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诠释学,最初是研究神话诠释和圣经翻译的学问,现在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探讨的对象不仅包括如何理解和诠释文献,还包括一切语言性或非语言性的社会、文化表述。本文吸纳了多个学术领域的见解,以便理解当代诠释学,特别是其与宗教文本翻译过程的关系。

  • 标签: 宗教文本 诠释学 翻译
  • 简介:本文以《新约》文本为依据展开对作为基督信仰的基督教的言说,指出其核心特征为基督事件,即上帝之言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和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成为信仰的基督的历史事件。两者简称为“言成肉身事件”(God’sWord-Becoming-theFleshofJesusevent)与“肉身成言事件”(theFleshofJesus-Becoming-God’sWordevent)。前者指耶稣的灵生、他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如自己的爱道的宣告、他替上帝的救赎计划与替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后者指耶稣死里复活、他的升天、再来、审判。《新约》文本中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可以从基督事件的这七个方面展开言说。这种整全性的基督事件,是《新约》著作在神学上成为正典的动力根源,并且划定了后来的基督教的边界与范围。

  • 标签: 基督事件 七方同启论 耶稣基督
  • 简介:谢重光先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一位身在佛门之外的学者身份,他认真地分析了到底是“天下名山僧占”还是“天下名山僧建”,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将这一“历史冤案”辩得十分清详。特别是他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可谓仗义执言!“天下名山僧占”的不实之词是古已有之,这类论调尚不止此一句。由来已久却并不一定就正确,谢重光先生的论析便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举凡在三教相争之中、在儒教高压之下形成的对佛教的一些扭曲的看法,都有必要一一澄清。澄清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好传统,哪些精神要弘扬光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读了谢先生的文章,会感到“满目青山照眼明”的。

  • 标签: 僧建 谢重 三教 学者身份 峨眉山佛教 解脱坡
  • 简介:宗教文本的翻译者,谨小慎微、力求精确地在向另一种语言传达被信徒视为的神圣之言,以免改变其意义或意图。然而,对于诠释和翻译之本质的多学科研究却表明,这往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通常,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的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读者特定的情况有所变化的。每一个读者或翻译者都在与文本之间产生特别的对话,这对话是自发的,或者是根据读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具有独特性的。因此,翻译者超越了传统语文学的界限,进入了诠释学的范畴,从诠释的客位视角转为主位视角。文本的对话属性已为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等人指出。贝克尔的"动态语言"理论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于翻译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当代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上,我们将探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探讨宗教文本的对话性、启发性和转变性特征及这些特性对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有哪些启发。

  • 标签: 诠释学 文本 读者 对话 语境
  • 简介:我曾偕友参观游览苏州、杭州、庐山等地之名胜古迹,品尝了杭州西湖被世称“双绝”的“龙井茶叶,虎跑泉水”。以及庐山观音寺的招隐泉,深感我国的大好河山,千山万水皆有意,一寺一泉总牵情,众多的名山名刹名泉,吸引着海内外的旅游者和众善信,为之向往。古语云:“天下名山僧占”,

  • 标签: 名胜古迹 杭州西湖 观音寺 旅游者 庐山 游览
  • 简介:人们游览佛教寺院时,常可看到一尊袒胸露肚、笑口相迎的大肚和尚塑像,他就是笑佛弥勒。据说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慈氏,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后来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未来佛,来弘扬佛生,普度众生。他的形象有趣,关于他的楹联,更是富含哲理,饶有情趣。

  • 标签: 弥勒佛 佛教寺院 普度众生 释迦牟尼 峨眉山 未来佛
  • 简介: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是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农业区。周口市10个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630个贫困村,19.5万贫困户,52.4万贫困人口。周口市基督徒约有70万人,堂点1200个,其中90%以上分布在农村的贫困地区,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农业生产,多数青壮年由于很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 标签: 三堂 河南省东南部 省级贫困县 农业生产 农业区 基督教信仰
  • 简介:谭世宝在2007年第5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天下名山僧开的历史考察——以明末清初云南名山僧开多作典型例证分析》。文章认为,“天下名山僧占”之单句始见于元人文集中,“天下名山”多有佛教僧侣居处修行的寺院庵堂的现象,应是中晚唐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引起文人关注的。作者提出,由于慧能等人的南禅宗及其各分支向边远的乡村山区的大发展,形成了不论是名山还是不名之山,佛教的建筑都比儒、道两家的

  • 标签: 名山 史考 《佛教文化》 明末清初 佛教僧侣 中晚唐
  • 简介:2002年4月下旬,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陈营官获悉晋江市基督教徒陈庆国见义勇为的消息,几次致电给泉州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何国栋,关切询问陈庆国的病情,并转达对陈庆国的问候。在勇士病榻前,摆放着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的花篮。

  • 标签: 泉州市 福建 宗教工作 激励机制 道德水准
  • 简介:移风易俗,是破除陈规陋习、发扬文明新风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育和引领文明新风的一个抓手。为让文明清新之风成为一“最炫市民风”,助推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福建省石狮市基督教会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结合圣经教训,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如今,各种攀比、奢华的排场减少了,文明节俭、荣神益人的新风劲吹狮城大地。

  • 标签: 移风易俗 精神文明建设 陋俗 基督教会 石狮市 福建省
  • 简介:湖北老河口教区的陈自强执事6月29日在汉口领受铎品后,在三位神父、二位修士、四位修女及十多位教友的陪同下,于7月1日荣幸地回到了老河口。7月2日,教友们热烈欢迎新神父学成归来。上午8时,陈神父与其他三位神父共祭,举行感恩大典;教友们齐集一堂,同心赞美、感谢天主,祈求天主赏赐教会更多的“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弥撒后,大家按照教

  • 标签: 热烈欢迎 修道生活 天主教 教区长 传统习俗 国教会
  • 简介:在宗徒大事录前编内(1-12章),记载了伯禄的讲道词共有五篇(宗二14-39三12-26四8-18五29-32十34-43),如果连拣选玛弟亚代犹达斯为宗徒的那篇讲辞包括在内(宗一16—22),共有六篇,第一篇讲道词称为圣神降临节讲道词(宗二14-39);第二篇称为圣殿中的讲道词(三12-26);第三篇称为公讲会中的讲道词(四8-12);第四篇称为公讲会中的答辩(五29-32);

  • 标签: 耶稣 复活 答辩 见证人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传播日益多元化,具有轻便、环保、易于查阅等优点的电子书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青睐。在当今教会中,不少弟兄姊妹在聚会、查经、灵修时,也纷纷使用电子版圣经、神学书籍、灵修著作等。电子书也改变了基督徒聚会的方式,十几年前,主日崇拜中,信徒翻着圣经,捧着《赞美诗》,而现在,很多人拿着手机(平板电脑),低着头,指尖划过屏幕。这种现象引发了教会内部的一些争论,不少牧者同工思考、

  • 标签: 电子书 日崇拜 纸质阅读 平板电脑 纸质书 上主
  • 简介:去西域时,古丝绸路上的一切,都深深感染震憾着我,那沙漠戈壁,那雪山草原,那残墙老城,那石窟楼台……至今想来,犹在眼前。但最令人难忘的,也最值得珍贵的,是我见到了西北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系著名的佛学教授识仁布切,天堂寺的第六世朵什活佛。他写的《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一书,我认为是如今浩如烟海的佛学书籍中最好的一本。在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研究生班与我共同研究佛教文化的甘肃省佛学院副教授科才·慈智木陪同我拜会了识教授。就长期以来学习研究藏传佛教中有关问题我向他请教,以下是我们的问答。

  • 标签: 解疑 学习研究 西北民族学院 研究生 最值 爱心
  • 简介:台湾地区海洋大学食科系博士班研究生庄蕙凌等以红细胞脂肪酸的组成、凝集与饮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素食虽然具有健康的概念,但是也会引发血液凝集和高血压的风险。研究认为,全素食者多吃绿藻海带等来补充DHA及EPA不足,就可降低血液凝集或癌症发生几率。因为红细胞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的改变,是与饮食有关。

  • 标签: 全素食者 海藻 癌症 佛教
  • 简介:上周六,我在住处附近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报告会。与会的中国同学十多人,有学哲学的三人(其中一人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学戏剧的两人,学英语文学、社会学、家政学的若干人,有一位台湾来的同学读完博士在本地某研究所工作;这次读书报告会的主讲人高慧霞女士,目前在鲁尔大学撰写日耳曼文学方面的博士论文。慧霞还是主内的姊妹,四月底在查经聚会之后,听她讲起有这样一次读书会,她表示欢迎我参加。我立即就答应了,因为我在自费学德文,这种免费的学习机会,我当然不愿放弃。于是第二天,我就收到这次读书会的阅读材料——

  • 标签: 读书会 读书报告 接受美学 短篇小说 中国大陆 布莱希特
  • 简介:三世章嘉国师毕弘法利生,著书立说,翻译了许多汉、满、蒙、藏佛教经典,还协助清政府解决了不少有关汉、满、蒙、藏间的政教问题,为汉、满、蒙、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说,三世章嘉国师不仅是清代五台山的著名高僧,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颇有作为的佛学家、翻译家、宗教家和社会活动家.

  • 标签: 三世章嘉国师 驻锡五台 弘法利生 著书立说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 简介:本文以帕木竹巴·杰嘉波文集中所收两篇息解派文献《息解文库》和《息解梦中书》为起点,探讨了杰嘉波与息解派之间的渊源,钩沉12世纪西藏佛教部派初创时期噶举、息解两教派之间关系,对两派在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集进行考论,即黑水城文书中传承自息解、噶举的不同教法,很可能同时与噶举、息解两派有关。此外对杰嘉波所获息解教法来源做了初步讨论,认为其传承虽源于息解派祖师帕当巴桑杰,但却并不是藏文记载中所说的"帕当巴桑杰亲传",而是习自帕当巴桑杰的女弟子玛姬夏玛或玛姬拉准。

  • 标签: 帕木竹巴·多杰嘉波 息解派 帕当巴桑杰 息解文库 息解梦中书
  • 简介:《汉书·董仲舒传》中有一语甚好:"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的玉石若不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其上就不可能形成错综华美的花纹;一个人若不勤奋好学,就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德行。此语意在讲论学习与求知的重要性,而学习和求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读书很重要,对于我们基督教的教牧人员而言,也不例外。

  • 标签: 阅读 教牧人员 董仲舒 基督教 求知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