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奎教授是造诣深厚、博学善思、富于创造的学者。值此杨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五十五周年之际,笔者拜访了杨先生,请他谈一些研究心得。现将杨先生论学大要摘述如后。(一)在历史文化方面孔子曾经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句话,从中国传统文化角

  • 标签: 杨向奎 天人之学 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 和谐
  • 简介:是唐朝孔颖达为魏、晋时王弼、韩康伯所作的疏,其总结并发展了汉易,促进了汉易宋易的转化.并成为王弼"无本论"张载"气本论"转化的桥梁与中间环节.孔颖达从"无本论"张载"气本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他对"太虚"概念的阐发和对阴阳二气的阐释.

  • 标签: 太虚 阴阳之气 无本论 气本论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真纳由民族主义者教派主义者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4-1928年真纳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将南亚次大陆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1929-1937年真纳的民族主义立场发生了动摇,他更多地关注印度穆斯林的利益,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印穆团结的理想;在国大党赢得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之后,真纳彻底放弃了与国大党合作的幻想,将大多数穆斯林政党合并到穆斯林联盟,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印穆斯林政党。在促使真纳转变的诸因素中,国大党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是最重要的。真纳由民族主义者转变为教派主义者使南亚次大陆的分裂成为可能。

  • 标签: 真纳 印度 民族主义者 教派主义者 穆斯林联盟
  • 简介:刊玛窦是接受过16世纪正宗西方教育,然后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了近30年学术交流的最早的西方人。他非常熟悉当时西学的特点,而且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介绍了不同于中国“天圆地方”的西方宇宙观,以及中国所没有的西方的演绎式推理法。然而,与利玛窦所想到的不同,原来中国并不是没有和实用性无关的数理逻辑,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就惊叹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卦序之精妙。不过必须指出,利玛窦的西学输入之后,为17世纪以来东亚文人的学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利玛窦 西学 传教
  • 简介:五行说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农业经验有关,指有了"水"浇溉,"火"烧荒,"木"、"金"作农具的条件后,就可以在"土"上种植和收获了,是一种有固定中心的系统认识.西周以后,五行先抽象发展为地舆世界的基本元素,构成"相生"、"相胜"的关系,后又扩大为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一般认识;认识的系统形式则是无固定中心和有固定中心并存.因为经验性认识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为传统的先验的存在,加上统治者用以阐释政治历史的规律性和现实政治的合理性,秦汉时期五行说异变成了一种关于价值规范和认识模式的先验信念.

  • 标签: 五行说 经验性认识 先验信念 认识模式 价值规范 文化思想
  • 简介: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到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的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的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文化对技术的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的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对技术的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的过程——的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一、...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技术性壁垒是一种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手段,具有合理性、复杂性、灵活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被广为采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明显落后.因此在入世后,我们应重视对技术性壁垒的运用,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

  • 标签: WTO 国际贸易 技术性壁垒 中国 贸易壁垒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的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化,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的科层化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9月22—26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共同主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布朗(HarveyBrown)教授、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主任胡恩(PaulHoyningen—Huene)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公司治理和经济伦理中心主任绍尔茨(MarkusScholz)、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系凯瑞尔(MartinCarrier)教授和门克(CornelisMenke)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哲学系莱尔(HolgerLyre)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部分师生约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包括量子力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史、生态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以及技术哲学等。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哲学 科学研究所 上海大学 论坛
  • 简介:《克拉底鲁篇》可谓柏拉图著作中唯一与现代语言哲学直接相关的对话。它专注于考察“名称的正确性”问题。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套“制名术”作为名称的正确性的根源:命名必定有某种人为设定的因素,但并非如“人为约定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人人可以任意约定。

  • 标签: 技术 语言哲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名称 约定
  • 简介:12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承办,主题为“人去哪了?——技术时代下的主体与客体探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师生参加了论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关增建教授在论坛上致辞。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论坛 技术哲学 中青年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促进优势创新资源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文章首先从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地区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三维评价体系,然后运用该体系,以江苏省为案例,对其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并进而对江苏省今后以及未来应重点进行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等进行了评价分析。

  • 标签: 技术创新 产业选择 评价体系
  • 简介:7月4—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召开,由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SPT)主办,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中国、日本等地的15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信息时代的技术”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中国学者陈凡、李伯聪、王国豫、王大洲、王佩琼、王楠等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会议 技术 学会 哲学 中国学者 科技大学
  • 简介: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的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7月18—20日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军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筹)与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来自近30家军队与地方高校和社会团体的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主题为“军事技术的理论、历史与文化”。专题报告有:东北大学陈凡教授的“技术哲学研究的国际化与中国化”,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的“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的“为什么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具有永恒性意义”,国防科技大学刘戟锋教授的“技术与战争及其未来发展”,装备学院郭世贞教授的“军事技术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实验哲学精神”,国防大学胡思远教授的“海洋强国五大对策”。

  • 标签: 技术哲学思想 军事技术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军械工程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