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全球变化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Thegoalofthisstudyistoprovideinformationontheprocessofpotholegrowthonagorgestreambed.PotholegeometriesweremeasuredinareachoftheDaburiverbedattheheadofagorgemorethan200mdeeplyincisingintoa650-750mhighplanationsurfaceformedinthemiddleMioceneinnorthernGuangdong,China.Geometricandderivativedataofthepotholesobtainedfromfieldworkwereinterpretedusingstandardstatisticalmethodologies.Ourstudyshowsthat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astreampotholewereonlyrelatedtolocalconditionsofastreamreachwherethepotholeoccurs;theweaknesses,whichareusuallyintersectfractures,typicallyinterconnectedverticaljoints,ortriangularpitsgeneratedbyhittingofrockfragmentsduringfloods,initiatethepotholedevelopmentonastreambed;thegeometricaldimensionsofthepotholesarecontrolledbytectonicjointsdevelopedinbedrockofthestreamreach;theradiusandthedepthofpotholesarestrongly(log)positivecorrelated;thepotholeshapesandtheflowpatternsareinconstantduringpotholegrowth;apotholecanbeformedwithinashortperiod,butcannotbefullydevelopedandmaintainedforalongtimeinastrongincisionstreambed.ThefindinginourstudycanimprovetheunderstandingofQuaternaryenvironmentinGuangdong.

  • 标签: GUANGDONG GORGE STREAM pothole MORPHOLOGICAL FEATURE
  • 简介:近日,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国土资源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区国土资源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方案通知》。《通知》要求,压紧压实党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紧密结合全区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实际,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深化、细化、实化,切实保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明确了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人,党组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包片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 标签: 工作责任制 大兴安岭地区 意识形态 国土资源系统 领导责任 国土资源局
  • 简介:根据野外70个样方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X^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山西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33优势,共528个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X^2检验有209个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正相关对16个(n=70,P〈0.01),显著正相关对21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7.01%;317个对呈负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对3个(n=70,P〈0.05),占总对数0.57%;2个对不相关,正负相关比为0.6593,显著对共占总对数4.54%;Pearson相关分析中极显著相关对有20个(n=70,P〈0.01),显著相关对有11个(n=70,P〈0.05),全部为正相关,共占总对数5.87%;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07个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对有34个(n=70,P〈0.01),正相关显著对有22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10.61%,321个对呈负相关,负相关显著对16个(n=70,P〈0.05),占总对数3.03%,正负相关比为0.6448,显著对占总对数7.20%,群落优势种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按照33个优势对环境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它们被划分为3个生态组:水烛生态组(Typhagroup)、鹅绒委陵菜生态组(Potentillagroup)和赖草生态组(Leymusgroup)。

  • 标签: 壶流河湿地 种间关系 X^2检验方法 Pearson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简介:以2003年5月29日福州市Lands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2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算法——EM算法和HUTS算法进行实验、比较与分析,EM算法是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地表比辐射率对低空间分辨率亮度温度影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HUTS算法则是引入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d,通过在低空间分辨率拟合二者与地表温度LST之间关系,然后根据其尺度不变性,将该关系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2算法所得结果影像都能在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地表温度影像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较好降尺度效果;2)以RMSE为定量评价指标,HUTS算法要略优于EM算法,其中,EM算法RMSE为1.2494,而HUTS算法仅为0.9869.

  • 标签: 地表温度 空间降尺度 EM算法 HUTS算法 比较
  • 简介: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4植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和荧光效率指数(Fe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和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植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DOC和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平均值为67.90%和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和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87.40%~94.77%和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pH值和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数量和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DOM含有更多养分和芳香类和腐殖化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 标签: 叶片 乔木树种 林下植被 淋溶次数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总氮含量有一定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标签: 潜流湿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总氮
  • 简介:通过水培实验,模拟了湿地中6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indica)和黄花鸢尾(Irispseudacorus)对盐分胁迫生理生态响应,评估了6植物脱盐潜力;在此基础上,测定相对耐盐能力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体内不同器官钠和钾含量,初步探讨了这4植物耐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水葱和黄花鸢尾有死亡现象,芦苇、香根草和美人蕉都有新芽长出,部分美人蕉植株根部颜色变深,香蒲未长出新植株,但无死亡和枯萎等现象;香蒲株高增长率最大,黄花鸢尾株高增长率最小;培养香蒲和美人蕉溶液电导率减幅最大,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耐盐能力和脱盐潜力相对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不同器官对钠和钾吸收积累能力差异较大,但是整棵植株K/Na值在盐分胁迫时都减小,更深层次耐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植物 盐胁迫 株高 脱盐 耐盐机理 钾钠比
  • 简介:本研究在彰化滨海工业区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林下有客土处、无客土处及邻近非造林地进行土壤取样分析,以评估滨海环境通过客土及植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成效.将土壤分成0~10cm、11—20cm、21~30cm、31~40cm分层取样,结果表明:3土壤均以砂粒含量最高(80%以上);pH值以有客土林地最低(pH4.80~6.71),显示植物作用明显降低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以林地有客土土壤最高(0.41%~2.15%),但仍属于极低(〈2%)等级;土壤全氮方面,同样以林地有客土最高(0.011%-0.075%),但不论林地、非造林地或有无客土之处,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0.1%;有效磷方面,林地含量明显高出非造林地,应与土壤有机质与pH值等差异有关;阳离子交换量(CEC)方面,林地有客土含量为2.06~3.92cmol(+)·kg^-1,林地无客土含量为1.96~3.14cmol(+)·kg^-1,非造林地含量为1.56~5.20cmol(+)·k^-1,三者具显著差异但均属极低(〈5)等级;pH值随土深而增加,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交换性钙离子皆有随土深而下降趋势;其余性质则无显著深度差异.综合而言,彰滨林地土壤性质受生物作用影响,在pH、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方面有显著改善,但离适合一般植物生长土壤性质仍远.

  • 标签: 木麻黄 土壤性质 客土 彰滨工业区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1.3~3.3倍和腐殖土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 简介: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7个采样点,于2004年1月10日、4月11日、7月11日、10月3日和2005年1月9日,在各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在实验室鉴定浮游植物样品种类,计算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结果表明,草海浮游植物污染指示共105(含变种),分属7门10纲17目28科53属,以绿藻种数最多,其次为硅藻和蓝藻;常见污染指示有33,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delicatissma)、点形裂面藻(Merismopediapuncta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erosa)、分歧锥囊藻(Dinobryondivergens)和小球藻(Chlorellsvulgaris)等在群落中形成优势。计算得到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平均值为2.50~2.69,表明草海水质被重度污染。

  • 标签: 浮游植物 污染指示种 污生指数 草海
  • 简介:2009年4~10月,在女山湖荷花湖区、大湖面湖区和焦成圩湖区3个断面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对女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其中寡毛类5,多毛类1,蛭类2,水生昆虫7,软体动物19。寡毛类中颤蚓(Tubifex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水生昆虫中前突摇蚊(Procladius)为底栖动物中代表种类;中华园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纹沼螺(Parafossarulusstritula)和淡水壳菜(Limnopernalacustris)为软体动物代表种类。底栖动物合计平均密度为517.4个/m2,合计平均生物量为188.2g/m2。在各类群中,软体动物、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生物量位于前三位。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对女山湖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二者分析结果稍有差异。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在2.25~2.38之间,3个断面采样点水质都为轻度污染;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变化在6.4~7.6之间,大湖面湖区断面采样点水质清洁,荷花湖区断面和焦成圩湖区断面采样点水质为轻度污染。

  • 标签: 女山湖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
  • 简介: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基质氨氮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氮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6.15mg/g和0.98mg/g;经高钙废渣处理污水,出水最清澈;高钙废渣对氨氮吸附效果最好。用吸附效果最好高钙废渣进行了模拟人工湿地吸附氨氮基质柱实验,以高钙废渣为基质模拟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氨氮去除率为20%~42%。

  • 标签: 氨氮 等温吸附 基质 人工湿地
  • 简介:介绍了开顶式气室在模拟未来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如CO2和O3浓度增加、污染加剧等)应用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应用开顶式气室进行研究必须注意由于气室结构本身无法避免缺陷导致试验误差,并对该技术在生态领域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开顶式气室 生态学 模拟环境变化
  • 简介:针对亚热带地区树种丰富,树种间相似度大对树种识别带来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莘口镇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附近13常见树种冠层实测高光谱数据为例,采用一分层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以及树种识别的最佳波段。首先,对原始光谱进行变换处理,包括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对数一阶微分、包络线去除和植被指数;其次,通过分析选择出13树种各光谱类别的差异显著波段;最后,利用逐步判别法对选择差异显著波段进一步降维,判断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并找出识别13树种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光谱变换能有效地提高树种识别精度,尤其是对数一阶微分光谱,总识别精度高达98.7%;对于原始光谱,近红外波段(760~1300nm)树种识别能力更强,对于变换光谱,可见光波段(350~760nm)树种识别效果更佳;不同光谱类别之间具体显著性差异波段存在很大差别,原始光谱与变换光谱之间仅在绿光波段(500~600nm)有少量相同显著性差异波段,此研究成果可为亚热带地区树种识别提供参考。

  • 标签: 树种识别 高光谱 福建省 光谱变换 逐步判别法
  • 简介:在长白山哈泥泥炭地调查7苔藓典型生境,共计93个样方,计测样方中苔藓植物盖度和包括泥炭全氮(TN)、全磷(TP)、K^+和Ca^2+等在内9个环境因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样方、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排序图中同种苔藓为主样方多数集中分布,个别分散分布;水位埋深、沼泽水pH以及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是影响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分异主要环境因子,泥炭全磷(TP)对苔藓植物分布影响较大。7苔藓中,尖叶泥炭藓(Sphagnumcapilifolium)、大泥炭藓(S.palustre)在乔木郁闭度和pH梯度上,喙叶泥炭藓(S.fallax)、沼泽皱缩藓(Aulacomniumpalustre)在水位埋深和灌木盖度梯度上,生态位分异明显。锈色泥炭藓(S.fuscum)、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juniperinum)和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在各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都比较相似。

  • 标签: 哈泥泥炭地 苔藓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生态位分异
  • 简介:比较了夏季杭州植物园观鱼池人工湿地和西溪湿地4植物,鸢尾(Iristectorum)、菖蒲(Acoruscalam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旱柳(Salixmatsudana)生理生态差异.测定了植物光饱和曲线,蒸腾速率(Tr),计算了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呼吸速率(Rd)等生理参数.研究发现,夏季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状态优于西溪湿地植物,最大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是人工湿地大于西溪湿地,而呼吸速率则是西溪湿地大于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为净化鱼池水沙基质结构以及间歇式供水条件在净化富营养化水同时也为其中生长植物创造了好于自然湿地生长环境.

  • 标签: 光合作用 土壤湿度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结果,是其生理和生化调节反映。为了阐明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对研究区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及植物器官氮和磷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植物内稳性指数(H)。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植物生长过程总体在波动减少,植物全氮和全磷含量波动变化,植物不同器官全磷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元素组成与植物器官都对植物内稳性指数具有一定影响,互花米草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67、0.33~14.22和1.02~14.12,平均值分别为1.56、3.30和3.52,短叶茳芏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变化范围分别为1.11~2.78、1.10~14.12和1~3.95,平均值分别为1.40、5.24和2.31,芦苇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变化范围分别为0.12~4.55、1.3~10.19和0.63~19.23,平均值分别为2.02、3.98和4.03;芦苇HN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短叶茳芏HN,短叶茳芏HP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芦苇HP、互花米草HP,芦苇HN︰P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P、短叶茳芏HN︰P;同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内稳性指数排序存在倒序关系。

  • 标签: 互花米草 短叶茳芏 芦苇 化学计量内稳性
  • 简介:为了解水耕人为土碳氮磷元素组成及其养分限制作用,通过调查湘东地区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野外共挖掘39个样点土壤剖面并采集不同发生层土壤样品,研究区域尺度上母质、土类和发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耕作层SOC、TN(二级水平)和TP(一级水平)含量丰富。虽然SOC与TN相关性显著,但SOC与TP、TN与TP却无显著相关性,水耕人为土中也没有存在稳定C∶N∶P。C∶N剖面加权平均值范围介于6.30~31.38(均值为11.22),C∶P介于1.91~29.79(均值为11.62),N∶P介于0.12~2.70(均值为1.05)。母质对水耕人为土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C∶N、C∶P和N∶P均显著高于简育、铁聚水耕人为土,这显示出土类强烈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C∶N、C∶P和N∶P均显著降低,SOC降幅远高于TN和TP,底土中氮、磷限制作用减弱。本研究表明,水耕人为土氮磷限制作用可能与母质无关,但受到土类和土壤发生层强烈影响。

  • 标签: 计量土壤学 人为土 水稻土 土壤养分 底土 土壤系统分类
  •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 标签: 土壤 盐沼 光滩 海水养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