正>什么是法的本质属性?这是法学理论研究中必须回答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早就明确、科学地对此作了回答: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此提出种种"质疑",抛出一个个"新观点",例如,他们说什么:"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法律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只有社会性而无阶级性",等等,把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弄得混乱不堪,使得法学研究的方向一度模糊不清。因此,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新认识法的本质属性,即法的阶级性问题,澄清错误认识,以坚持和发

  • 标签: 阶级性 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 社会性 工人阶级 社会主义法
  • 简介:<正>刑事政策概念的提出及其系统思想体系的形成,乃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刑法学、刑事社会学、刑事人类学、监狱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产物。客观地说,刑事政策成为预防与惩罚犯罪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人类对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因此,研究资产阶级刑事政策的历史发展,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

  • 标签: 刑事政策 犯罪率 刑罚 保安处分 刑法典 资产阶级
  • 简介:2003年3月,在美国岭南基金会惠助下,我得以再次游学美国。虽然继续冠以“访问学者”之名,但是,自己始终认为是在游学。游学,意思当然是指暂留学习,而所谓暂留学习,就是“学生”的一件事情了——不论“学生”的岁数有多大。

  • 标签: 法律教育 有产阶级 经济基础 社会正义 金钱观
  • 简介: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力图把它的法和道义结合在一起。因为在那个时期资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所以它能够宣称自己的法和它所适用的刑罚是“自然法”,是理性的要求,是绝对的命令。在与封建法作斗争的时期,资产阶级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因而使资产阶级法享有道义上的威望。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能够宣称由资产阶级国家所适用的刑罚是合

  • 标签: 刑罚理论 十九世纪初 刑罚制度 剥夺自由 阶级利益 人民群众
  • 简介: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产阶级向赤裸裸的法西斯专政寻找出路。同时,法西斯“理论家”抛弃了社会学派观点中残留的自由主义因素,寻觅其中纯属反动的成份,从而抛出了自己的刑罚论据。刑法中刑罚的目的与任务方面的法西斯纲领,首先在意大利得到官方的表现。1927年法西斯意大利的司法部长罗柯把刑法典草案提交意大利议院讨论时所持的观点是:刑罚的基本职能,即一般预防,是与犯罪作斗争的主要手段;同时,在特殊预防方面,也适用“保安处分”,这

  • 标签: 刑罚制度 保安处分 特殊预防 资本主义总危机 犯罪学家 长罗
  • 简介:<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间,是中华民族在法律实践活动方面既有辉煌业绩又有众多教训的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此阶段的法律实践活动常常给人以一种含混模糊、节奏不明、临时过渡性的感觉。这样,就给概括当时法律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和宏观样式造成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我还是试图用简洁

  • 标签: 实践活动 无产阶级 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 资本主义 表现形式
  • 简介: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考察国家权力对身体治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制度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试图构建出阶级态的身体。从具体的土改实践来看,土改通过"划阶级"和"诉苦"充分调动阶级身体之间的暴力对抗,逐渐背离了土改制度表达的对待身体的态度。共产党通过土改中的技术,从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建构出阶级化的身体,并通过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组织起大多数身体,将其纳入到国家权力管控之中。

  • 标签: 权力阶级 身体治理 土地改革
  • 简介:如何建立有质量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机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热点问题。当前教育政策的缺失和'无能'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通过梳理分析我国教育政策与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围绕当前教育改革这一现实需求,提出我国教育政策与机制发展的可能出路。

  • 标签: 教育政策 教育机制 合法 合理
  • 简介:刑罚最直接的目的确是惩罚,但并不是进行教育与感化就背离了惩罚的初衷,因为在我国进行刑事处罚的主要方式除死刑外就是限制人身自由。也就是说,只要被判处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者被强制性限制了人身自由,就是在严格执行刑事处罚规定。

  • 标签: 刑罚 教育 人身自由 中国 监狱制度
  • 简介:本文提出的教育研习是培训未来教师过程中的一种独创,也是对教育实习的全新功能开发.作者就教育研习的理论依据及其目的,教育研习的任务、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 标签: 实习 反思 训练
  • 简介:在高等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是一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有自身的特点,如果运用得当,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从而体现出诸多教育价值。

  • 标签: 法学教育 模拟法庭 教学法 教育价值
  • 简介:历史上教育权曾发生过若干次转移,或源于社会政治之变,或基于教育发展所需,经历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之间的权力再分配。教育权的前两次再分配是教育权由家庭向社会、由民间向国家的转移,反映的是教育规模扩大以及教育作用提升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与民间、市场之间关系调整中发生的世界性公共教育重建运动,使教育权又面临新的结构调整。这次的教育权再分配源于国家对教育的过度控制所导致的国家与民间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了教育权由国家向民间的反向转移趋势。我国历经30余年的简政放权改革意在重构国家与教育的关系,涉及权力由政府向民间及学校的转移,是教育权的一次再分配。教育行政化的倾向直接阻碍了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入进行,为解决这一具有复杂动态性的当代教育问题,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重新界定简政放权的内涵,并逐步实现其既定的目标。

  • 标签: 教育权再分配 教育体制改革 简政放权 教育行政化
  • 简介:在当代中国归属于大学本科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除为法律职业市场提供合格产品之外,还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性情的个人和优良政治观念的好公民,法律职业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构成了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双重主题。通识教育的副产品——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等修辞训练是法律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通识教育所包含的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则是针对法律职业教育的高度形式理性化、价值立场缺失以及非政治化等病症的解毒剂。

  • 标签: 法学本科教育 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 简介:家弘教授开《茶座》邀我品茶。我以为凡儒道佛界,儒为教,佛为道,禅为尊。尊者之最高境界乃禅言:“喝杯茶吧”。我喜欢茶,到《法学家茶座》,就不敢言“品”,充其量只能归于《红楼梦》里妙玉划分的“解渴”类。茶分红绿、凉热,我并无特别偏好,渴了就喝。往往是早晨沏一杯新茶,到晚间离开办公桌时还没喝上一口,倒掉可惜了,

  • 标签: 中国 教育理论 教育产品 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