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社区公共物品网络治理供需双元割裂、利益博弈的形成原因、繁冗复杂的治理过程、个性异质的民众需求等诸多因子,凸显了社区公共物品网络治理冲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公共物品网络治理冲突的归因主要涉及网络治理结构的固有属性和个体特征以及治理主体的有限理性和个体理性。社区公共物品网络治理冲突中蕴含的网络治理理论、冲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是阐释冲突的理论基础。构建系统完备、协调高效的治理结构框架,“多维点-主体线-环节面”是社区公共物品网络治理创新及其冲突治理实践的重要方向。

  • 标签: 社区治理 公共物品 网络治理 冲突
  • 简介:养老需求复合化与照料资源碎片化的矛盾是现今社会照料领域的一个常态化问题,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制约着老龄事业的发展和老龄政策的实践效果“。整合照料”作为一个新的照料理念,发展至今在国外已形成相对制度化的做法。系统剖析“整合照料”的理论框架、综合考察“整合照料”的实践形式、分析“整合照料”的政策启示,对于更新社会服务理念,科学合理地构建与发展新时代中国本土化的照料制度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参照价值。

  • 标签: “整合照料” 医养结合 理论框架 实践形式 政策意义
  • 简介:空气污染是当今世界性治理难题,它涉及多层级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虽然既有的合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等理论为治理空气污染问题提出了有益设想,但仍有不足。多层级治理理论主张在维护现有制度框架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协调、统筹各个层级行为主体的活动来实现有序、高效的合作,这也就重新强调了为它们所忽视的政府治理和制度框架秩序,进而实现了超越。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其多层级的制度框架又使得它陷入了空气污染治理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印度必须加强政府与社会治理,同时推动合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的升级,以此来完善多层级空气污染治理制度框架

  • 标签: 多层级治理 合作治理 网络化治理 印度 空气污染
  • 简介:本文从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和福利供给手段多元化的双维度视角,梳理了传统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发展历程,发现传统的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忽视了供给手段的多元化,基于供给主体多元化的传统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已经遇到发展瓶颈。欧洲福利国家从积极的给付福利国家向规制福利国家的转型中,作为福利供给手段之一,规制的再分配功能以及再分配过程中的规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福利供给体系有着重视规制功能的传统,而且有着社会主义整合与强调孝道等传统规范的特点。本文在中国情景下,通过强调规制的福利功能,导入了福利供给手段多元化视角,建构了双维度福利混合框架,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国福利供给分析做出了有益尝试。

  • 标签: 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混合 福利国家 规制 制度逻辑
  • 简介:公共卫生组织间高度分化,这意味着它所提供的大量服务需要整合。整合通过组织间的协同治理来实现。市场化不足的公共卫生领域更多需要垂直整合。如果医疗市场领域高度分化,社会性质不同但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部门卷入公共卫生,则卫生领域需要程度更高的整合,此时公共卫生组织部门的协同主要以跨部门形式组织起来,但它是一个脆弱不稳定的组织形式,它需要根据情景将协同治理的框架灵活运用于实践。这个概念性的框架有助于更好理解公共卫生领域部门间协同的复杂性。

  • 标签: 碎片化 垂直整合 水平整合 协同治理
  • 简介:通过计算2013-2017年中欧班列市场的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对中欧班列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度,并探究了地方政府力量尤其是运价补贴这一措施的重要影响。对地方政府给予当地开行的中欧班列运价补贴的社会福利损益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在现阶段要尽量减少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应努力提高中欧班列运行的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为此,须大力破解中欧班列运行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降低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提升班列的市场化竞争能力和水平,依靠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的高附加值服务增强其吸引力和议价能力,降低对政府运价补贴的依赖性。

  • 标签: 中欧班列 市场结构 运价补贴 福利损益
  • 简介:加强政党政治生态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政党政治时代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文章分析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使命、制度等10个影响因子,解析党内政治生态的信仰维持、组织生活、职务晋升等8个微生态结构,探讨党内政治生态的先锋理想的动力激发、党内生活的政治塑造等7大运行机制,旨在为建立党内政治生态更加有效的净化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

  • 标签: 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政策执行是将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转化为预期结果的活动,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阶段。政策执行涉及政策执行者的能动因素和结构因素。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是复杂环境与执行者能动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行为受政策规定的合理性、资源的可得性、目标群体的异质性、组织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效果则受其政策执行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在结构性脉络中,基层公务员是具有自我意识、反身性与策略性的执行者,这些具有不同政策执行能力和意愿的基层公务员会在对结构性脉络和自身能力的认知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策略性行为。这些基于结构性限制下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是现实当中存在的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行为。要辩证地看待基层公务员的策略性行为。

  • 标签: 基层公务员 政策执行 策略性行为
  • 简介:社会抗争关系到利益表达与维护,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形式,国内的抗争诉求多集中在“权利与利益”方面。社会抗争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之中,场域中包含抗争者、管控者、制度、规则等内容,场域具有非“是非”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性的“半闭合”状态。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产生离不开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塑造了抗争场域,在场域中放置了政治机会与政治限制。当然政治机会结构是政府“过程学习”的结果,虽然政府有“内生性”学习目标(为人民服务),但是政府的学习也会出现偏差,因而社会抗争行为的场域——政治机会结构——政府的“过程学习”,这一衍变过程即是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所在。展望未来,逐步构建回应性政治,在政治吸纳上做功课,遵循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社会抗争 场域 政治机会结构 “过程学习”
  • 简介:党委、政府与社会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定位,是指在治理体系结构中的组织定位和在治理能力结构中的职能定位。不同主体都有基本的组织形式与职能,党委是联系各方成为统一体系的组织枢纽,履行领导各方的政治职能;政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国家行政机构,履行配置公共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职能;社会是提供多样性服务的自主成员,履行协同党委政府开展治理活动的职能。国家治理体制改革就是要设定组织与职能建设的新规范,优化治理结构,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 标签: 国家治理 公共治理 职能定位 组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