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4 个结果
  • 简介:<正>不少同志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是民事诉讼,具有民事诉讼的全部特征。既然民事诉讼中有第三人,那么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也就可能有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果有人认为,他们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与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他应当有权参加到原、被告已经开始的附带民事诉讼中来,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人就是附带民事诉讼的第三人。”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被害人 参加诉讼 刑事诉讼 诉讼标的
  • 简介: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先刑后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模式,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此未作任何变动。此种立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缺乏充分的依据,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民事赔偿责任优先、人权保障的原则以及与刑事诉讼其他程序的协调出发,有必要对“先刑后民”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予以改革,在被告人认罪与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前提下,明确民事责任优先于刑事责任,构建一种“先民后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先刑后民” 民事赔偿责任优先 人权保障 “先民后刑”
  • 简介:2000年12月19日法释[2000]4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在2001年2月26日法释[200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却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 严重后果 被害人 犯罪行为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长期以来困扰各级法院的老大难问题。关于其赔偿范围,学界争议不断,实务中乱象纷呈。根据“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种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一哲学基本概念,找出构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并用“法律责任的产生、归结与实现”的基本法理,对其“内在联系”深入探析,得出附带民事责任是完整的民事责任,附带民事赔偿范围应与民事完全相同。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 赔偿范围 法律责任 本质 法理
  • 简介:在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错发生、民事争议与具体行政行为关联的情况下,争议的当事人可以有不同的诉讼选择,但诉讼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定民事权利。建立民事诉讼附带行政诉讼制度有其充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民事诉讼附带行政诉讼可以扩大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范围,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统一,充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 标签: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具体行政行为 民事争议 行政争议
  • 简介:2012年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能存在“合适成年人”无法作为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以维护有关未成年人民事权益、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时将被告人赔偿与否作为量刑情节而造成对被告人不公、适用“简易程序”时法官施压调解而干预阻碍被告人行使民事诉讼权利、审判人员能否兼备审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专业素养等问题。为了在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缺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司法解释应规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事部分标的金额较大的情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较重刑罚的情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审级不一致的情形、案件审理时间较长的情形。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修改刑事诉讼法
  • 简介:<正>一、雇主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之性质及其法律依据众所周知,雇主与受雇司机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私营经济成份中的雇佣劳动关系,后者的职务行为为前者的意志所支配和约束,对前者负责,并据此有从前者那里取得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之权利。在这种关系的前提下,受雇司机在按雇主的意志执行职务时发生交通肇事犯罪,造成国家、集体或个人经济损失,雇主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雇主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之性质以及审判机关裁判由雇主承担这一责任的法律依据,理论界观点不一,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同。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民事赔偿责任 交通肇事犯罪 雇主承担 受雇 司机
  • 简介:民事诉讼担保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民事诉讼的安全推进,但是诉讼担保的相关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特别是长期没有理清诉讼担保与民事担保的关系,诉讼担保与民事担保并无本质差别,我国应明确诉讼担保的性质及据此明确相关操作细则,扩大诉讼担保的适用范围,增设担保物的调换程序、诉讼费用担保制度。

  • 标签: 诉讼担保 性质 登记 担保物调换
  • 简介:法与经济学的相通之处使得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法律成为可能。在民事诉讼中,国家提供诉权,民众寻求公力救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与民众都是经济人,诉权的供与求也存在着三种情况。但是,研究法律问题,不是单纯的量化分析,价值因素也被考量。诉权为国家垄断,国家提供较需求略多的诉权有益于保障权利、实现法律秩序。国家提供较需求略多的诉权的限度在于法院的支出的增加应当小于当事人的纯收益(收益—诉讼费用)。经济分析有益于司法实践的理性,在实践中,应更好地保护民众权利

  • 标签: 民事诉讼 诉权 经济人 供求
  • 简介:民事诉讼中,测谎可以为法官认定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两个言词证据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测谎能为我们的民事诉讼,提供一种新的证据检查手段,而且,这样的检查手段是建立在法医,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雄厚基础上,可以尽可能的排除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为法庭提供最可信赖鉴定检验结论。

  • 标签: 测谎技术 民事诉讼 证据 原则
  • 简介:文章通过对国外通行的“国家无偿服务”、“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保障”、“多元说”等三种诉讼费用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的案件管理费征收虽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存在缺陷,如何完善我国诉讼费用制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民事诉讼 诉讼费制度
  • 简介:民事诉讼证据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环节,的出台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完善我国入世后的法制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民事诉讼证据中的举证责任、自认及判断证据的标准等进行分析阐述,以揭示它在审判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 标签: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证据
  • 简介:自认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我国对于白认的规定过于概括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未能使自认在诉讼中发挥其应有的程序功能。本文从自认的概念,理论基础,基本构成要件和适用的除外情形对自认规则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自认 案件事实 辩论主义 处分权主义 除外情形
  • 简介:事实推定在民事审判中的良好运用,对于判断认定案件事实,定纷止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事实推定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事实推定的哲学基础、现实意义,并提出事实推定的适用条件,以期对这一规则的应用趋向更加正确的趋势。

  • 标签: 事实推定 法律推定 法律拟制 间接证明 证明责任
  • 简介:自认(admission)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诉讼证据规则,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论主义。荚荚法系围绕效果意思说来理解自认概念,大陆法系围绕观念通知说来理解白认概念。与两大法系的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对自认规则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立法处于初步构建阶段,远远落后于司法实战。加强对自认规则的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司法实践,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认 法律内涵 “两大法系” 认识 完善
  • 简介:民事诉讼既判力原则发轫于古罗马,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司法力量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保障。但中国法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却呈现出匮乏局面。本文将以既判力的概念为契入点,通过分析既判力原则的本质,厘清其价值基础,并对其在中国遭遇的现实困境进行评述。

  • 标签: 既判力 概念 本质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