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内涵,其提出是我们党把握共享发展规律、聚焦共享发展难题、深化国家治理认识的伟大创举。共享发展理念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对共同富裕价值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其现实依据则在于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增强人民的福祉与增加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发展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今中国正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比较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上,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概括起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可持续推进:加快改革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协调而持续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二是人口可持续控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三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加快开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新资源;把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四是生活可持续提高:逐步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是社会可持续进步:坚持全面发展,推进两个文明。社会主义必须是富强、民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了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 经济体制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科学界定,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依据 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学习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思想———兼论超前认识的主、客体依据○余源培一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科学预见在这个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 标签: 科学预见 《毛泽东选集》 超前认识 学习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 《论持久战》
  • 简介:颜佳华、方浩伟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监督理论为基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监督文化,以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参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关于监督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毛泽东认为监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核心的价值观。

  • 标签: 监督理论 文化思想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 思想理论体系
  • 简介: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历史时期一贯重视群众监督工作.指出群众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充分肯定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利用各种形式、渠道吸引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进行监督;要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的各种法律制度,使群众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 标签: 邓小平 群众监督 思想
  • 简介: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活动的前置性工作,也是提高党建活动实效性的后置性工作,贯穿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理论与现实的倒逼下,党内监督的理论基础更坚实,内涵更加丰富,法规制度更健全,监督的范围也扩展到了日常生活层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后,党内监督总体部署和新格局确立,党内监督开启新历程。推动党内监督进一步发展,必须严肃对待,引导全党树立良好的监督意识,进一步严明纪律,严格执行党内规章制度,同时要做好承续传统、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内监督 从严治党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依据中国的新发展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认清国情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而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认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依据

  • 标签: 主要矛盾 内在规定 基本依据
  • 简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监督中重点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探索创新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监督方式和途径,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党内监督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要以上率下强化监督责任的落实;要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是自上而下组织监督实践带给我们的有益经验启示。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组织监督 党内监督
  • 简介:针对党内监督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若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遵循"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改革理念,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始终把党委监督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专责监督机构的执纪监督问责职能,协调推进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高度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在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党内监督在形成和演变中的两种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必须以更为宽广的视角评价党内监督成效。

  • 标签: 党的十八大 党内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关于党内监督的论述和观点体现了党内监督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核、核心理念、制度规范以及内在目标。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党内监督文化的价值内核经历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升华;核心理念经历了从'整党及建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更新;制度规范经历了从'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接受监督'到'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的完善;内在目标经历了从跳出'历史周期律'到'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发展。

  • 标签: 党内监督文化观 毛泽东 邓小平 习近平
  • 简介:苏维埃俄国在20年代有几个颇具意识形态性质的学术中心,它们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列宁研究院和党史委员会(十月革命史和党史资料收集研究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和列宁研究院早已成为学术文献的研究对象。它们的研究和出版活动被予以广泛关注。而对它们作为俄共(布)一联共(布)中央机关被赋予的书报检查职能却研究得较少。它们所关注的中心是有关党史以及列宁的生平与活动方面的文献。

  • 标签: 学术文献 出版活动 列宁 监督 党内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专门负责检查党组织和党员的遵规守纪情况。1955年,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成立监察委员会取代纪律检查委员会,对纪律检查(监察)机构作出了重大调整。结合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讲话和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环境,通过深入挖掘文献资料和具体的语境分析会发现,中央决定成立监察委员会,主要出于五方面的考虑,即加强党的纪律性、纪委职权受限、提高监委地位、加强党内监督、借鉴苏共对监察的重视。总体而言,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党的纪律性、纯洁党员队伍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党的监察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 标签: 监察委员会 党内监督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