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人虽美却时常给人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距离感,而我心中的伊人——《思维与智慧》的风韵却和善如空气般始终紧紧地环绕在我的身边。

  • 标签: 《思维与智慧》 解读 距离感 蒹葭
  • 简介:1.论自然无为思维老子所谓自然无为乃客观世界和主观行为的科学规律的统一,两者主体虽不同而本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并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即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德经》整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科学规律的无为意识.

  •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解读 自然无为 科学规律 客观世界
  • 简介:“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假定,其主要观点是“天地人宇宙万物乃以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天人合一”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不同的历史形态做多维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和技术语境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不仅可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智慧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确立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基点。

  • 标签: 天人合一 现代价值 历史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
  • 简介: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 标签: 创造性思维 接受主体 受体解读 “心理期待” “二度创造” “一度创造”
  • 简介:一老子《道德经》一开头就宣称:“道可道,非常道。”其意是告诉人们,我这虽然不是普通平常的道,也就是不是讲的一般小道理,但我所说的非同的大道理是可以认识能够理解的,而且必须运用的。

  • 标签: 《道德经》 老子 “道” 解读 道理 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