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佛思想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到马祖时期,一方面沿袭了佛原有的心地法门的思想,一方面又有新的发挥,将之与“平常心是道”的结合起来,提出“万法皆为心之妙用”的思想,使佛的见地贯穿于日常修行中,于用中见体,并成为洪洲宗门下独特的宗旨与接引方式。

  • 标签: 马祖 重要思想 平常心
  • 简介:随着佛教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佛经中的许多专门语汇也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袭用。“空空”便是一例。每当人们认为什么不值得争取,或不想去争取某种俗世利益,每当人们失去,或终归要失去某种自己所钟爱珍视的东西时,出于慰藉自己、说服自己,就会借用“空空”这四个字。“空空”是佛教对于人世一切存在物发出的冷峻判断语,是至真不误的命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纵说

  • 标签: 色空 至真 《石头记》 文化生活 无稽崖 色蕴
  • 简介:内容提要:佛和非心非佛思想是马祖禅法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本论文依据禅语经典,在前辈先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几种关系,而其中特剐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的禅境的四种层次关系。并以此四种关系来分析一些禅宗公案,为解读禅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标签: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入处 出处 用处
  • 简介: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福、享福,长命百岁。但很少人去探究福的来处。换句话说,有人所想的就是最好不费力气而能得到一切,不需本钱,不择手段,而能赚到大钱。

  • 标签: 包容心 “福” 人格修养 因缘思想
  • 简介:甲: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烦恼菩提”,这就是说,世间的烦恼也就是觉性,吃饭、睡觉都是修行。是不是这样呢?

  • 标签: 烦恼 菩提 《坛经》 六祖惠能 修行
  • 简介: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 标签: 逍遥 唐代 道教山水悟道诗
  • 简介:六和合能海和合的大义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作和合。所以这和合...

  • 标签: 佛教 僧伽 慈悲心 戒律 自身建设 生命存在
  • 简介:通过学习《入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概说印度之佛教,略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之有部与经部、大乘之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入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决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繁,后人不堪领

  • 标签: 入中论 中观宗 二无我 龙树菩萨 文殊菩萨 自性
  • 简介:杨小霞在《福建宗教》2003年第4期谈到关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章认为“无为而治”是《老子》一书中社会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书中“治道”的基本原则,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绝对的无所作为,其中也包含“有为”的因素。在当今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具有相应的价值。

  • 标签: 《老子》 道教 “无为而治” 怀疑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因信成”是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中的名言,是《圣经》中的话,有绝对的权威。历来的神学家们都公认,《圣经》是一部救恩书,其救恩福音是不会有错的。因此“因信成”这句话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无可置疑的。

  • 标签: 《圣经》 基督教 “因信成义” 教义思想
  • 简介:圣经中有"人"、"称"、"公义"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所指为何,笔者一直不太清楚。在现今的教会之中,很多的信徒在谈到""(righteousness)这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称"、"人"、"义行"等,但是当理解这个字的时候头脑之中会有"侠义"、"忠义"、"义气"的意思。这样的理解非常不可取,因为""的含意很丰富,不但儒家著作里有很多含意,在圣经中也有很多含意。本文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分析儒家著作里""的含意,第二大部分分析圣经中""的含意,第三大部分是将之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 标签: 义人 义行
  • 简介:“十重唯识”是法藏大师在其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中,为了解释有关“三界唯心”的问题而提出的。“十重唯识”中,法藏大师从华严宗的角度,借助唯识法相宗相关理论,从而展开“十重唯识”的论述,以便阐明华严宗唯心之旨。本文将对“十重唯识”文本及相关的思想,进行简略地探讨与剖析。

  • 标签: 十重唯识 融事相入 全事相即 帝网无碍
  • 简介:上师的座右铭见于《能海上师传》,短短32字,字字珠玑。是我们近慈堂上,以至整个佛教之至宝,更是僧宝中任当家师、方丈们的一面镜子。座右铭字句浅显明白,不用解释就懂。不过,结合自己回忆亲近上师时所知的其他一些言教来阐述,或更有意义。

  • 标签: 上师 道德建设 佛教 学佛 佛陀 座右铭
  • 简介:在德山宣鉴门下,有雪峰存承嗣其家风,在闽中大阐玄猷。他所主持的道场,法席兴盛,冬夏不下一千五百知识,天皇禅系至此大行于世。今查《景德录》,雪峰法嗣名存《灯录》者就有五十六人之多,其中具有机缘语录者达四十五人。更为重要的是存门下的玄沙一支,经过桂琛至文益的弘传,遂开法眼一宗;

  • 标签: 德山 道场 法眼
  • 简介:本文从本体、境界与现实型态三个方面诠释“生活修行”的涵义:一、“生活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是理悟与实践并重;二、其境界是“平常心是道”,提倡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悟,培养去执、自由、宁静、灵性之心;三、“生活修行”只关涉修道个体,与寺院等组织无关,寺院的制度性生活必须是出世、批判世俗意义的生活,必须强调只有出家、禁欲主义的生活才是修行.

  • 标签: 生活即修行 性在作用 平常心是道 制度性生活
  • 简介:“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此岸沉沦,彼岸解脱。以心而论,“有挂碍之心”即是此岸,“无挂碍之心”即是彼岸。佛法超越于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为了修行了生脱死,必须去掉分别之心;但是,为了生存发展、进行劳动实践,叉必须运用分别之心,这就构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佛法的般若妙智。为了在人间弘扬光大佛法,使佛教所主张并孜孜以求的无挂碍心、大清净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深入人心,就成了佛教信众神圣的历史使命。

  • 标签: 佛法 佛经 佛心 无挂碍心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空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空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空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空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不真空论》 佛教 佛理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空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空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空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空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佛法 佛理 佛学思想
  • 简介:《无量经》是一部并不流通很广的经典,然此经属于法华系统的三经之一,它对了解《法华经》的义理,悟人一乘实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无量义经》 实相 《法华经》 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