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的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的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的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的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的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的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的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的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的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的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的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的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的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的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的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的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的几个特性间的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事件的二次归纳有不同的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的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实验的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的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的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的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的效用价值是分散的,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的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的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的价值,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的。

  • 标签: 归纳 共识 价值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准客观
  • 简介:哲学与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发现游戏与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处。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的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的目的是微末的,而非取效的。但哲学应有一定的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与哲学。

  • 标签: 元哲学 游戏 休茨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游乐之心
  • 简介:间性是间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不同的间性的哲学路线。对间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性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的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的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的来源。苏格拉底的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的,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实质合理性的当代论证是与对合理性的认识论辩护、对批判性思维的阐发和对相对主义的反驳紧密联系起来的。实质合理性可以被理解为:基于可中立判断和评价的"好理由"由批判性思维所主导,个体在认知和行动中以理性评判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实际建构的合理性。

  • 标签: 实质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 命题式辩护 信念式辩护 合情理性
  • 简介:将古代中国的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的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的果决能力,古老的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方面展现新的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的认识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载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是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即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游戏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 标签: 哲学话语 儿童话语 神秘话语 人文话语 权利话语 历史演变
  • 简介:信息本体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 标签: 邬焜 西方本体论 信息本体论 哲学革命
  • 简介:知识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的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大厦的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 标签: 普兰丁格 保证 盖梯尔问题 知识论
  • 简介:准实在把道德命题看作态度的表达并发展出道德语言的逻辑形式和态度推理的有效性说明。就准实在态度逻辑总体来说,其真理紧缩混淆了真理和真值,但有益于纠正真值实在、理解推理有效性;其推理有效性说明已经触及一致性的逻辑有效性本质,因此对其混淆态度矛盾与逻辑矛盾的批评并未切中其要害。准实在论语用学片面理解道德判断的功能,混淆道德命题、态度描述命题和态度表达语句;通过把道德范畴看作渗透价值、把道德命题看作以此为基础的描述,道德命题语义学属性的确是反实在的,但仍可以按紧缩解释的逻辑真说明其推理有效性。

  • 标签: 道德命题 态度 逻辑 真理 真值
  • 简介: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化,它大致由科学的几何化与几何的算术化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理念,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方法。这种数学化在近代大获成功的同时,也由于形式化和技艺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意义的沉淀、变更和抽空而导致对其自身起源的遗忘。以严格科学为目标的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起源的追问来恢复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 标签: 科学 数学化 现象学 起源 生活世界
  • 简介:本文讨论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到《成己与成物》三书②,主要分两部分,其一为对三书“写作特质”的外部观察与定位,其二为对其中核心术语“本体”一词的使用意义之考察。

  • 标签: “本体论” 写作特质 杨国荣 概念使用 教授 伦理
  • 简介: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不少重要的伦理学及哲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幸福概念”及幸福本质问题。这样那样地给“幸福”下过定义。但总的说来,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所有旧哲学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的幸福观,也未能真正揭示出“幸福”问题的内在本质。不同的幸福“定义”及其相关经典命题,一般总是反映着不同的幸福本质观。因此,对哲学与伦理学界传统幸福本质观的评析.实质上也就是对西方幸福有关经典命题及其传统幸福“定义”的评析。根据西方幸福思想发展史上关于幸福本质问题认识的逻辑发展,可以把西方幸福诸多经典命题及其伦理学幸福“定义”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及流行的多数幸福定义,虽然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但都还存在着某些偏颇不当之处.有必要从幸福本质的角度对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三种类型的经典命题进行分析。

  • 标签: 西方幸福论 幸福本质观 经典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