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印度经济不仅增速几经起落,而且增长的几个重要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正是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增长模式出现的这些新交化,并探讨了变化本身可能对印度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5年之后,随着投资增速和在印度经济中占比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消费已不相上下,但因其波动更为明显,使得GDP波动与投资的振幅更趋一致。与此同时,虽然按照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经济算不上是出口导向型,但是出口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贡献不容低估。最后,就是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制造业对解决印度庞大人口的就业、实现经济长久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总之,印度模式曾经有过的独特性正在变得模糊,它与传统的东亚模式渐行渐近。

  • 标签: 印度 需求 经济 增长 模式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人的精神需求的经济杠杆,它迫使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市场经济第一次把人的个性发展凸现出来,从多方面开拓人的思维的自由空间,变革着思维方式,为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市场中的社会交往,建塑着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使人的行为自主权日益扩大,反射到精神领域,又给精神领域的主体以独立的意志和自主的权利。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需求的发展机制,即自我发展机制、自我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文化调节机制、心理平衡机制、社会控导机制

  • 标签: 精神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精神文明建设 自我发展机制 物质需求 经济条件下
  • 简介:荀子的礼与法家的法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礼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有的是特殊的时代价值,而荀子的礼学则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 标签: 荀子 法家
  • 简介:<正>“文化”一词系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即该民族的概念性设计,或共同的意义体系”(《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北晨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第53页)。而文化作为观念体系,需要从行为和事件中推出。就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而言,简单讲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样式。因此,要理解其特定的文化精神或旨趣,探讨该时期人们的惯常行为模式便成为文化分析的必由之路。据此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对先秦齐鲁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作一尝试性探析。

  • 标签: 政治文化 文化差异性 文化精神 行为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 齐鲁文化
  • 简介: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批判 诠释 人道主义 儒学
  • 简介:本文以提示"三才之道"的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的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的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的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的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的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的现代意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

  • 标签: 儒家人文哲学 三才之道 有机人本主义 宗法群体主义 主观能动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