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试论齐国的墓葬特色张明东近十几年来,随着齐文化研究的兴起,各地考古工作的展开,积累了大量的齐国墓葬资料。目前所见齐墓除少量西周墓外,以东周墓葬为多,改变了过去在东周几个大国中,齐国墓葬资料较少的状况,为齐国葬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齐文化类型的墓葬出土地...

  • 标签: 齐文化 东周墓葬 战国墓 棺椁制度 齐国 陪葬坑
  • 简介:<正>“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 标签: 真善美理想 儒家理想 最高理想人格 人格理想 社会理想 “真”
  • 简介:德治观念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观念,浸染于其中的法律观念也带上了浓郁的德治特色,先教后刑、"刑期于无刑"、"以伐辅德"均是这一特色的体现.此外,伦理观念与法律的结合及对德、刑的灵活运用,也是先秦法律观念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色最终也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

  • 标签: 早期国家 夏商周三代 国家观念 法律 德治
  • 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的《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的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的初衷。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的经济与法治思想,这是其《管子》研究的特色,并在《管子》真伪的讨论、义理的研究和管子形象的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 特色 影响
  • 简介: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以“玄鸟”为图腾,始居地大概在今山东省境内。自夏末至西周末年,秦人祖先分成几次或几批由东方徙居到西方,迁徙路线大致上是从今天的山东迁到山西,再由山西迁到陕西,最后再定居在甘肃东部一带。可以说秦人祖先出自东夷之地,但扎根于西戎。由秦人祖先创造的早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文化之源流看,它以东夷文化为张本,并融合了舜禹华夏文化、夏文化、未知夷狄文化、商文化、西垂的戎文化、周文化等文化因素。从文化基调来看,早秦文化始终没有融进主流,边缘化的处境成就了秦文化,并且锻造秦文化的独特的个性和品质。

  • 标签: 秦人起源 早期秦文化 迁移 东夷文化 文化特色
  • 简介:本文通过与朱熹理气论进行对比考察,确认了林罗山理气论的思想特色。即:元和六年(1620)以前林罗山曾在朱子学式的思想和阳明学式的思想之间摇摆不定,自元和七、八年以后,林氏在原理层面上接受了朱熹的理气学说并大力加以宣扬,而在应对现实问题即在应用层面上林罗山没有充分贯彻朱子学的理气论。

  • 标签: 林罗山 朱子学 理气论 排佛论
  • 简介: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回溯到笛卡尔哲学传统中,其实质问题是要去说明思想与世界如何联系、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确证。分析哲学在语言与世界的二分中曲折地表现出心灵与知识之间的张力。经验主义主张,经验是知识前提,要求反思经验在知识条件中各种角色的合法性。该问题源自心灵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经验的问题。哲学家们愿意在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的先验哲学层面上追问心灵的属性,并为知识构成的经验基础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 标签: 经验知识 自然主义 心灵 外部世界 哲学传统 实质问题
  • 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大中大夫等职。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其中《论语拾遗》成于苏辙晚年,共二十七章,皆阐发己见之作,成为苏氏《论语》学流传至今的完本,体现了苏氏蜀学的特色

  • 标签: 《论语》学 拾遗 苏辙 诠释 苏氏蜀学 《春秋传》
  • 简介:清代中期易学流派众多,宋易学继续存在,汉易学得到复兴,兼采汉宋的易学出现,又有构建易学的新尝试。诸如此类,使这一时期的易学呈现出广博及多元化的趋向,可谓进入了对传统易学的整理与总结时期,也可以说是集传统易学之大成。因此研究清代中期易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清代中期 宋易学 汉易学 汉宋兼采之易 新易
  • 简介:明清时期,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这些集市镇在商品流通中显示出各具特色的市场结构.本文主要从其市期、集期特色、集市镇上交易商品的种类特色和集市镇的规模特色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色.

  • 标签: 明清时期 苏北地区 集市镇 特色 市场结构 商品流通
  • 简介:是惠栋一生治的结晶,是乾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易学著作,其主旨在于发挥汉易传统.作为引导乾嘉易学发展方向的易学著作,其治易特色可归纳为:尊汉法,以象数解;重小学,以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解;贯通群书,纳入多学科以解;追求古义,改易经文等几个方面.

  • 标签: 惠栋 《周易述》 汉易 象数 训诂 古义
  • 简介:<正>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极为巨大。时至今日,即便是对孔子的政治学说和哲学观点颇有微辞的学者,对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也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其实,其教育思想并非都是精华,即使是其获得广泛称誉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也是瑕瑜互见的。孔子是有着长期教学实践的教育家,至今仍保存有他从事教学活动的大量史料,因此,我们在研究孔子的教育观点时,不仅应从文辞的含义去理解和分析,而且还应当结合他的教学实际活动进行考察。如本着这样的

  • 标签: 孔子教 教学活动 英才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要求 实际活动
  • 简介:<正>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变革,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第一步。近十年来,这一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进程、特点、成就、影响尚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历史背景,对这场变革的某些特色作一些说明。

  • 标签: 哲学变革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创造性转化 梁启超 西方近代哲学
  • 简介:儒家伦理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意义李春秋儒家伦理,是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土地上,在先秦时期形成、发展起来,以汉民族为主要载体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它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伟大作用,对东方乃至人类文明...

  • 标签: 儒家伦理 民族特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传统道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伦理
  • 简介:齐国的陶瓷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先齐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特别是极具地域特征的齐国日常生活类陶器与各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建筑陶构件等,都充分体现出豪放与沉稳的双重造型特色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不仅构成了齐国独特的陶瓷文化体系,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后世陶瓷发展长达数千年。

  • 标签: 齐国陶瓷 造型 装饰 特色
  • 简介: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70年了。在党的领导下,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新中国又发展为独立、自主、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一个人到了70岁时,如果很好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就可以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得到较大的自由。

  • 标签: 党的领导 人生经验 思想文化战线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从心所欲
  • 简介:亚洲“四小”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经验借鉴徐冬青亚洲“四小”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亚洲“四小”经济腾飞有多种因素,但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其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的经...

  • 标签: 亚洲“四小” 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 韩国大企业集团 新加坡 重化工业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道尔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简介:西欧国家投票权扩大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产生了国家认同危机,后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民族国家构建中通过战争等方式并入的新的群体,以及在社会结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打着民主的口号要求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投票权平等化,从而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对抗和紧张关系。而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性回应——逐步开放投票权,则缓和了民族国家的这种对抗和紧张关系。西欧国家投票权开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尽管存在着道路上的差别,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实现了投票权的平等化。投票权的平等化除了暂时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级与利益边缘阶级之间的冲突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积极意义,它以民主的名义把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和族群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民主国家认同。

  • 标签: 选举 投票权 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
  • 简介:五行说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农业经验有关,指有了"水"浇溉,"火"烧荒,"木"、"金"作农具的条件后,就可以在"土"上种植和收获了,是一种有固定中心的系统认识.西周以后,五行先抽象发展为地舆世界的基本元素,构成"相生"、"相胜"的关系,后又扩大为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一般认识;认识的系统形式则是无固定中心和有固定中心并存.因为经验性认识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为传统的先验的存在,加上统治者用以阐释政治历史的规律性和现实政治的合理性,秦汉时期五行说异变成了一种关于价值规范和认识模式的先验信念.

  • 标签: 五行说 经验性认识 先验信念 认识模式 价值规范 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