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尔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的休闲思想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超越性的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休闲思想以“乐”为核心的休闲教育。《论语》中的休闲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的道术,其“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就完成了五十多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并且创造了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全新的哲学体系。以后又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问题多所创发,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中国哲学大纲》 《周易》 学说 文化问题 哲学史家 40年代
  • 简介:7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蒯因是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在英语国家中尤其如此。他对分析哲学的批判继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会的40余名中外学者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涉及蒯因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些问题与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如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数学哲学、逻辑哲学等密切相关。

  • 标签: 外国哲学 逻辑哲学 蒯因 国际会议 北京大学 世界影响
  • 简介:“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是常常被讨论到的重要概念,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存在论上的原始意义皆值得梳理关注。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的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的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的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的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的转化。

  • 标签: 形而上学 情态动词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逻辑学 古代文献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一革新势力的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的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的新力量。

  • 标签: 日本 市民运动 住民运动 社区营造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学教研室主办。包括国际美学协会主席、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在内的专家学者近20人参加会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致开幕辞。与会学者就“艺术哲学在当代面临艺术实践的强烈冲击”这种现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阐发了艺术哲学与当代社会的多维关联。研讨会聚焦的另一主题是艺术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及审美经验的关联。

  • 标签: 艺术哲学 学术研讨会 大学哲学 中国传统思想 专家学者 艺术实践
  • 简介: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的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1月12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联合举办,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1)如何理解信仰概念。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提出,信仰是人类根据以往有限的历史经验与实践理性,对超出这一有限范围的整体世界及其意义进行把握的一种独特倾向,具有超越性与未来性的总体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段钢研究员认为,应该着重区分“信念”与“信仰”,中国传统社会不是宗教社会,而是靠“信念”来运转的,现在中国社会需要的是“信念”,而“信仰”属于个人问题。

  • 标签: 社会信仰 当代中国 学术研讨会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学会
  • 简介:西周王朝在泰山南北建立的齐、鲁两个封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里,尽管二者之间也有战争侵扰,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交好经济文化的交流。两种文化良性互动不断融合,使齐鲁文化具备了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容特质。

  • 标签: 齐鲁文化 良性互动 综合发展
  • 简介:每一思想都有其产生的时代。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下的崭新社会实践,都会更加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的变革哲学的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都会深深地凝结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希冀。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的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的理论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的一年;是在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的一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评论 空间 中国特色 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
  • 简介:从先秦到汉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奠立时期,思想家们对天人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式,由此而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展的不同向度。《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天道观的向度展开的,其特点是天、地、人三才并举推天道以明人事,其“天”主要是自然之天。思孟派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心性论的向度展开的,通过对“心”、“性”两个重要概念的阐发,最终将道德的终极来源锁定在超越的形上之“天”,该派之“天”主要是义理之天,成为后世儒家之“天”的正宗主流。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易传》 思孟学派 儒家 向度 “天”
  • 简介:10月18—19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的200位学者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的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性持同情的态度并表明对人权的信念时,开放成功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10月25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刘放桐教授的40余位学生齐聚上海,祝贺刘放桐教授执教60周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了会议。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江怡代表学会致辞。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主持。

  • 标签: 哲学教学 回顾与前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学术成就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