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5 个结果
  • 简介: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意义,指引自己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范式来划定自身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生活世界之间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范式时所面临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生活世界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过分自负。

  • 标签: 生活世界 智慧 科学哲学 笛卡尔 康德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在生活技术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近代科学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它大致由科学几何几何算术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理念,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理念重要方法。这种数学在近代大获成功同时,也由于形式和技艺过程中所发生意义沉淀、变更和抽空而导致对其自身起源遗忘。以严格科学为目标的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起源追问来恢复对科学整体理解。

  • 标签: 科学 数学化 现象学 起源 生活世界
  • 简介:古希腊哲学不仅是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更是追求智慧生活方式,哲学话语作为生活方式哲学本身是不同。古代哲学哲学家具体生活不可分,哲学家总是不满于流俗生活,他们竭力追求一种真正值得过生活,从而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极高明生活智慧哲学家生活是不可分,换言之,古代哲学家是知行合一。古代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古代中国一直不乏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哲学。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等都是知行合一哲人(哲学家)。但现代学院派哲学已沦为话语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已不再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这是哲学堕落和悲哀。哲学须回归生活,重新追求极高明生活智慧,才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

  • 标签: 哲学 生活方式 智慧
  • 简介:人类在自己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政治是人创造,它改变了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公民身份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中世纪、现代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困惑、焦虑和危机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 标签: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现象学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和想象“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生活世界。对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本体论。他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起源和归宿,生活世界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看法,在知识构成中存在奠基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谱系中发现本质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观点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自由概念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哲学生活世界"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国价值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这是继2013年8月哲学所在希腊雅典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举办同样主题会议基础上,对"哲学生活世界"这一主题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研讨。

  • 标签: 哲学与生活 主题会议 希腊雅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 日至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视野扩展到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数学关系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角度为数学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学生关系、生活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晚期狄尔泰哲学主题乃是对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诠释学诞生》和1910年《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建构》之中.在《诠释学诞生》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结构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对持久固定文本解释和阐释.这一诠释学奠基方案在1910年达到了高峰.在《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和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超个体文化世界,使人们对他人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学问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发展、技术治理模式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众多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身体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强大优势持久生命力。他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生产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运用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尝试。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活 需要 生产
  • 简介:一、个人经验访者(以下简称为“访”):莫兰教授,很荣幸能与您做这次访谈.正如我们所知,您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获得资助在耶鲁大学进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您能和我们分享您学术经验吗?尤其是您在耶鲁大学学习和研究经验?

  • 标签: 个人经验 世界哲学大会 哲学问题 教授 研究生学习 耶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