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思想的提出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提升民众主体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时代内涵包括:在生活尊严的存在状态上,强调“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生活尊严的层次上,强调“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在生活尊严的社会关系上,强调“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的统一。就现实中的个体而言,人生活的尊严性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实现个体的生活自觉和精神自觉,这是实现人的生存尊严的最高状态与目标。

  • 标签: 尊严 生活自觉 精神自觉
  • 简介:邓小平改善民生的逻辑包括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从理论逻辑上看,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基本要求;从现实逻辑上看,改善民生是立足我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为改善民生,邓小平认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物质、制度和政策支撑。邓小平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中蕴含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坚持重点突出与统筹兼顾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这些思想方法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民生事业、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改善民生 基本逻辑 实践方略 思想方法
  • 简介: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其主题内容、哲学思想和工作方法以及实现路径。

  • 标签: 陈云 民生主体思想 人民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主题,基于美好生活在于创造的前提,可以看到需求满足与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的逻辑理路。从理论维度看,需要满足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从目标维度看,价值实现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旨归;从实践维度看,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统一于需要满足和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对人民美好生活创造的逻辑理路分析,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识和落实践行。

  • 标签: 美好生活 逻辑理路 需要满足 价值实现 社会实践
  • 简介: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之后,人们的民生诉求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而更多地关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的权利保障与实现,并以此为依据,对执政党的执政动机、执政能力做出独立判断,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整体形象、社会公信力以及建立其上的执政合法性便与民生直接挂起钩来。由于执政资源各要素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效能不同,执政资源各要素的开发从来就不可能是平行推进、均衡发展的,而是立足时代特点,围绕执政资源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即以民生资源为内核的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优化来展开,这就是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逻辑。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民众的民生需求又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层面入手,系统加以推进。

  • 标签: 民生 执政资源 开发
  • 简介:民生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保障民众生态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五位一体”布局,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要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生态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民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 简介: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团结和民主既是政协的主题,又是它的基本性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既要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有一全面系统的理解,还要善于运用由这些性质所揭示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为实现党和国家总目标、总任务服务.

  • 标签: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建设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肇始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破解民生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在民生领域实践创新成果的最新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指导新时代民生建设和破解民生问题的重要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指导思想。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 民生问题
  • 简介:一DV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虽然DV电影革命的意义要随着这场革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发掘出来,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概括"、"总结"还为时太早;但是,即便DV电影尚处在幼年阶段,我们也还是感觉到,它已然在从技术到美学、从构想到存现、从创作到观赏等方面丰富了人们对电影原有的经验、感受和认识,扩充了电影概念的内涵,拓展了电影概念的外延,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开辟了新的道路,呈现出新的气象。可以断言,"DV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的"新概念"正在走出"命名的焦虑",记录、表达

  • 标签: 人民美学 电影人民
  • 简介:<正>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范畴作了科学的界说,为划分人民与敌人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这些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知识分子相互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特殊化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党内党外的矛盾,先进与落后

  • 标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 新形式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所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指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是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要求,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现实需要,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在要义,也是各级领导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题中之义。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特定利益群体稳定工作的全过程,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掘正能量;二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三要坚持情、理、法并进,创新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

  • 标签: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内部矛盾 群众路线 社会治理
  • 简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成熟之作,提出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原则方法,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语境"下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迁,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的启示。

  • 标签: 建设语境 人民内部矛盾 国家政治生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具有手段性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的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么,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什么呢?无疑就是住房、医疗、教育问题。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买房贵、看病贵、上学贵”己成为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生 人民群众 利益问题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因素等,是我们有效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条件。

  • 标签: 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 美好生活 生活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
  • 简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周恩来,作为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不仅在理论上对为人民服务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而且在实践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堪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一、唯物史观———周恩来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础周恩来为人...

  • 标签: 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 思想与实践 为人民服务思想 人民群众 群众史观
  • 简介:<正>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主体力量的确认和见证。这种活动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审美需求和关怀人的历史命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这种表现活动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的,即文学首先和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确立文学的人民性范畴。文学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

  • 标签: 历史命运 阶级对抗 专题化 果戈理 李衍柱 观念上层建筑
  • 简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共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局部执政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共集革命党与执政党两种角色于一身,既要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又要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改良人民生活的承诺。中共从顶层设计出发,将改善民生和革命任务结合在一起,革命任务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但执政区域内的民生建设却始终保持了常态化。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忘初心、始终秉持民生幸福的执政理念;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把握民生建设。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以史为鉴,有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民生建设。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局部执政 民生建设 常态 基本经验
  • 简介:人民军队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邓小平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对人民军队的改革问题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思考,形成了邓小平人民军队改革思想。围绕新时期人民军队改革的历史任务,他提出了关于改革人民军队体制机制、干部队伍改革、装备现代化改革、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军队训练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系列论述,体现了科学把握数量与质量关系、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大刀阔斧与循序渐进关系的辩证思维。研究和探讨邓小平人民军队改革思想无论对于充分发挥人民军队建设之中“以史为鉴”的历史作用,还是对于尽早实现中国人民的“强军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 标签: 邓小平 人民军队 军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