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阶级斗争问题始终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奠定了一些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被系统地表述出来。而随后发生的、持续了20多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直观地、近距离地和具体地考察阶级斗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在确认原有理论原则真理性的基础上,也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和调整一些理论内容的可能性。

  • 标签: 马克思 阶级斗争 理论与实践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悲剧 中国悲剧观念 审美现代性 公共话语
  • 简介:本文就以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直观论、纯认识论和教条主义倾向作了简略的评论,并认为造成这些倾向的思想根源从哲学上来看,是由于一方面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混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仅仅是在总结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论文艺观"而未能深入发掘它的"人学"內涵。另一方面,由于不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动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也不理解任何理论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它只有借助一定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转化为其体的真理。

  • 标签: 直观论 纯认识论 教条主义
  • 简介:本文拟针对阿多诺(TheodorW.Adorno)的《美学理论》一书,就其对艺术的审美理论省思部分进行一种文本解读,认为阿多诺从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出发,着重对艺术之与艺术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强调艺术本质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精神应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内在契机,艺术作品的谜语特性则通过最为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性实体,其真理性内含(truthcontent/Wahrheitsgehalt)是对作品之谜的解答,而一种批判的意识将与这种真理性内含相关联。

  • 标签: 阿多诺 《美学理论》解读 艺术精神 作品形式
  • 简介:古往今来,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相生相伴,但中华民族深受水患的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改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从造福人民的高度给予高度重视,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勾勒了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水利资源以及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治水的新局面,铸就了一个又一个水利丰碑。

  • 标签: 毛泽东 水利建设 中华民族
  • 简介: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国外理论界对其已有深入而成熟的研究,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学界研讨和政府决策的一种现实语境。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定势,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问阶级”理论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间阶级 当代价值 文本 阶级斗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在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实践的背后,存在一个历久弥新的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即,自由和平等这一对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西方思想界为解决这一矛盾做出的探索,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借鉴作用。中国应该将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置于当前的社会现状下加以具体分析,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理想,坚持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兼顾、权利和责任一致、充分照顾弱势群体等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 标签: 社会保障 价值观 自由 平等
  • 简介:“大跃进”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如生产力发展急于求成、生产关系急于过渡以及“五风”等。当毛泽东逐步察觉到这些错误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的严重后果后,他率领全党努力纠正已经察觉到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的纠“左”的努力,使“左”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使经济混乱的情况有所改变。而他在纠“左”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为后来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思想材料。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也可以看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 标签: 毛泽东 “大跃进” 纠“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