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以2003年5月29日福州市Lands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2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算法——EM算法和HUTS算法进行实验、比较与分析,EM算法是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地表比辐射率对低空间分辨率亮度温度影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HUTS算法则是引入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d,通过在低空间分辨率拟合二者与地表温度LST之间关系,然后根据其尺度不变性,将该关系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2算法所得结果影像都能在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地表温度影像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较好降尺度效果;2)以RMSE为定量评价指标,HUTS算法要略优于EM算法,其中,EM算法RMSE为1.2494,而HUTS算法仅为0.9869.

  • 标签: 地表温度 空间降尺度 EM算法 HUTS算法 比较
  • 简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以常规稻为参照对象,研究福州平原地区目前正在广泛推广超级稻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其CH4排放量分别占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总排放量76.7%和64.1%;常规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09~16.90mg/(m2·h),超级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11~14.30mg/(m·2h);在整个水稻种植期,超级稻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比常规稻稻田约减少3.6%;常规稻稻田平均N2O通量为7.7μg/(m·2h),超级稻稻田平均N2O通量为18.0μg/(m·2h);水稻成熟期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N2O通量占总通量50%以上,分别达到了55.7%和66.9%。从综合温室效应看,常规稻稻田综合增温潜势为2264.5kg/hm2CO2,超级稻稻田综合增温潜势为1977.04kg/hm2CO2,超级稻稻田综合增温潜势比常规稻稻田低12.7%。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种植超级稻可以降低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并提高水稻产量。

  • 标签: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福州平原
  • 简介:“器、象、道”三位一体思维模式由《易》提出后,经孔子、老子等多位先哲发扬,逐渐成为影响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哲学思想.本研究从辨析文化旅游吸引物本质、内涵入手,利用中国哲学动态辩证思维方法,剖析了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吸引力、旅游者出游需要关系,指出了文化旅游吸引物由“器”向“道”转变,即是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过程.

  • 标签: 文化旅游吸引物 三位一体 哲学思辨
  • 简介:土壤干湿状况监测对于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福州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CCD/IRS遥感影像建立基于不同植被指数(NDVI和EV1)地表温度一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分析和比较了2特征空间差异,并计算得到2地表温度一植被干旱指数TVDL将TVDI与同期野外采集实测土壤湿度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2植被指数计算得到TVDI在研究区进行表层土壤湿度监测具有一定可行性,且TC/EW监测精度更高,其能很好地反映区域表层土壤湿度状况,是一有效表层土壤湿度监测方法.

  • 标签: 土壤湿度 特征空间 TVDI HJ-1B CCD IRS
  • 简介:利用2009年福州市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模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意愿分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暂时不参加3不同选择.这种多样化选择特征不仅受制于其个人和就业特征,同时还与其流动状态和流迁方向多元分化密切相关,而且决定农民工参加何种医疗保险影响因素集中体现了现有制度设计中一些关键要素,例如缴费年限、缴费方式、缴费对象、缴费金额以及统筹层次等问题.

  • 标签: 农民工 医疗保险选择 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 简介:以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主要中介.

  • 标签: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户 耕地撂荒 长汀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地上、地下植物氮循环周期改变如何影响地上植物氮含量.用2个模拟实验分别探讨模拟地上植物氮库与地上、地下植物氮库循环周期关系以及地上植物氮库与地上、地下植物氮交换关系,是对Dijkstra模型延伸和补充.模拟实验说明在植物与微生物存在氮竞争情况下,会促使地上植物氮库短期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仍保持不变.实验还说明地上、地下植物氮之间再吸收、再转移极端情形对地上植物中氮含量长期影响非常小,但这些效果在短期是可观

  • 标签: Dijkstra模型 (15)~N 地上植物氮库 OTC实验
  • 简介:日益凸显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城市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避难所是其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本研究利用福州市社区尺度的人口统计数据建立高精度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根据应急避难所容纳人数与人口密度图动态缓冲区分析计算其服务能力空间范围,对研究区内21个避难所空间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城区避难所建设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弱.针对福州城区避难所空间分布现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福州城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建议,认为在人口分散区避难所应该增加数量,适当减小规模;而在人口稠密区则可增加规模适中避难所建设.

  • 标签: 应急避难所 空间格局 服务半径 福州市
  • 简介:深层土壤有机碳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一半以上.最近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调控因素并不相同,这对准确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午根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生物扰动作用,这些来源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有机碳一般具有较高稳定性同位素C/N、平均驻留时间长、矿化速率低和高稳定性.深层土壤有机碳生物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物理保护三稳定性机制相对贡献并不清楚.未来应加强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性影响研究.

  • 标签: 深层土壤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周转 有机碳稳定性 碳动态
  • 简介:基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首先对中国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对比,再结合云南省产业结构历年纵向分析,旨在为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云南省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2)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具备一定竞争力优势,但同西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3)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势未能很好转化为竞争力优势;4)云南省应根据自身优势及存在问题,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标签: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模型 云南省
  • 简介:台风灾害预评估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其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理论性强基础工作,目前尚无成熟标准.对灾害预评估概念从灾害预警视角做出了进一步界定;从灾害系统论出发,借鉴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以台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预评估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台风灾害预评估指标体系,对该指标体系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风险评估 损失评估 预评估 台风灾害 指标体系
  • 简介:指出生态补偿标准关键或实质是空间选择与分配问题,并根据国内生态补偿项目运行独特环境,围绕补偿效益这一内在目标,分析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与分配重要性;论述与比较了国际与国内相关研究动向;结合一个生态公益林补偿配置研究框架,指出了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空间优化配置解决方向.

  • 标签: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空间配置 生态公益林
  • 简介:为了简单有效地评价水质状况,建立了蒙特卡罗水质评价模型,对扎龙湿地北部(进水区)、中部(过水区)和南部(出水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灰色关联评价结果和内梅罗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基于蒙特卡罗(MonteCarlo,MC)法评价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北部、中部和南部总体水质类别都为Ⅱ类,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法评价结果一致,也与湿地水质实际状况相吻合,从而证明了模型准确性;而其与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差别较大,究其原因,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表现为过保护,较严格,从而使得水质评价结果有些脱离实际,内梅罗指数法比较适于评价参评因子值波动比较小、各参评因子都污染较轻研究区域。从单指标评价类别分析,溶解氧(DO)、Zn、Cd和Cu含量评价类别一致;扎龙湿地北部和南部总磷(TP)含量评价类别一致,中部和南部总氮(TN)含量评价类别一致;而Cr含量在3个区中评价类别都不同,而且从北部、中部到南部逐渐增大,水质变差;另外由于南部地势较低,Cr在南部长期沉积和聚集也是导致其含量过高重要原因之一。从各类别概率值之和分析,扎龙湿地内部各区隶属于Ⅱ类概率值之和都是最大,但隶属于劣Ⅴ类概率值之和居第二,表明大部分区域水质较好,局部区域水质较差,考虑到水是流动,水质有由好转差风险;从北部到南部,隶属于Ⅰ类、Ⅲ类和劣Ⅴ类概率值之和趋于减小,隶属于Ⅳ类概率值之和基本未变,隶属于Ⅴ类概率值之和稍有增加,水质趋于向Ⅱ类转化;从中部到南部,隶属于Ⅰ类、Ⅱ类和劣Ⅴ类概率值之和减小,隶属于Ⅳ类概率值之和基本未变,水质趋于向Ⅲ类和劣Ⅴ类水质转化。从平均值看,TP含量先减少后增大。扎龙湿地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总体符合Ⅱ类�

  • 标签: 蒙特卡罗方法 扎龙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简介:生态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保障,是生态建设核心内容.闽侯县是福州城市扩展重点区域,亦是福建省会福州生态安全关键保障区域.本研究运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多目标决策方法熵权“TOPSIS法”(逼近于理想值排序方法)评价闽侯县2005-2010年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5-2010年闽侯县生态安全平均水平处于预警状态,闽侯县亟待改变区域发展模式,增强内涵发展刻不容缓;研究发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为生态压力-状态-响应综合作用,生态系统状态与生态安全水平密切相关,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对生态安全水平起着系统动态调节作用.

  • 标签: PSR模型 TOPSIS法 生态安全评价 闽侯县
  • 简介:生态足迹是目前较通用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其他指标结合,可以测算生态赤字(盈余)、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万元GDP足迹等反映区域生态安全状态定量指标.本研究计算了2002-2008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赤字及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得到全省生态压力变化趋势.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09--2014年福建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与承载力、人均建筑用地生态足迹与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及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结果表明,若继续沿着2002--2008年发展模式,福建省在未来几年内生态安全将面临极大威胁,全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刻不容缓.

  • 标签: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压力指数 GM(1 1)灰色预测模型 福建省
  • 简介:当前,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使得原来以植被、水体为主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以不透水面为主的人工建筑物,这一改变已对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区,以1989年、1996年和2009年Landsat-5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NDISI),研究了厦门市在这期间不透水面分布时空变化.结果发现,厦门市不透水面面积在这20年间扩展了近7倍,其增长主要占用了大面积植被和水体.回归分析表明城市不透水面-9地表温度呈明显指数型正相关关系,而与植被、水体面积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 标签: NDISI 不透水面 厦门 城市热环境 遥感
  • 简介:本研究从中等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如LandsatTM影像)地物光谱响应曲线入手,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常用建筑用地提取指数构建原理.然后选取LandsatTM影像进行建筑用地提取实验,并用QuickBird和GoogleEarth同期影像辅以验证.实验得出,比值居民地指数RRI,由于其作者构建时并没有对影像进行辐射校正,从而影响了提取精度和模型适用性;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差值建筑覆盖指数DBI,提取精度相对较高,但是会混有裸土、污染水体等信息;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IBI和增强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EIBI,提取精度最高,达到92%.虽然EIBI期望改进IBI未能很好抑制裸土信息问题,但实际上所构建指数并没有较好去除裸土信息,可能是其权重选择没有普适性,所以建议建筑信息提取优先使用IBI.

  • 标签: 建筑用地指数 遥感 中等空间分辨率 IBI EIBI
  • 简介: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氮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氮LN,30kg·hm^-2·a^-1和高氮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和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和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对氮沉降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和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和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氮水平有小幅度升高.通过模拟氮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比较,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对氮沉降响应存在差异,氮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氮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氮沉降重要因素;且模拟氮沉降后瞬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取分布式模拟方法,利用福建省69个气象站1971-2007年日照资料及100m×100m分辨率高程数据,计算了福建省范围内历年1-12月太阳辐射量.结果表明,福建省年太阳总辐射主要在3800~5300MJ/m^2之间,年太阳直接辐射在1800~2800MJ/m^2之间;月太阳辐射介于230~590MJ/m^2之间,其中6-9月为一年中辐射较高4个月份.太阳辐射高值区主要位于福建东南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4市沿海一带,年太阳总辐射超过4500MJ/m^2,年太阳直接辐射超过2100MJ/m^2.此外,受地形及地表特征影响,位于福建北部南平市部分地区太阳辐射也相对较高.

  • 标签: 太阳总辐射 太阳直接辐射 分布式模拟 高程数据 起伏地形 福建省
  • 简介:研究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能力都非常低,但却是全球N2O最大自然源之一,因而推测极有可能存在N2O潜在源未被认识,有迹象表明真菌最有可能是这一潜在源贡献者,但实际研究证据并不多.为此本研究以中亚热带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土壤为对象,利用室内基质诱导呼吸选择抑制方法,研究在水分60%WHC和温度25℃条件下土壤真菌细菌活性比及其对N2O产生相对贡献.结果显示真菌和细菌活性比例分别是0.7±0.3和0.3±0.1,前者显著大于后者(P〈0.05),真菌与细菌活性比为2.00±1.00;与对照相比,添加放线菌酮(真菌抑制剂)处理N2O产生速率减少了50.8±11.3%,添加链霉素(细菌抑制剂)处理则减少了43.7±11.8%,前者减少是后者1.15倍,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该米槠天然林土壤在给定实验条件下真菌活性比细菌大,但二者对土壤N2O产生贡献几乎相等.基质诱导呼吸选择抑制方法具有较多限制条件,若得出可靠结论,还应该利用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方法在内多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同时今后应加强真菌产生N2O途径及机理研究.

  • 标签: 基质诱导呼吸抑制 真菌细菌活性比 N2O 真菌贡献 米槠天然林 中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