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55岁男性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巨大冠状动脉瘤,伴心功能下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冠状动脉瘤切除+冠状动脉重建术。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示重建的冠状动脉充盈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7.2)岁。根据术后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81例,低分子肝素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73例,替格瑞洛组)。收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输血、48h内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动态变化等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3天出院。启动抗凝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替格瑞洛组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为(88.3±14.6)g/L和(89.5±11.6)g/L(P>0.05);血红蛋白低于70 g/L者分别有8例和5例(P>0.05),给予输血治疗;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850.55(410.63,1 662.63)pg/ml和1 184.60(667.50,3 169.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心电图证实两组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均为2例(2.5%对2.7%,P>0.05)。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方案预防CE+OPCABG术后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效果无明显差异。与替格瑞洛相比,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水平,这可能与更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有关,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抗凝治疗 早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膜剥脱联合电熨烙术改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外科疗效的初步应用结果及其机制。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我科行冠心病外科治疗并拟行前降支内膜剥脱术患者,术前充分告知电熨烙等相关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根据样本量统计各入组150例。研究组术中内膜剥脱术毕即刻行电熨烙术,对照组单纯行内膜剥脱术,两组均常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于2、24、72、120 h行心电图及血清学检查(肌钙蛋白I、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对比两组变化差异。术后1年随访患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电图显示,研究组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9例,对照组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25例。于术后2、24、72、120 h酶联免疫法同时检测外周血中肌钙蛋白I、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两组患者均呈现出肌钙蛋白I、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持续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于24 h到达顶峰,后缓慢回落;研究组术后2 h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肌钙蛋白I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24、72、120 h肌钙蛋白I、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研究组ST段改变显著低于对照组,狭窄率和心肌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膜剥脱联合电熨烙术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外科手术中具有防止管腔狭窄、血液湍流,使血管内壁光滑的作用;减缓外周血中炎性因子释放,同时也抑制血管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心肌损伤。短期疗效满意,长期抗炎抗血栓效果及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内膜剥脱 电熨烙 炎性反应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米力农和罂粟碱解除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乳内动脉痉挛的效果,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0例患者,其中男103例,女97例;年龄46~74岁,平均(59.12±0.49)岁。全部患者存在明显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显示三支病变,均使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依据解除乳内动脉痉挛方式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分别为罂粟碱表面浸润组(Ⅰ组)、罂粟碱腔内注射组(Ⅱ组)、米力农表面浸润组(Ⅲ组)和米力农腔内注射组(Ⅳ组)。比较各组术中离断LIMA流量、旁路移植后LIMA-LAD旁路血管流量、大隐静脉-钝缘支吻合时间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随访结果。结果术中离断LIMA流量和LIMA-LAD旁路血管流量组间比较,Ⅲ组和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50±1.43)ml/min对(47.42±1.61)ml/min、(28.60±0.89)ml/min对(28.40±0.96)ml/min,均P>0.05];Ⅱ组明显高于Ⅰ组[(60.36±1.28)ml/min对(47.42±1.61)ml/min、(42.40±1.25)ml/min对(28.40±0.96)ml/min],Ⅳ组明显高于Ⅲ组[(70.86±2.00)ml/min对(45.50±1.43)ml/min、(59.46±1.25)ml/min对(28.60±0.89)ml/min],Ⅳ组明显高于Ⅱ组[(70.86±2.00)ml/min对(60.36±1.28)ml/min、(59.46±1.25)ml/min对(42.40±1.25)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组钝缘支吻合时间[(7.14±0.72)min对(8.30±0.93)min、(8.10±0.89)min、(8.14±0.90)min]、使用多巴胺剂量[(3.76±0.40)μg·kg-1·min-1对(5.02±0.52)μg·kg-1·min-1、(4.84±0.48)μg·kg-1·min-1、(4.90±0.49)μg·kg-1·min-1]和艾司洛尔使用率(32%对60%、58%、58%)较其余三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组术后第1天V3导联ST压低水平[(0.34±0.18)mv对(0.71±0.22)mv、(0.68±0.20)mv、(0.69±0.22)mv]和术后第3天肌钙蛋白I[(0.24±0.08)ng/ml对(0.56±0.15)ng/ml、(0.54±0.11)ng/ml、(0.53±0.12)ng/ml]较其余三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患者1年乳内动脉旁路血管通畅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米力农腔内注射解除乳内动脉痉挛效果优于罂粟碱。米力农腔内注射解除乳内动脉痉挛可使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钝缘支吻合时间更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心肌损伤更轻。

  • 标签: 米力农 罂粟碱 腔内注射 表面浸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乳内动脉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患者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术后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23例在北京安贞医院择期接受OPCABG治疗的患者,收集术前和术后相关数据。以Hs-CRP水平2 mg/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Hs-CRP正常组(78例)和Hs-CRP升高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数据,对存在差异的术后数据行回归分析,探究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Hs-CRP升高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6.5±1.6)×109/ml对(7.4±2.1) ×109/ml,t=-2.839,P=0.005];Hs-CRP升高组术后房颤患者占比(38%对19%,χ2=5.100,P=0.024)、住院时间[(21.2±7.1)天对(16.0±4.6)天,t=-4.469,P=0.000]、住院费用[(14.31±3.07)万元对(12.37±2.18)万元,t=-4.090,P=0.000]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吸烟(OR=1.660, 95%CI:1.186~1.993,P=0.031)和Hs-CRP水平(OR=1.170,95%CI:1.050~1.294,P=0.007)是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水平(B=0.436,95%CI:0.197~0.675,P=0.000)和左心室射血分数(B=-0.180,95%CI:-0.289~-0.071,P=0.001)是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高血压(B=-11.256,95%CI:-20.670~-1.842,P=0.020)、Hs-CRP水平(B=1.235,95%CI:0.217~2.254,P=0.018)和左心室射血分数(B=-1.168,95%CI:-1.634~-0.702,P=0.000)是住院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OPCABG术前Hs-CRP水平是术后新发房颤、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这为Hs-CRP联合其他指标准确预测OPCABG预后、筛选高危患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结局 炎症反应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65例)、双支病变组(55例)、三支病变组(50例)。6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HMGB1、内皮素1、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并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单支病变组患者血清HMGB1为(7.35±0.75) μg/L、双支病变组为(11.56±1.16)μg/L、三支病变组为(14.36±1.46)μg/L、对照组为(3.22±1.52)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35,P<0.001)。单支病变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为(198.56±19.86) ng/L、双支病变组为(226.54±22.64) ng/L、三支病变组为(435.65±43.95) ng/L、对照组为(120.47±13.27) 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37,P<0.001)。单支病变组患者血清CRP为(6.21±0.61) ng/L、双支病变组为(8.54±0.84) ng/L、三支病变组为(11.36±1.16) ng/L、对照组为(3.39±1.56) 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06,P<0.001)。单支病变组患者血清LDL-C为(3.23±0.33) mmol/L、双支病变组为(4.12±0.42) mmol/L、三支病变组为(6.23±0.63) mmol/L、对照组为(2.25±1.45)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017,P<0.001)。单支病变组患者血清HDL-C为(4.02±0.42) mmol/L、双支病变组为(2.35±0.25) mmol/L、三支病变组为(1.79±0.29) mmol/L、对照组为(4.60±1.69)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64,P<0.001)。单支病变组患者Gensini评分为(10.36±2.26)分、双支病变组为(16.74±1.04)分、三支病变组为(23.36±2.36)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14,P<0.001)。冠心病患者血清HMGB1、内皮素-1、CRP、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血管支数越多,HMGB1、内皮素1、CRP、LDL-C水平及Gensini评分越高,HDL-C水平越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MGB1、内皮素1、CRP、LDL-C均为Gensini评分的危险因素(标准系数分别为0.480、0.087、0.173、0.197,t值分别为8.351、9.047、12.476、11.692,P均<0.01);HDL-C水平为Gensini评分的保护因素(标准系数-0.352、t值为16.582、P<0.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内皮素1、CRP、LDL-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6、0.659、0.724, P均<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r=-0.66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外周血中HMGB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内皮素1 C反应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Gensini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水囊封堵法与Heartstring对合并钙化升主动脉行近端吻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经术前胸部CT平扫及术中触诊,明确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46例,其中男40例,女6例;年龄53~73岁,平均(65.2±5.1)岁;根据近端吻合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水囊封堵法组(19例)和Heartstring组(27例)。统计两组术后卒中发生率,对比两种方法预防术后卒中的效果。通过术中检测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主干血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48 h内观察心电图、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以及术后3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A,比较两种方法用于近端吻合的疗效。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4~13天出院。围手术期无卒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两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放置IABP后均好转。Heartstring组术后1例出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放置IABP后好转。术后3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A,两组均未发生近端吻合口狭窄。结论水囊封堵法和Heartstring在预防合并升主动脉钙化行OPCABG术后卒中的早期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Heartstring相比,水囊封堵法并不会增加术后近端吻合口狭窄的风险。另外,水囊封堵法无需使用昂贵耗材,尤其适用于经费受限的患者,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升主动脉钙化 近端吻合 早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夜间心绞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CABG手术患者,年龄40~75岁。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6例,其中男6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4±7.3)岁;体质量指数(25.7±2.3)kg/m2。患者夜间行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和床旁5导联心电监护,根据呼吸暂停指数(AHI)分为两组,无或轻度OSAHS组(AHI<15,35例),中-重度OSAHS组(AHI≥15,41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液学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睡眠呼吸检查和夜间心率、房颤、心绞痛等指标。结果与无或轻度OSAHS组患者比较,合并中-重度OSAHS组患者的syntax-score评分高[(47.3±10.6)分对(35.1±6.8)分];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比例高(53.7%对31.4%);夜间最快心率高[(94.3±21.5)次/min对(74.8±10.0)次/min]、夜间心绞痛发生比例高(29.2%对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最快心率显著影响CABG患者夜间心绞痛发生(OR=1.320,95%CI:1.084~1.607,P=0.006);syntax-score评分、夜间最快心率显著影响OSAHS程度(OR=1.269,95%CI:1.094~1.473,P=0.002;OR=1.066,95%CI:1.004~1.131,P=0.036)。两两直线回归结果显示:AHI与夜间最快心率、syntax-score评分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R2=0.576,P<0.001;R2=0.658,P<0.001)。结论OSAHS可加重CABG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提高夜间最快心率,诱发夜间心绞痛发生。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夜间心率 夜间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将远端吻合口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且后降支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 (OPCABG+ 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 (0.98)ng/ml 、0.92 (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 、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降支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降支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DAS能够提高细小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降支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细小冠状动脉 远端吻合口支撑 血管通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用随机数表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比Ⅱ组),每组8只。Ⅰ组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为采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内膜增生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周后,Ⅱ组腔管比(内腔面积/总面积)低于Ⅰ组[(40.57±2.40)%比(52.79±2.01)%,t=8.387,P<0.01],新生内膜区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低于Ⅰ组(0.134±0.020比0.110±0.011,t=2.621,P<0.05),血管平均血流速度低于Ⅰ组[(111.300±21.380) cm/s比(168.700±13.640) cm/s,t=4.222,P<0.01],管腔直径高于Ⅰ组(0.852±0.152) mm比(1.167±0.213) mm,t=2.52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T能够抑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可能与血小板黏附减少有关。

  • 标签: 动脉内膜剥脱 血小板黏附 内膜增生